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5年10月,《环球法律评论》与汕头大学法学院联合召开了"英美财产法与大陆物权法比较研究——兼评《物权法(草案)》"研讨会。  相似文献   

2.
也许对于"有恒产者有恒心"精神的贯彻,才是使《物权法》不能承受之梦最终得圆的希望所在。"求全责备"之声眭鸿明认为,《物权法》中值得商榷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制度创新不足。法案对学界已形成共识的学术观  相似文献   

3.
一、《物权法》的颁布有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物权法》是我们国家的基本法。有人认为《合同法》和《物权法》是民法的两大支柱,涉及到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人民的切身利益。所以,大家都很关注。  相似文献   

4.
时至今日,《物权法(草案)》引起的争论及其阐发的"合法财产给予法律保护"的理念已经超越了条文内在的含义,其对改革进程的推动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完善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物权法》第21条以"登记错误"作为不动产登记机关承担侵权责任的要件。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引发不动产登记的原因行为的复杂性,不动产登记机关客观上并无足够的能力来确保每项登记的正确性。过于严苛的责任负担不仅给不动产登记机关带来了困扰,也使得人民法院在审查此类案件时无所适从。为此,需要结合《物权法》其他条款的规定及《国家赔偿法》的相关规定对该法第21条的含义进行体系性、限缩性的解释。据此,《物权法》第21条中的"登记错误"应当被解释为登记机关"未依法履行审查职责而造成的登记错误"。  相似文献   

6.
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制定《物权法》,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7.
在物权法草案中,居住权首次被提出来之后,受到民法学者的关注。对居住权制度进行理论上的探讨更是层出不穷,对是否引入该种制度观点不一、争论激烈,最终于2007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中没有纳入居住权制度。十余年后的今天,是否引入这一制度成为当下解决的现实问题。笔者拟通过历史角度和现实角度两方面对现阶段居住权纳入物权法体系用益物权中进行可行性分析,希望为我国的法制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8.
《物权法》第一次在法律上把个人的财产置于和国家财产平等对待,目的就是要更充分的关注民生,保护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以高票通过了《物权法》。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上又迈进了重要的一步。物权法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其平等保护的立法精神和理念。具体说来,无论是公有制单位,还是私人企业,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只要是其合法所获得的财产,就都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曾经有个别人声  相似文献   

9.
李国旗  徐刚 《求知》2007,(5):33-34
《物权法》是规范财产关系的基本民事法律,体现了中国特色与时代精神。具有法治里程碑意义。它的颁行是推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步骤。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举措。制定和实施《物权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权制度,对于坚持和完善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物权法》草案向社会公布,公开征求意见。物权法全面规定了物权类型体系,对于建立完整的民事权利体系具有跨时代的意义。《物权法》草案中的一些有争议规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文从民法基本理论着手,对物权法定原则、物权行为理论、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以及土地使用权这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物权法》草案在相关规定中之所以出现条文自相矛盾,其主要原因在于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没有贯穿彻底,导致立法逻辑混乱,另外,立法者的理论前瞻性不够也是引起争议的原因之一。本文对此提出自己的主张。  相似文献   

11.
不动产物权的公示方式为登记,《物权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不动产登记簿是物权归属和内容的根据;而动产物权的公示方式则为占有,《物权法》中规定的动产交付就是指占有  相似文献   

12.
社会的和谐有赖于财产的和谐,物权法为财产的和谐奠定了法治基础。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权法承担着塑造社会主义公有制之实现模式的重任。这一由物权法所界定的公有制实现模式,本质即在于公有制主体的民事主体化与公有制财产的民事权利化。由此决定了物权法上的"平等对待"与"一体保护"准则,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规律要求,也是社会和谐的要求。物权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就是"定分"与"息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物权保护原则方面,本文主张超越平等保护与特殊保护之争,以"有效保护"为基准来对《物权法》做平衡解读。其中所谓"平衡",是指在宪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宪法的市场经济条款之间求得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当2004年3月"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时,担负着"私产"保护条款具体化的《物权法(草案)》,本没有区分财产所有制的任务,而是细化财产保护的条款。  相似文献   

15.
《物权法(草案)》中规定了各类所有权并规定了平等保护原则,体现了物权法反映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立法目的,也使物权法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抓紧物权法配套,可以使保护人民群众财产这一最大民生加快落实今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高票通过物权法,被认为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程中的重要成果。在高票通过的同时,一些全国人大代表、法学专家建议,物权法的相关配套法规应尽快出台。  相似文献   

17.
立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柳 《瞭望》2006,(13)
不同的利益群体对劳动合同法有不同的诉求,经营者和劳动者都希望这部法律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各自的利益就在法国因新劳工法案引发的抗议活动愈演愈烈之际,3月20日,中国最高立法机关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全文,正式就这部涉及中国亿万劳动者切身利益的法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是中国继去年7月向社会公布物权法草案征求意见后,又一次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需要兼顾社会各方面  相似文献   

18.
《物权法》是一部保护所有权关系的法律,同时也是一部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的与民生和个人息息相关的法律,与银行业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物权法》中涉及担保物权的绝大多数事项都与银行业直接相关,其中关于担保物权方面的变化对银行业防范与化解风险、促进银行业各项业务的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拟从《物权法》中关于担保物权方面的一些变化和发展来分析探讨这些变化和发展对银行业所造成的影响,并从银行业自身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4,(26)
《婚姻法解释(三)》第11条是物权法善意取得制度在婚姻法上的具体运用,其反映了对"善意买受人的信赖利益"的保护。但该条在现实中不具有适用可能性,无法实现为解决审判实践中的争议提供裁决依据的目的。应对其进行修改。  相似文献   

20.
《物权法》的重大变革之一,是承认国家、集体、私人所有权的平等(第3条第3款;第4条、第56条、63条、66条等)。但《物权法》依然保留了国家对私人所有权的征收和征用权利,有4个条文(第42条、第121条、第132条、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