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威 《法制博览》2022,(12):157-159
电信诈骗严重影响校园安全环境的建设和稳定,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00"后大学生在电信诈骗的受害群体中所占比例逐渐提高,笔者总结分析了其易被电信诈骗的现实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国家—社会—高校等协同合作的应对策略,提高其面对电信诈骗时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营造安全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为减少"00"大学生的电信诈...  相似文献   

2.
电信诈骗是指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通常以冒充他人及仿冒、伪造各种合法外衣和形式的方式达到诈骗受害人钱财的目的.由于大学生的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易受到不法分子的蛊惑与威胁,缺乏对校园电信诈骗的深刻认知,导致了近年来校园电信诈骗案件...  相似文献   

3.
鲁鹏 《法制博览》2024,(1):11-14
5G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信息化时代得以飞速发展,而诈骗分子也意识到传统的诈骗手段早已不再适应当下社会,他们开始将诈骗对象由老年人转移到大学生身上,进行新型网络诈骗活动,这为高校在学生安全教育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将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例,深度剖析大学生在信息化时代下的安全教育问题及其防范策略,为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指引方向。  相似文献   

4.
电信诈骗近些年虽然在国家严密打击下势头有所遏制,但是,大学生因电信网络诈骗经济遭受损失、身心受到损害,甚至死亡的事件仍时有发生。在总结以往学者们有关高校大学生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关于大学生防范电信诈骗还存在哪些不足,还有哪些方面有待提升和改进,从而找寻更加有效的大学生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策略和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以浙江省18起法院判决的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为研究对象,根据法院的判决书采集犯罪数据,对涉及诈骗的犯罪行为人属性、诈骗组织结构、作案手段、犯罪产业链条进行案例剖析,对犯罪能力、犯罪收益、刑事处罚等维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笔者发现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有组织犯罪;同时,这也不是一种简单的低风险、高收益的犯罪类型,对于不同级别的罪犯来说,具有不同的犯罪收益和犯罪风险。应当采取"重典治乱"的刑罚策略,推进全球犯罪治理模式的国际警务执法合作,实施地域性职业犯罪预防和受害精准预防、系统性源头性全链条打击、统筹境内境外两个战场的"打防结合、预防为先"侦防策略。  相似文献   

6.
易泸月 《法制博览》2023,(11):160-162
在信息化时代,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不断更新,诈骗种类繁多,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犯罪手段科技化、“精准式”诈骗成趋势等。为有效预防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必须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控对策,尤其是针对电信和金融行业的对策更应创新,这是防控电信诈骗犯罪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7.
电信网络诈骗作为一种新型犯罪,近年来此类案件持续高发,作为互联网主要用户群体的高校大学生,正逐步成为这一新型犯罪主要侵害的群体之一。为遏制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发态势,切实保护学生的财产安全,通过对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现状进行研究,提出有效的协同治理对策,从而筑牢高校预防电信网络诈骗的防火墙,对全面预防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在高校校园内的发生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通信与互联网科技的迅速发展,电信诈骗的案发量持续增高,诈骗分子趋向年轻化、高学历化,因此诈骗手段和工具也不断翻新,呈现出高科技化特征。由于诈骗团伙组织严密、分工细化、抵抗性强的特点,公安部需要加大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的力度,培养一支专业队伍,建立健全相关行业的电信诈骗预警机制,提高人们的反诈意识,最大限度遏制电信诈骗。  相似文献   

9.
刘军利  谭晓鹏 《法制博览》2023,(13):136-138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校园中的“非接触式”犯罪案件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以电信网络为载体的诈骗犯罪层出不穷。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多样,组织分工明确,诈骗目标的选择随机性较大,易引发严重的次生灾害。防范网络诈骗是化解高校学生安全风险的关键环节。校园是网络诈骗高发区,校园电信诈骗主要有校园贷、套路贷、创业贷、刷单返利类诈骗、冒充客服等类型。通过分析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的类型和特点,探究高校学生容易受到电信诈骗的原因,并提出以预防为主、强化反诈宣传以及筑牢全民反诈防线等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0.
白忠锋 《法制博览》2023,(29):88-90
近年来,随着金融、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利用手机短信、固定电话、网络等通信工具和现代网银技术实施非接触式电信诈骗案件呈高发、多发态势,而且犯罪手法不断升级翻新。由于该类案件具有隐蔽性强、取证难、侦破难的特征,导致经济财产严重损失。对于公安机关而言,精准使用侦查技术侦破电信诈骗案件、大力打击犯罪分子、挽救群众财产损失是重点。本研究以网络电信诈骗案件的侦查困境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了具体的破解路径。  相似文献   

