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拉克战败,伊朗、利比亚、叙利亚等伊斯兰国家相继不同程度地服软,均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的霸权主义胃口.然而,美国作为"新帝国"的崛起不会天遂人愿,尽管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有足以同美国抗衡的国家强权或国家集团出现,但恐怖主义活动却是美国的心腹大患.从穆斯林国家民众的宗教情结、反西方民族主义情绪、地缘政治等诸方面交织的合力来看,恐怖主义活动将在本世纪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一生高扬"自由"、"平等"、"生存"和"发展"的人权旗帜,圆满地解决了近代中国最大的人权难题--国家独立权,为根本改变中国人权状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争取国家独立权,实现民族生存权;争取民主自由,保障平等人权;争取经济和社会文化权利,改善人民生存权和发展权;重视社会底层群体的人权,保证少数民族和妇女享有同等人权;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特殊人群享有基本人权.  相似文献   

3.
朱叶莉 《求索》2011,(12):54-56
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生活、文化、习俗的统称,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文化风俗习惯,它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民俗文化具有大农业的特点,表现为多元性和复合性、阶层性与地方性、神秘性与实用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的统一。本文以我国西南“盐工号子”为考据.阐述了民俗文化艺术的艺术特色与生命意识,论证了社会生产力及社会分工的发展是民俗文化艺术产生、发展及变异的深层根源于社会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4.
民族国家既是"政治—法律"共同体,也是"历史—文化"共同体。民族国家的存续和发展有赖于民众对国家基本制度的认同,对发展道路的认可,有赖于人们形成共属一体的文化心理想象,以及建构起超越于各个民族的共同的民族观念。现代国家需要切实保障和实现人们的各项权利,提升人们的福祉,建构共享的历史文化认同,将各民族的认同融合到作为整体的国家认同之中,从而增强国民的政治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  相似文献   

5.
《新东方》2015,(5)
社会历史研究的"民间视角"既关注国家与地方一同构建完整地方社会的历史机制,也强调地方精英、民众百姓以及民俗活动在历史发展中的意义与价值。从"民间视角"出发,海南冼夫人文化经历了由英雄化到神化最终实现民俗化的历史过程。海南冼夫人文化的变迁既表现出海南民众持有的实用理性的价值追求,也充分体现了国家与地方之间的互动对于海南社会发展的深入影响。  相似文献   

6.
桥梁建造艺术积聚民族文化内涵,蕴藏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审美转统、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德意志民族富于纪律性、服从性和团体精神,其价值观和道德观简单明确,社会的等级结构严明。这些性格很大程度上支撑起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德国人的严谨使得德国制造成为世界上最有质量保证的代名词,这一点在德国的桥梁建设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有关"世界历史"的论述提供了审视民族国家利益的新视角--"世界历史"的视角.世界历史的发展赋予国家利益新的属性,使其在原有的"地域民族性"之外又具有了新的"世界历史性",国家利益在二者的对立统一中运动发展.民族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形成不平等国际体系,落后国家要实现国家利益,必须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并推动国际体系向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象国家一样,国家利益作为社会共同利益形式消亡条件的形成依赖于世界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探讨俄罗斯的国民认同,就是要理解俄罗斯民众对俄罗斯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具有什么样的集体认知和内在诉求.其背后是理解俄罗斯社会的价值体系的问题.俄罗斯社会转型后国民认同的失落和再造,与最初脱离本国文化和民族精神气质的基础,以及此后恢复威权主义传统和强国意识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9.
源于相似的国家性格,20世纪上半叶的德国与日本将世界置于战火之中。同尝战败苦果的两国经战后恢复,以经济强国的姿态重返国际舞台,却遭遇不同的外交处境。德国外交游刃有余,日本屡陷困境,这一局面是由两国在战争反省态度、国家定位及国内政治文化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成功的德国外交为日本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当下中国主要有两种类型的文化复兴,一是"道德取向"的文化回归,二是"市场取向"的文化创造.后者在当下乡村社会的社会文化意义如何,是文章讨论的焦点.由于这种类型的文化创造脱离了传统文化的本真性,从而得不到社区民众的认可,"灵"的观念是民众进行判断的标准.在民众文化批评背后,实际上反映了民众对外来政治经济力量的回应.文章以此为契机,反思了泰勒的"承认的政治"学说,强调了弱者的主体性位置.  相似文献   

