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5 毫秒
1.
付慧华 《奋斗》2011,(4):31-32
选人用人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衰和长远发展。无数历史事实证明,用人之道乃兴国之道。吏治兴则国兴,吏治弊则国亡。近期,我静心研读了吉炳轩同志读史散文集《鉴知录》,获益匪浅。尤其是在建设学习型政党、提高执政能力的新形势下,吉炳轩同志对选人用人之道的诠释,为基层做好选人用人工作、推动科学跨越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剖析了雍正廉政建设的三项措施 :首创养廉银制度、清查钱粮 ,惩贪奖廉、提倡务实作风和加强官吏考核 ,并阐明其对雍正整饬吏治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据史料记载,康熙末年,吏治腐败,国库空虚,执政根基已然不稳。雍正继位后,宵衣旰食、严饬吏治,终于使国库逐渐充盈,吏治局面极大改善,有"雍正一朝,无官不清"之称。时值从严治党、深化改革的新时代,如何"为担当者担当"已成为各级组织部门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组织部门不妨从"雍正治吏"的经验做法中  相似文献   

4.
逸名 《党员文摘》2006,(11):10-10
康熙皇帝创造了一个太平盛世,也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吏治腐败、税收短缺、国库空虚。雍正继位时,国库储银仅有800万两,亏空大得惊人,堂堂大清帝国,竟是空架子。  相似文献   

5.
正帝在位时间虽然只有13年,但他45岁登基,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成熟、最年富力强的一位帝王。雍正当朝以后,承上启下,兴利除弊,整顿吏治,猛刹贪风,奖惩分明,任贤用能,革除污吏,他反复强调,官吏的操守如何是治国的根本,“吏治不清,民何由安”。为此,他大力提倡“廉洁爱民,奉公尽职”。雍正强调廉政,是针对康熙朝后期官场的种种弊端而发的。康熙晚年由于实行仁政,政宽事省,吏治败坏,尤其是上下贪污纳贿成风,致使钱粮短缺,府库空虚。雍正登基之时,即雷厉风行地接连颁发11道诏令,严谕内外大小臣工,“奉公洁己,勤于职…  相似文献   

6.
李换运所著的《雍正吏治录》(中国长安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史料源自《清史稿》《雍正朝汉文朱批汇编》《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等书,正史正说。  相似文献   

7.
清世宗雍正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鉴于康熙末年吏治腐败,他自即位之日起就注重对官员的严格选用,并在用人方面实行了一些改革,确立了“用人原只论才技,从不拘限成例”的方针。  相似文献   

8.
雍正的前任圣祖仁皇帝康熙,亲手创造了一个“太平盛世”,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吏治腐败、税收短缺、国库空虚。雍正接手时,国库储银仅八百万两,而亏空的数字却大得惊人。国库空虚,关系匪浅,新皇帝岂能坐视?然而钱粮的亏空,又不简单地只是一个经济问题。各地亏空的钱粮到哪里去了?雍正看得很清楚:不是上司勒索,就是自身渔利,而户部的银子,则被皇帝和权贵们在“不借白不借”的心理支配下“借”走了(其实也就是侵吞)。这么多人来挖国家的墙角,国库还有不亏空的道理?由此可见,亏空关系到吏治,吏治又关系到体制,这是一个连环套。这个连环套上的…  相似文献   

9.
《正气》1999,(6)
雍正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比较杰出的封建帝王之一。他继位后,针对康熙后期出现的国库亏空、吏治败坏、赋役不公等弊端采取了一系列整顿措施,比如清理亏空、严惩贪贿、耗羡归公、养廉银、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乾隆年间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  相似文献   

10.
《奋斗》2008,(9):57-57
满清王朝前期的几个时代,如顺治、康熙、雍正诸朝,曾出现了大批贤吏廉官,到了乾隆,已经健全了较之以往任何朝代都更完善的监察制度(科道制度)。对以后历代整肃吏治,纠偏重大失误都产生了重要作用。到了清末,虽然还是这一套“祖宗家法”,但终究挣不脱封建政治固有矛盾所带给它的末世厄运。腐败,把国家与民族推进了水火之间。  相似文献   

