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王希辉  余平 《前沿》2009,(8):108-111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土家族及其先民积累并创造了内涵丰富的生态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土家族生态观:即和谐利用自然的观念、强烈保护自然的意识和适度改造自然的思想。土家族生态观的内在结构,是土家族及其先民认识和改造自然历史的再现,也是土家族及其先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归纳、总结与凝练。深入分析和挖掘土家族生态文化内涵,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土家族崇拜白虎,以白虎为图腾,这已为学术界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实际上,土家族及其先民对白虎历来就有供敬和打赶的两种截然相悖的并存行为。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探索,就教于同仁学者。 一、土家先民的敬白虎与打白虎 土家族的先民,不少学者认为与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现在土家族的聚居地——湘鄂川黔边地区,也正是历史上巴人的主要活动地域。从现今接触到的历史文献记载着,土家先民中就有供敬白虎和打杀白虎的两种行为。  相似文献   

3.
土家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但由于历史上土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故而对其古代生活的情况没有任何记录。汉文献虽有记载,但散乱零星,很不系统,且多失实。先秦汉文献中,对于土家族先民的称谓较多,被称为“廪君种”、“板蛮”等。此后,又多以地域命族,被称为“酉酉蛮”、“嵝中蛮”、“巴建蛮”、“信州蛮”、“酉阳蛮”等。直到宋代和宋代以后的史书,才把居住在今湘鄂川黔接壤地带的土家族先民称做“土人”、“土丁”、“土蛮”、“土民”等,使之成为这个地区有别于其他族类的民族。正是由于史书记载的混乱,  相似文献   

4.
彭士愁是土家族先民毫无疑问 ,其后裔是土家族的一员也勿庸置疑。然而 ,关于彭士愁原本的族属与来源 ,学术界长期众说纷纭。本文先对各家意见作了简要评述 ,进而提出 :彭士愁源于盘瓠蛮 ,很可能是从渝东南彭水迁来的。  相似文献   

5.
土家族族源研究综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40多年的土家族族源研究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分别列出了巴人说、氐羌说、土著先民说、濮人说、江西迁来说、乌蛮说、东夷说、蛮蜒说、人说、毕方兹方说、多元说的主要依据。在对各种学说作比较分析后,提出了土家族的两大源头是巴人和濮人的观点。文章还就土家族族源研究中应注意的源与流的问题、地缘问题、语言问题、考古资料运用问题、民族调查问题、多元文化的表象问题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6.
(共123名,按姓名笔画排列)马荣华马清明王月娥(女)王利明王亨君(女)王泽洪王绍玲(女)王振有王新刚仇小乐叶青叶昌保叶金堂田玉科(女,土家族)付明珠冯志高司久义吕忠梅(女)朱弟雄朱纯宣(土家族)朱家新向丽(女,土家族)邹昆华刘卫东刘丹丽(女)刘本仁刘国本刘跃珍刘善桥刘道明刘锡汉刘鹏刘德春《土家族)池莉(女)许克振孙开林孙友元孙金龙苏燕(女)李大红李兵李宗柏李茵(女)李宪生杨云彦杨永良杨先龙肖旭明吴少勋吴党生吴家友邱思胜何哗晖(女)余长富应代明辛喜玉(女)汪定国汪爱群张学知张荣国张海鹏张富荣陈天会陈明洁陈勇陈晓燕(女,土家族)陈鼎常…  相似文献   

7.
土家族是聚居在中国中部山区的一个山地民族,不仅历史悠久,勤劳勇敢,而且顾全大局,始终把民族的利益与祖国的统一和强盛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每当国家和民族受到损害时,总是坚定地站在正义一方,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了表率,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然而,从其先民巴人参加武王伐纣的正义战争开始,到参与汉高祖刘邦平定三秦,明朝中期“士兵”赴东南沿海抗倭,清朝雍正年间顺应统一趋势自愿接受“改土归流”,无不显示出土家族的大局观念和爱国情操。特别是中国历史进入近代以后,土家族人民更是积极参加了反…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的思南府属早在春秋战国时就为巴子国南部,士家先民——古代巴人就在这块土地上,披荆斩棘,繁衍生息,融合移殖,错杂共居。在长期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培养了土家人民的心性气质。随着“改上归流”及汉文化的人量输入,涌现了一批士家文人,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构绘出土家族地区的人文风貌,创造了自具风彩的文学形式,尤其是催璨在目的土家族诗歌艺术,汇入中毕民族文化洪流,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增添了光彩。土家族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年),思州宣慰使田操与思南宣慰使田宗鼎,因两家争破坑有隙,相攻…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结婚登记的合格率,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认为必须严格把好“十二关”。一是“姓名关”。办理一对结婚登记,在正常情况下,每个婚姻当事人的姓名要出现10次之多,要求每次出现姓名的字形字音要完全一致。二是“婚龄关”。即婚姻当事人申请结婚时的年月日与其出生时的年月日之差要达到或超过法定婚龄;三是“婚姻状况关”。对“未婚”“离婚”、“丧偶”3种婚姻状况必须切实搞清;四是“近亲关”。即审查双方婚姻当事人是否是直系血亲或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五是“照片与本人对照关”。婚姻当事人的照片与婚姻当事人要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0.
为展示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放发展的文明史,展示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浓郁的民俗风情,促进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激励民族奋进精神,1993年10月,经县人大政府批准,在印江设立了民族文化陈列馆。民族文化陈列馆展示了三个力面的内容:源远流长的民族历史、纯朴的民族风情、灿烂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民族历史以文字介绍为主,叙述早在般商时期,印江土家族苗族的先民就繁衍生息在这1969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印江古为蛮夷之地,先秦时期隶属涪陵郡,唐开元四年设置思邓县、思王县。明弘治七年改土归流设置印江县。陈列馆…  相似文献   