11.
邢易 《创造》2013,(5):54-55
云南民族文化建设已经走过十七个年头,其历程与云南民族的历史一样独特而多样,能对现在和将来的人们思考生命、社会和国家的意义提供启迪与帮助.但由于缺少话语能力,长期以来,云南民族文化在各种对话中处于弱势地位,很多东西逐渐湮灭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日渐富裕,人民的有效精神需求日益增长,文化发展成产业的条件日益成熟,一些地方借助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案例震撼了云南各界,云南民族文化的巨大产业潜力逐渐受到关注.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1996年12月,中共云南省委六届四次全会提出以"文化立省、科教兴滇、充分发挥云南民族文化丰富多样的独特优势,让文化融入经济,把民族文化产业培养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使民族地区文化、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把云南建成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民族团结社会文明的现代化强省"为目标的民族文化大建设战略,并领导全省人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实践活动.为更好地实现目标,省里和各州、市、县也纷纷制定规划、纲要,根据实际采取相关措施,深化相关体制改革,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民族文化建设.2008年4月,省里又在民族文化建设规模达到大省水平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强省,五年来云南一直按这一目标努力.  相似文献   

12.
段妍 《长白学刊》2005,(5):85-88
1931-1945年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的殖民统治不仅给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带来了严重的动荡与混乱,而且使东北区域文化发生了变迁,导致主流文化发展趋向由多元向一元的嬗变;非主流文化--殖民文化与汉奸文化的交相呼应.与此同时,民众的价值取向也经历了洗礼与抉择,并呈现出多元复杂的态势.  相似文献   

13.
陈大伙 《人民论坛》2013,(10):184-186
近代以前的中国因国力强大、文化优越而不失自信,但随着甲午战败,国人民族危机感日益增强;九一八事变后,时人从不同层面探寻民族复兴方略,坚定了国人抗战必胜的信心;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期,民族复兴遭遇顿挫;改革开放之后,民族复兴的内涵不断丰富,并逐渐成为国家政府、社会各界的共同认知.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对"七七""九一八"等日本侵华国难事件的纪念活动是中国共产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民众抗战热情的重要载体。在国人普遍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的背景下,党充分利用纪念仪式符号与仪式氛围,培养民众对完整国土、国家政权、同胞苦难、民族团结力量、正义之"我"、民族自强精神的感知,帮助民众形成国家意识,产生对民族共同体的体认。这些纪念活动对于动员国人顽强抵抗日本侵略者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党爱国主义教育历史中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正>1月27日,台"教育部"决定对高中语文和社会领域课纲进行调整,删除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众多具有"文化台独"色彩的论述。舆论认为,教科书对于形塑民众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至关重要,马英九当局此次调整迈出了拨乱反正的重要一步。但绿营诬称这是"去台湾化",并扬言进行抵制。蓝绿在教科书问题上的斗争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吴华敏 《人民论坛》2012,(30):72-73
在由传统性向现代性转型过程中,多民族之间既非单向的趋同,也非单向的趋异,而是在相互开放、吸引的基础上,共同性与多样性都增加只有以"公民文化"、"公民精神"为纽带的民族才是"现代新型民族"现代国家是"公民国家",以"公民文化"、"公民精神"及其升华的"现代国家精神"为基本团结纽带。现代国家意识形态的制度属性千差万别,但都以塑造公民文化、公民精神、现代国家精神为基本目的。在现代全球化的社会大背景下,那些"特殊主义"的传统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出自统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包括"延续文化血脉"和"凝聚价值追求"两框内容。涉及课程标准中"我与国家和社会"模块:1.7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2.6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  相似文献   

18.
边疆多民族地区的政治文化具有政治性、民族性和地缘性等多元复合特质。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和体制的转轨,加之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地缘政治的变迁,边疆多民族地区出现了政治文化失谐的现象。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角力、民族文化与公民文化的歧异、极端宗教主义与政治认同建构的背反、政治过程的无序化与民族事务的法治化的矛盾等等,构成了边疆政治文化失谐的主要内容,也成为妨害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大影响因素。边疆和谐政治文化的建构,必须在推动边疆发展的基础上,调整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强化国家认同|重塑政府,实现民族事务法治化,强化民众的政治认同|推动民族政治协商,建设公民文化,为和谐政治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杨茜 《求索》2013,(6):255-257
中国当代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积极进行公民文化建设.是中国向民主社会、法治国家转型的必经之路。用民族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来培育共享信仰.强化社会文化认同和国家政治认同,凝聚民众的爱国意志.这些都为中国的公民文化、公民社会建设提供了切实的经验参照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陕甘宁地区区域文化的历史内涵及其发展过程自然环境--经济活动--文化变迁这一主线,着力探讨了在中国北方农牧民族对峙的社会背景下,与该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包括后期人为产生的条件)密切相关的边塞文化发展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