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1月10日,美国总统布什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美国对伊拉克的新战略.这是布什政府为美国在伊拉克的困境"解套"所采取的重大举措.解读美国对伊拉克的新战略,对帮助我们了解下一阶段美国在伊拉克的行动路线,以及美国对中东政策走向将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武力打击伊拉克是美国早已确定的战略目标,去年美国遭到"9·11"恐怖袭击后,就将伊拉克列为反恐怖打击的重点国家之一.美对阿富汗的战争结束后,即扬言下一打击目标是伊拉克.今年以来,美政府、军队和社会围绕打击伊拉克问题,进行了大量舆论准备和外交准备,美国防部还制定并上报了进攻伊拉克的作战计划.美军还加强了对海湾地区的军事部署等.分析人士认为,美对伊动武已呈"剑拔弩张"之势.  相似文献   

3.
从2004年10月19日至今,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已在巴格达美军严格控制下的"绿区"--伊拉克特别法庭上多次受审.这一"世纪审判"受到国际媒体和公众舆论的深切关注.关于该法庭是否合法、萨达姆若被判有罪是否会被处死、萨案的了结将对伊拉克局势产生什么影响,众说纷纭,各执其词.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的军事力量遭到了重创,海湾战争结束后,伊拉克又长期遭受美国的制裁,当前的伊拉克军力如何呢?在美国不断叫喊对伊动武的今天,人们对这个往日的中东军事强国用什么与强大的美军抗衡,一直极其关注.特别是现代战争中,启动多波次、大规模、强力度的空袭行动,已经成为美军的拿手好戏,伊拉克的"防空大伞"能否为萨达姆撑起一片安全地带,这将是第二次海湾战争打响后的第一个焦点话题.为此,我们不妨走进伊拉克的防空天地,领略一番伊拉克今天的"防空牌".  相似文献   

5.
近一段时间以来,美国不断向伊拉克发出武力威胁,战争阴影再一次逼近巴格达上空,这不禁使我想起三年多以前我在驻伊拉克使馆工作期间经历的一场战争--美英对伊实施的代号为"沙漠之狐"的大规模空袭.今天追记下当时的情景,不是为了重温战争的残酷,而是祈愿战火不要再降临已饱受苦难的伊拉克人民.  相似文献   

6.
自从2003年3月美国出兵攻打伊拉克并推翻萨达姆政权至今已近4年.伊拉克人民不但没有因此而享受到美国宣称要给他们带来的"解放"以及"民主"、"自由"和"幸福",反而处在被占领的无穷无尽的痛苦中,没有任何安全感,生活异常艰难.  相似文献   

7.
新闻眼     
《南风窗》2004,(9)
伊拉克是否会像沼泽地一样把美军黏住?伊拉克的国势前景将会如何?美国的伊拉克政策走向将会如何?对于上述问题,尽管仍有许多不确定、不明朗的因素,但我们可以做一个基本面的判断。第一,伊拉克人的抵抗和袭击带来的美军伤亡,加上美国总统选举年这个因素,美国很有可能按时从伊拉克撤军和向伊拉克移交主权;同时美国也将谋求组建一支由联合国授权的包括美军在内的多国维和部队。从而,外国军队在伊拉克的课题,就从"占领"变成了"维和"。联合国  相似文献   

8.
声音     
《南风窗》2010,(16):13-13
<正>会议积极,取得成果……(阿拉维领导的)"伊拉克名单"热爱伊拉克民众,这是我发现的最不错的事情。——曾批评前总理阿拉维是美国政府"爪牙"的伊拉克"萨德尔运动"领导人萨德尔,在大马士革与阿拉维会面后,首次表达了支持阿拉维出任总理的意向。  相似文献   

9.
《南风窗》2014,(13)
##正##6月10日,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苏尔被与"基地"有关联的武装组织占领,后者自称"伊拉克及黎凡特伊斯兰国",受到叙利亚东部到伊拉克北部的部分逊尼派穆斯林支持。伊总理马利基10日发表电视讲话,宣布在全国实施最高警戒,同时呼吁议会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相似文献   

