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河北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惠及亿万农民的伟大事业,又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为了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正确方向,最根本的就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
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看"农民工"权益保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康耀江 《河北法学》2007,25(5):154-15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而且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作为从农民中剥离出来的农民工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然而面对农民工的权利伤害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成了一个障碍,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关对策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能否将这项惠及亿万农民的伟大工程落到实处,作为农村各项工作“领头雁”、“带头人”的广大县、乡、村的党员干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本刊从这一期特开辟专栏,连续报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的优秀党员干部的先进事迹。首篇报道的是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的先进事迹。  相似文献   

4.
刘梅芳 《政府法制》2008,(14):63-6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惠及亿万农民的重大决策,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是关键,农民是主体。2007年,在山西省武乡县新农村建设的大军中,洪水镇南坪村党支部用满腔热血和对村民深深的情意,校正着南坪村的发展轨迹,在该村翻天覆地的变革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宪法语境中的生活展示。对现实宪法下的农民状况、观念宪法中的农民形态、成文宪法中的农民权利的分析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宪法学意义;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背景、人权意蕴、宪法根据的解读则揭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宪法学内涵;确立农民平等的地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地经营权属的流转、正确定位村民民主自治以及大力培育农村精神文化则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宪法学举措。  相似文献   

6.
王晓阳 《政府法制》2013,(31):56-56
近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战略重点来抓,出台了一系列惠及全国广大农村和农民的方针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使我国广大农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惠,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建设既是中央为加强三农工作实施的重大战略举措,又是惠及亿万农民的民心工程。我们要瞄准目标定好位,主动出击,在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内乡县七里坪乡人大主席蔡广合在主席团会议上动情地说。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该乡人大主席团围绕“新”字履职布局,谱写了光辉篇章。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地方各级人大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必须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笔者认为,充分发挥人大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做好如下三个方面:一、促使农民持续增收,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持续快速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更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必须积极履行法定职责,充分发挥立法、监督职能,积极为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建言献策,全力推动农民…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是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前提和重要保障,更是亿万农民的事业,直接关乎农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民生为本,密切关注并着力解决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各类民生问题,以形成建设农新村的合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进程。  相似文献   

10.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深刻认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重大意义,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1.
姜晓云 《行政与法》2007,(10):56-58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济的新型农民,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的一项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始终关注农民利益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体是积极健康的,但许多消极的方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制约。深入分析当前农民思想道德现状,正确认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探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掀开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篇章。能否圆满完成这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让现代化新农村的美好图景变为现实,关键在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才能引领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着力培养新型农民。判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成败要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相似文献   

15.
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农民整体素质较低,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必须加强农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思想道德法纪教育,努力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6.
贵州省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曼 《法制与社会》2010,(2):219-2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总揽全局、高瞻远瞩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适应潮流深得民心的历史选择,更是加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贵州省是一个欠发达以农业经济为主要成分的省份,农村人口贫困,基础设施薄弱。尽快提升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经济,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贵州省新农村建设需要全省人民共同奋斗,团结拼搏、开拓创新,从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贵州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农民的培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只有着力提升农村人力资本,增加农民收入才是推进四川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途径。本文在对四川农村人力资本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推进四川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对策分析,思考如何又好又快的推进四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8.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新农村,就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因此,要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开展技能培训和农村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符合广大农民的心愿,农民群众对党中央的这一重大举措,举双手赞成。但一些人把“好经”念歪,搞一些脱离实际的“跨越发展”和“样板工程”等。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可能不少,但有一个问题是很根本的,就是新农村建设贵在“实”。新农村建设贵在“实”,开展建设就应因地制宜搞好规划。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农民、农业问题是一个事关全局的大问题;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差异比较大,这两点,应是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确定目标、制定政策、选择发展途径的根本出发点。新农村建设从这个实…  相似文献   

20.
为了充分发挥基层司法所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职能作用,萍乡市司法局把工作重点放在基层,出台多项硬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