11.
于顺  滕宝毅 《法制博览》2024,(9):130-132
由于深度合成技术是开放源代码,一些以“AI换脸”“AI换声”为主要手段的合成类产品和服务也开始出现,而依托此类产品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屡见不鲜。目前“AI换脸”冒充身份诈骗在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的涉案比重和涉案金额快速上升,其具有诈骗速度快、涉案金额高、事后反应慢等特点,社会危害性尤为凸显。本文通过介绍“AI换脸”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现状,并对近期“AI换脸”冒充身份诈骗案件频发的原因着重进行分析,最后对“AI换脸”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电信网络诈骗等非接触性新型犯罪也随之不断增多,并出现类型多、手法隐蔽、现代化、金额大、危害大等特点,而高校大学生已成为不法分子主要的攻击对象之一.文章通过介绍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的类型及特点,分析高校频发电信诈骗的原因,提出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的防范对策,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能力.  相似文献   

13.
李元临 《法制博览》2022,(7):136-138
近几年来,伴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各网络平台成为大学生信息查询、沟通交流、购物等的主要平台,在网络给大学生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了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犯罪分子利用大学生群体防骗意识薄弱、认知度不高等特点,开展一系列诈骗活动,导致高校电信网络诈骗事件的不断发生.本文从高校常见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出发,分析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技发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在我国蔓延,由我国台湾地区发源到席卷全国再到重点地区泛滥,我国电信网络诈骗走过漫长历程并仍在不断翻新,呈现出诈骗手段多样化、作案团体专业化、受害群体广泛化的新趋势.其中,电子数据的提取是公安机关侦办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关键,却面临犯罪现场勘查难、证据保全难、电子数据易灭失的困境.要想解决这一...  相似文献   

15.
张云胜 《法制博览》2023,(23):135-137
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出多样化、技术化以及规模化的特点,并且已经形成了犯罪产业链条,这也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侦查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需要对侦查管辖制度进行优化完善。基于此,本文进行了相关研究与分析,首先,确定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侦查管辖制度的运用价值;其次,掌握其发展现状;最后,分析该项制度的优化策略,在提高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侦查管辖效率的同时,促进犯罪侦查管辖工作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年以来,随着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日益增多,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公安机关作为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的主力军,必须准确掌握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的概念、特点及发展趋势。通过对该类型犯罪的成因分析,主要存在群众反诈意识有待提升、打击该类型案件深度不够、反诈宣传不够精准、联合作战协作不到位等问题。公安机关应坚持以预防为主,同时注重强化破案打击效能,强化内外协作。在反诈宣传工作中需提升精准化、深度化、专业化,加大打处力度,构建联合作战新模式,以更好地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  相似文献   

17.
张冰清 《法制博览》2023,(18):157-159
随着互联网在高职院校中的普及,大学生已经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易感人群。本文以对高职院校校园电信网络诈骗现状的分析为基础,对其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深入探究,并从家校共育、加强普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学生工作者提升个人素养几个方面着手,对高职院校应对校园电信网络诈骗的策略进行研究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刘鹏伟 《法制博览》2023,(2):142-144
伴随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重灾区,预防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已经成为一项常态化防范工作。本文以当前网络媒体兴起的“微时代”为背景,分析电信网络诈骗的现状,探讨大学生遭受电信网络诈骗的特点和原因,针对实际形势和当前环境,从社会层面、高校层面、辅导员层面、学生个人层面提出具有一定理论性和操作性的防范措施,以期为提高大学生防骗意识和打造和谐的“无诈校园”提供思路及参考。  相似文献   

19.
章艳虎  王莹  张晓玲 《法制博览》2022,(12):105-107
电信诈骗罪社会危害性巨大,本文从司法实务中办理电信诈骗犯罪案件疑难问题入手,对电信诈骗的行为定性以及特征进行分析,指出了司法实务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并对如何破解疑难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20.
薛灿 《法制博览》2022,(11):108-110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第二十九条增设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以来,该罪名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网络洗钱等信息网络犯罪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日益猖獗,犯罪分子的手段日益专业化、精密化、隐蔽化、金融化和科技化,"卡商""卡农"的出现为打击此类犯罪制造了较大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