10.
伊拉克战争是人类社会第一场空前程度的言息化作战.美军在战争中使用的信息化武器已达到90%多,而在海湾战争中,仅为8%;从目标选定、信息获取、传输反馈、火力攻击这一过程,过去为48小时,而现在仅为10秒钟.从新闻舆论战的战略和战术层面上看,美军的信息化程度和信息攻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战争之前,美军仅向伊拉克境内派出的"影子杀手"就有上万人,他们担负的重要任务就是侦察与策反,暗杀与爆炸等活动.其行动往往出于威慑的目的.在战争之中,美军除在战场投放了81种、3170多万份各类传单外,还建立飞行广播电台,向伊拉克人发放收音机,发送电话、短信息等,美军对伊拉克国家战略情报的获取,轰炸目标选定后现场再判定,以及从对伊拉克高官、共和国卫队和一般武装部队官员,直到普通伊拉克公民的舆论攻心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从时间性、空间性和重要性上说,舆论战的作用都非常突出.全面信息威慑是信息化战争的根本属性.从伊拉克战争中可以看出,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舆论战有许多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中东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油气资源异常丰富,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冲突与战争此起彼伏,和平与发展深受影响.伊拉克战争后,尽管在本地区再次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在减小,但影响地区安全与稳定的诸多因素依然存在,特别是伊拉克战争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使地区形势仍处于多变和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2.
美军虐待伊拉克战俘事件曝光后,世界震惊,人称之为"虐囚门".自从美国"水门事件"之后,世界公众舆论给这个"门"字赋予了一个特殊的含义,专门指政府高层的"政治丑闻".当年尼克松的"水门事件"只不过涉及共和、民主两党的争斗,而现今,布什遭遇到的"门"则要广远得多,并且涉及到世界注目的伊拉克战争.布什尚未摆脱"情报门"的干系,现在又进入了"虐囚门".重门复重门.布什能否走得出来,我们还要等着看.  相似文献   

13.
于时语 《南风窗》2014,(18):70-72
<正>直到遭遇直接进攻,库尔德族是"伊斯兰国"崛起和伊拉克内乱的最大赢家。而需要战略纵深的以色列,是与库尔德族一样的大赢家。最大输家则是面临解体的伊拉克国家。随着极端主义武装组织"伊斯兰国"势力和地盘迅速扩张,美国重新出动军力干预,伊拉克危机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这一乱局具有非常复杂的内外因素,发展过程也诡秘曲折。例如"伊斯兰国"的前身年前就控制了伊拉克安巴  相似文献   

14.
2007年,大批土耳其库尔德工人党武装人员从伊拉克北部地区越过土伊边境,相继袭击土耳其军事目标和政府军分队,导致多名军人伤亡.这大大激怒了土耳其国内的民意,土政府也作出了强烈反应,表示要不惜任何代价,对盘踞在伊拉克北部地区的库尔德武装实施军事打击.并在土伊边境,集结重兵,准备越过边境开展"清剿活动".  相似文献   

15.
随着反恐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初步胜利,美国在伊斯兰世界的民主改造计划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了扩大"民主战果",改善在穆斯林国家的形象,美国加大了对伊斯兰大国的倚重,特别是对"两印"采取了一些新的举措.  相似文献   

16.
目前,阿富汗国内的动乱正在日益加剧,暴力事件频繁发生.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发动了对塔利班的围剿行动,然而,塔利班不但没有被打垮,力量反而迅速扩大,并酝酿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和阿政府军发动新的攻势,伊拉克式的自杀性袭击和绑架事件日益增多,其局势走向令人担忧.国际舆论普遍认为,阿富汗又回到了十字路口,有"伊拉克化"和爆发内战的危险.  相似文献   

17.
《南风窗》2005,(17)
要不是459颗土制炸弹同时在孟加拉国全境引爆,没人会注意到这个"千河之国"也被恐怖分子盯上了。在恒河出海口的这块面积不到伊拉克113的三角洲地带,居住着4倍于伊拉克人口的贫困人  相似文献   

18.
2003年战争后,伊拉克什叶派摆脱萨达姆政权的长期压制,走到政治舞台的中心.伊拉克政府在战后难以向社会提供基本的经济和安全保障,这给什叶派宗教填补政府的权力真空提供了机会,伊拉克由此呈现弱国家—强宗教的特点.西斯塔尼凭借宗教盛名、议价能力、选择性干政而被伊拉克国内各方所推崇.他在伊拉克的国家构建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将建立什叶派王国的构想纳入其中.但是什叶派构想与伊拉克国家构建之间存在着张力,加上西斯塔尼年事已高,各方围绕纳杰夫马尔扎耶将展开激烈的争夺.伊拉克的国家重建能否从倚重西斯塔尼转到依靠制度尚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9.
"人道主义干涉"与冷战后美国的伊拉克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门罗主义"诞生以来,干涉一直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冷战后,美国的对外干涉发生了重大变化,"人道主义"成为它干涉别国的最好借口.为了建立其主导的"中东新秩序",进而构建单极的"世界新秩序",美国对伊拉克大力推行"人道主义干涉".这对国际干预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对伊的"人道主义干涉"严重侵害了伊拉克的领土主权完整,践踏了国际法准则,制造了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是干涉主义的继续和发展,它与强权政治紧密相连,是后冷战时代美国新霸权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4月16日—5月15日) 4月17日,伊拉克最大逊尼派政党联盟"伊拉克共识阵线"的官员表示,他们已经原则上同意回到伊拉克总理马利基领导的政府中。此前,由于提出的多项政治要求未能得到满足,"伊拉克共识阵线"于2007年8月1日宣布,该联盟的全部6名部长退出马利基领导的政府。4月20日,巴拉圭反对派联盟"争取变革爱国联盟"总统候选人费尔南多·卢戈以较大优势战胜执政的红党候选人布兰卡·奥韦拉尔,赢得总统选举,由此结束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