11.
旧例,官员初到任,先极言吏治民生如何不堪(暗喻前任不行),及过数月,则奏报已如何“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以示政绩。这种汇报技巧在官吏中间很是流行,且每每奏效。对此,清朝的雍正皇帝却明确表态:“只可信一半”,并要求吏部该怎么“考功”就怎么“考功”,不要轻信汇报材料。选拔官吏,其政绩当是首要。怎么个考察法,却大有文章。汇报材料、述职报告当然要看,但又不能全信,还得看、查、问。雍正所谓“信一半”,意即不完全信,还要考核一番。雍正自谓“生平最憎‘虚诈’二字”,史书也说雍正“治吏廉明”。其真实情  相似文献   

12.
吉鸿昌任宁夏省政府主席后,本其一贯救国救民、为民造福的夙愿.大力稳定社会政局,整饬吏治,扶危济困.兴利革弊,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造福宁夏人民。  相似文献   

13.
清朝的雍正是个名声不大好的皇帝。他的名声一方面坏在禁锢杀戮、屡兴文字狱,另一方面坏在他的皇位来路不正。传说康熙是把帝位传给十四子的,雍正是康熙的第四子,他串通隆科多等人阴谋篡改遗嘱,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窃取了皇帝宝座。然近读《清世宗》忽觉这个在位执政仅13年的皇帝决非等闲之辈,比如他在整饬吏治方面就颇具胆识。他登上帝位后,没有飘飘然,而是自我揭丑,警钟长鸣。他公开承认自己治下无清官,“今之居官者,钓誉以为名,肥家以为实,”“所谓名者官爵也,所谓实者货财也”,他痛斥那些“名实兼收”…  相似文献   

14.
康熙朝大治天下.把吏治摆在了首位.宣布“唯以察吏安民为要务”。只有明了康熙朝为政的特点.以及政治环境.才会明白著名清官于成龙的出现实非偶然,亦知当时之清官并非于成龙一人,而是形成了一个群体。故其吏风清明.政通人和,天下大治。  相似文献   

15.
李建军 《求贤》2012,(6):64-64
古往今来,治理国家和社会,无不重视选贤用人之道,正所谓历览古今兴衰事,成败得失在用人。古人选贤用人之道,有的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翻阅历史,我们就可以找到这样的例证。  相似文献   

16.
百龄释冤     
边鸿基  杨自明 《求贤》2006,(7):47-47
唐朝开明君主李隆基不仅博学风雅,而且礼贤下士,善于纳谏,不拘一格选用人才,采取有效措施整顿吏治.严格考核各级官吏,促进了唐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开创了举世公认的“开元盛世”。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用人之道李中林,刘新贵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大批人才,这是每个领导者已注意到的大问题。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改革经济体制,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人才是现代人事管理的主体,它比历史上的做法前进了一大步.现代...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总书记曾经指出:“历史卜的腐败现象,危害最烈的是吏治的腐败:由于卖官鬻爵及其带来和助长的其它腐败现象,造成‘人亡政息’、王朝覆灭的例子,在中国封建社会是屡见不鲜的,这种历史的教训很值得我们注意。”吏治旧时指地方官的作风和政绩。吏治优劣直接关系到民心的向背和王朝统治的安危,吏治是国家盛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鞭打快人”说的是某些领导人在安排工作、分配任务时,只是把眼睛盯着那些工作能力强、效率高的“快人”,而不善于发挥全体工作人员积极性的一种用人方法。所以产生这种用人方法,首先是因为某些领导缺乏正确的用人之道,只求工作任务能完成,而不考虑如何合理用人。其次是分工不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公民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加强吏治、提升官德的呼声也日益成为党和政府关注、回应的问题。整饬吏治先从提升官德开始,而提升官德应以修身正心奠基础,以制度伦理作核心,以民众监督为重点,,官德正则吏治清,治吏之道,提升官德为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