11.
贵州土家族分布区域变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明两代土家族在贵州省曾有广大的分布区域,清初以降,分布在黎平、锦屏、平塘县通州一带和黔中地区的世居土家族相继消失。本文延引《百苗图》等贵州地方史志有关记载,对贵州土家族的历史称谓及分布区域变迁情况进行初步考证,借以反映土家族分布区及贵州民族分布区在近两百年来变迁过程之一斑。  相似文献   

12.
戴庆厦  田静 《思想战线》2003,29(5):129-133
研究濒危语言的活力,有助于认识濒危语言的共时特点及历史演变规律,有利于对其演变趋势作出科学判断。土家语是一种濒危语言,其特点主要是语言活力处于逐渐衰退之中,濒临消亡。仙仁乡保留了土家语衰退不同阶段的立体层次,从平面上反映了土家语走向濒危的历史轨迹。濒危语言研究应从社会历史条件和语言本体状态两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3.
土家族族体形成,从50年代起一直是土家学研究者研究的热门论题,至今仍众说纷纭,讨论颇多,定论较少。本文就此对历年学者的关于土家族族体成分、族体形成时期、古代社会性质和分期、形成时期的聚居地域以及“土家”称谓等问题的探讨进行了综述,并对有关问题作了分析,提出了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4.
浅论土家族宗族的文化功能及其当代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土家族宗族文化功能的分析,指出了其对构建当代和谐社会的借鉴作用,并对其当代调适提出了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并利用人口普查资料,主要从定量的角度对土家族传统婚姻文化在当代的变迁进行研究。认为,当代土家族婚姻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为族际通婚和通婚的空间范围有所扩大,近亲婚配在逐步减少;未婚比例大幅度下降,而有配偶率则大幅度上升;早婚有下降的趋势,初婚年龄则呈上升趋势;离婚比例有所增长;择偶标准和方式更加多样化和具时代特征;婚姻仪式简约化;等等。土家族婚姻的变迁带来了家庭的一系列变化,但并未动摇传统家庭的基本结构,传统家庭的相对稳定是土家族社会在当代保持稳定的一个基础。  相似文献   

16.
炸龙是贵州省德江地区的土家族的传统民俗活动,传统炸龙活动包括一套完整的宗教仪式,而炸龙仪式中的重要环节"炸龙"明显带有体育活动的竞技性和表演性功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德江土家族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发生了巨大转变,炸龙活动的祭祀意义已经逐渐丧失。在当代,炸龙作为体育活动的功能日渐显现,民族体育成为了德江土家族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借助于体育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炸龙活动的开展不仅带来了广泛的文化交流,更促使了民族文化自身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彝族支系较多,不同的彝族支系形成不同的彝族自称、彝语方言或土语,而不同的自称产生了不同的彝语氏族地名.本文认为彝语氏族地名的由来与彝族自称或亚自称产生的根缘有着密切的关联,不同的彝族自称是彝语氏族地名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在彝族社会生活中所崇重的祭祖大典ne55mu21(耐姆)分支习俗是造成彝族支系繁多、自称繁杂及其彝语氏族地名众多的最主要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五个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其优秀的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经历和正在经历四个阶段:自由自发的民间和精英保护与传承阶段、以经济目标为动力的保护与传承阶段、立法保护,并进入政府议题和工作日程阶段、进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建设体系阶段。只有通过第四个阶段的一个长时期的不懈努力并达到:政府主导给力,法制保障完善,经济文化协调;民众自觉意识,全民自觉行动的阶段。这才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想时期。  相似文献   

19.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左右着一个民族的思想和意识,影响着民族社会的发展。本文以比较典型的土家族村寨的矍氏宗族的祭祖活动为例,对湘西土家族的祖灵信仰进行剖析,从中可以窥视土家族传统文化一斑。  相似文献   

20.
何平 《思想战线》2006,32(6):107-110
虽然中文史书对于佤族的记载比较晚,但从国外的文献记载和民族学的调查资料来看,佤族这个族称,至迟在11世纪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也就是说,佤族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