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上的楚国从西周时期“土不过同,”辟居荆山一隅的小国,逐步发展到战国时期“楚地千里,带甲百万”的泱泱大国,其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春秋初年楚国实行了一条正确的扩张战略方针,并运用灵活的战术,伐灭周边一系列小国,镇守中原之门户,为楚国立足于历史舞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历史上小国迅速发展后来居上的一个典型。一、楚国军事扩张战略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云:“赖氏,子爵,今蔡州褒信有赖亭,即其地也,昭四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这里所说的“赖”,系古代诸侯国,因其国君为子爵,故称赖子国;“褒信”,东汉置县,属汝南郡,宋代属蔡州,即今河南息县包信镇,位于息县城东北 35公里处;“昭四年”,鲁昭公四年,即公元前 538年。《左传·昭公四年》对楚国灭赖有明确记载:楚灵王“遂以诸侯灭赖。赖子面缚衔璧,士袒舆榇从之,造于中军。王问诸椒举。对曰:‘成王克许,许僖公如是。王亲释其缚,受其璧,焚其榇。’王从之,迁赖于鄢。”“舆榇”,意为置棺…  相似文献   

3.
范蠡与肥城     
杜尊春  邓凡玉 《春秋》2011,(2):52-54
范蠡,字少们,春秋后期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商业鼻祖。他前半生辅佐越王勾践兴越灭吴,后半生浮海出齐、耕于辫畔,为避为官之扰来到今肥城陶山一带,自渭“陶朱公”。最终“卒于陶”,并葬于陶山。  相似文献   

4.
管仲重金求鹿 有“春秋第一相”之称的管仲,是一位打经济战的高手。《管子·轻重篇》收录了管仲靠“重金求鹿”而使楚国大败的趣闻。 齐桓公把南方的楚国看成王霸事业上的“假想敌”,整日里都在琢磨如何削弱楚国。但楚国的军事战斗力很强,这让齐桓公很头疼。  相似文献   

5.
姚衍琛  董建霞 《春秋》2010,(3):36-38
一、县制的起源及其发展1.先秦时期县制的起源我们确知有县制.开始于春秋时代。有关设县的记载,最早为楚武王时(前740-前689年)灭权国“使斗缗尹之”,“尹”为楚国县的主官名称。楚庄王(前613-前591年)时曾“灭九国以为县”。秦国最初设县为秦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邦、冀戎,初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秦、楚两国的县,大致是通过兼并战争吞灭小国后建立的。晋则是以大夫封邑为基础而置县。齐管仲推行制鄙之制。共立五属,“十县为属”.则是通过政治改革改乡鄙为县的。  相似文献   

6.
陈振裕 《世纪行》2007,(11):29-30
楚国在西周初年建都于丹阳,只是一个小国。后来不断强大,至战国时期尽灭江汉诸姬,统一了长江中下游。楚国在800多年的历史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楚文化。它不仅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我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在东周列国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中也是首屈一指:制作精美的楚国漆器和丝织品。又是具有高度发展水平的楚文化的两颗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7.
明太祖朱元璋被称为“平民皇帝”,他甚至被一些旧式史学家捧为“民族英雄”。这类说法不能说没有一定的根据。元廷灭宋,朱元璋在元末抗元起义中,削平群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不正是“民族英雄”吗!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朱元璋的家庭层次低得不能再低,穷得不能再穷。他当叫化子讨不到饭,当小和尚化不到缘,经常饿得头昏眼花,冷汗淋漓。他的投军,最初不过是混碗饭吃,哪有什么雄心、野心,后来居然打下了江山,这都是给环境逼出来的。这不是“平民皇帝”又是什么!既然是穷人出身的皇帝,对百姓总应该好点。现在让我们揭开史书…  相似文献   

8.
谢钧祥 《中州统战》2001,(12):38-38
在西周初实行的周朝贵族内部层层分封中,周公姬旦的第三个儿子伯龄被封于蒋,建立蒋国。春秋时,蒋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以国名为姓氏,就是蒋氏。唐、宋时期的姓氏书对此有基本一致的记载,但对蒋国故城的地理位置注释不够准确,如《新唐书·宰相世系》云:“蒋氏出自姬姓。周公第三子伯龄封于蒋,其地光州仙居县是也,宋改为乐安,蒋为强国所灭,子孙因以为氏。”乐安县为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年)置,治所在今河南光山县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名仙居县,南宋建炎初废,并非蒋的地望。西晋初学者杜预注解《左传》说“蒋在弋…  相似文献   

9.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尹官的设置及其职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黎明 《求索》2010,(2):217-219
以尹名官是楚国官制的特点之一,尹前冠以限定成分是尹官的表现形式。文章深刻剖析了以尹名官的历史渊源,并对“令尹”以及其它诸尹官的来龙去脉展开了充分的论述。深入探讨楚国尹官的设置及其职掌等问题,对于研究楚国的官制以及春秋战国时期中原诸国官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楚文化在秦末汉初的复兴及其原因贾继东楚国自周成王封熊绎于楚蛮之地,至公元前223主为秦所灭,国祥长达八百年之久。此后,楚国虽不复出现,楚文化却并未消失。它在秦朝历经了血与火的洗礼,到秦末汉初呈复兴之势。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成体系的楚文化虽销...  相似文献   

11.
楚人怎样学齐语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孟子对宋国的大夫戴不胜说:“如果在这里有一个楚国的大夫,想要他的儿子能说齐国话,是派齐国人去教他好呢,还是派楚国人去教他好呢 ?”  戴不胜说:“派齐国人去教他好。”  孟子说:“派一个齐国人去教他,如果有许多楚国人干扰他,即使是天天打他,希望他能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的。如果把他带到齐国的街巷里住上几年,即使是天天去打他,不要他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的了。”  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事物的外因是指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的外部矛盾,外因只是事物发展的外部…  相似文献   

12.
涅是梵文的音译。旧译“泥日”、“泥洹”等,意译“灭”、“灭度”、“寂灭”、“无为”等;可称“般涅”、“般泥洹”,意译“圆寂”等。是佛教名词。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而后获得的一种精神境界。据认为,人们处于“生死”,原因在有烦恼和各种思想行为(业),特别是世俗欲望和分别是非之观念。涅即对“生死”诸苦及其根源“烦恼”的最彻底的断灭。《大乘起信论》:“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梁”。但大小乘的具体解释,差别颇大。据《肇论·涅…  相似文献   

13.
麇,《左传》凡五见,三次作国名,两次为地名,皆书为“麇”。《公羊传》作“圈”。另一些文献也有写作“麋”、“糜”或“麕”、“麏”的。其地望,注家有数说;其灭年,史无记载。现仅就其地望与灭年问题,试析如下。 《左传》文公十年载:“陈侯、郑伯会楚子于息。冬,遂及蔡侯次于厥貉,将以伐宋。……厥貉之会,麇子逃归。”麇为楚国附庸。麇子从楚穆王参与厥貉之会,因不满于楚人欺凌小国,不待会终而归麇。因此,次年即遭到楚人的讨伐。  相似文献   

14.
付长芳 《今日广西》2014,(10):43-43
杰出的人被美誉为“人中翘楚”。“楚”是什么东西?“楚”可不是楚国,而是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枝干坚硬,古人拿它来作杖,又名荆或牡荆。  相似文献   

15.
刘纪兴 《世纪行》2007,(12):19-20
从初创时期“土不过同”(方百里为一同)的蕞尔小邦,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战国时期楚国先后翦灭江汉、淮泗地区的60多个诸侯小国,将疆域拓展到横跨今湖北、河南、江西、安徽、湖南、江苏、贵州、陕西等省数千里的广大地区,一跃成为春秋战国时期雄居南方的第一大国。为促进先秦时期我国南方地区的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和文化繁荣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室”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在先秦宗族奴隶制下,它首先是最基本的血缘单位,后来又成为最基本的财产占有单位。春秋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化和宗族解体过程的开始,各国贵族之间争田、夺邑,兼室的现象层见迭出。而揆诸史籍,有关楚国“兼室”又远较诸国典型而突出。对楚国的“兼室”现象实有深入探讨的必要,凭藉“兼室”这条线索,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窥视到楚国宗族奴隶制解体的历史道路。  相似文献   

17.
清华简《系年》体裁等问题,学术界尚有分歧。从《系年》与《左传》纪事本末体三书比较研究的新角度,可以确定《系年》是所见第一部以楚国外交资治为目的的纪事本末体雏形的史书。  相似文献   

18.
“摩梭”一词是自古以来汉、白等族对整个纳西族的称呼,也是晋代以来汉文献对纳西族的通称。这本是很清楚的,但自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部分有关资料和论著,把“摩梭”一词仅用作纳西族东部方言区内纳恒、纳、纳日等支系的名称。这对正确表述纳西族历史极为不利,且已造成了相当的混乱,有必要纠正过来。纳西族是古氏羌之一支,自汉代以来,历代史书记载不绝。汉代史书上称纳西先民为“牦牛先”或“牦牛夷”,晋代称“摩沙夷”。唐代后则写作“么些”(读),“么些”二字又写作“么梭”、“摩举”、“摩梭”、‘宁些”、“磨些”、“摩些…  相似文献   

19.
西周时期,朝聘礼作为重要的邦交礼节,对于巩固周初统治、维护周天子的权威起了很大的作用.春秋以后,在“礼乐崩坏”的背景下,朝聘礼仍为各诸侯国所继承.楚国在从“蛮夷”之邦发展至中原强国的过程中,受到中原文化影响,逐渐开始重视朝礼“别尊卑”功能的发挥,利用与他国间的朝礼来标榜自身地位之改变.新出土的楚国纪年简资料,有很多楚国聘问活动的记录,与传世文献如《左传》、《史记》中记载的楚国朝聘活动相互参照,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实力的变化过程,以及中原礼仪文化对楚国影响的展开.  相似文献   

20.
黎坚根,人称“煎巴佬”。“煎巴”在江西当地土语中.指煮大米饭时锅底结下的一层又硬又黄的大米饭。要是没掌握好火候,“煎巴”会又硬又焦。还带些苦味儿。黎坚根当兵是优秀侦察兵。回乡后又是家乡致富带头人,可最后他却成了一名在逃人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