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末清初天主教传教士来华传教,与阳明学者针对“灵魂”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辩。传教士认为灵魂是性,而阳明学者认为灵魂是心;传教士认为灵魂不灭,面临着天主的审判,而阳明学者认为灵魂会回归太虚;传教士认为天堂地狱是实存的世界,而阳明学者认为天堂地狱皆是心的反映,对善恶的奖惩不是进入天国或下入地狱,而是良知的满足与否。这些论辩反映出阳明心学是明末清初传教士与本土学者论辩的焦点:传教士对阳明心学持批判态度,阳明心学则是本土学者用以抵制天主教的武器。  相似文献   

2.
说“顾怪”     
大致名人有点怪僻的多,或者正因为性格怪僻,才显得不一般。“明末三大家”中,要论怪,首数顾炎武。早年在家乡,他即与归庄有“归奇顾怪”之称(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十二)。而得名之  相似文献   

3.
18世纪来华的法国传教士冯秉正神父,在华40余年,著作颇丰。他受康熙帝命令,曾编译十二卷《中国通史》,奠定了近代欧洲汉学历史研究。他用天文学方法讨论中国上古史纪年,以中国式的证明方式来证伪《竹书》和《路史》,以及他因中国上古史纪年的影响而对《圣经》希腊七十子译本的选择,展示了他独特的学术方法和见解。该事件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17、18世纪来华传教士和西方学者之间有关上古史论争这一学术盛况。  相似文献   

4.
《求知》2013,(7):64-64
吴赞、杨锋在《出版广角》2012年第12期撰文指出。当前人们对于阅读呈现出纠结的态度:既热烈拥抱数字阅读,又担心它会导致阅读行为的浅层次.阅读心态的浮躁、功利和实用,阅读难以做到专心致志和认真思考.难以领悟文本的精义和要旨,难以欣赏作品的审美艺术和情趣。多数学者认为,浅阅读是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终极追求的阅读形式,其表现在四个方面:无需思考;  相似文献   

5.
明清之际以徐光启为代表的中国思想家对待科学的态度,和当时到中国来的西方传教士是不相同的;当时中国思想家的科学观,未必都是西方文化刺激的结果.徐光启等人的科学哲学思想及其方法论,远远超出当时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之上,甚至可以和同时代西方的培根、伽里略、笛卡尔等大思想家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学说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中国人得知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是1899年通过《万国公报》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介绍,得知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则是在1902年通过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初步宣传,最初是国民党人。他们除了孙中山外,还有朱执信、廖仲恺、宋教仁、马君武、胡汉民、戴季陶等。  相似文献   

7.
中芬文化的交流起步比较晚,发展也比较慢,有别于中国与其他欧洲国家的交流状况.这主要与芬兰本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有关.传教士在早期中芬文化交流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芬兰的传教士是最早一批,也是很长时间内唯一一批懂中文,并且长期在中国生活过的芬兰人.芬兰传教士的报告和游记有关中国形象的描述和中国知识的传递,对芬兰人起了早期“启蒙”作用.他们的哲学翻译则向芬兰人打开了认识东方哲学的大门.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4,(35)
研究采用问卷法调查分析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的习惯及态度。结果表明:大多数中学生几乎没有英语课外阅读的习惯,但他们总体对于英语课外兴趣阅读的态度却较为积极。影响中学生英语课外阅读习惯和态度的最显著因素是能否接触到适合自己阅读能力而又感兴趣的阅读材料。  相似文献   

9.
当下民法典的编撰活动是我国民法学界里程砗的事件,学者对于民法典编撰的态度莫衷一是,对于民法的认识也大相径庭,从民法典的编撰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民法研究领域的态度和意识,从学者对民法典编撰的态度出发,浅论学者对民法的认识,从而分析当下我国民众的民法意识。  相似文献   

10.
刘凝是清初江西的儒学家,天主教徒,宋元之际著名学者刘壎之后裔,编撰了17世纪中文天主教书籍序跋集《天学集解》。马若瑟是康熙年间来华传教士,耶稣会“中国索隐派”的重要代表,传教士中的汉学大家。马若瑟在江西传教时,与刘凝结下深厚友谊。刘凝在小学考据方面的治学风格影响了马若瑟对中国语言与经典的研究。通过考证刘凝与马若瑟的学术交往,重点分析两人在基督信仰、治学方法与经学研究几个方面相互影响的关系,可以揭示出身处文化夹缝之中的儒家基督徒与来华传教士,如何诠释中国的文本和思想,弥合中西文化之差异。  相似文献   

11.
清初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殷弘绪在华四十年,其撰著数量和涉猎范围均为清代在华耶稣会传教士翘楚,在科学史领域地位尤其重要,但其一生未在宫廷服务,未与中欧学术机构建立联系,并始终立足民间,奉行自下而上的传教策略。殷弘绪生平分为里昂时期(1683-1699年)、福建-江西时期(1700-1719年)、北京时期(1720-1741年)。其一生有关中国的西文著述分为服务宗教的传教学术和为法国工商业利益服务的世俗科学,前者包括与教会内外对手论战、对中国社会习俗和信仰的考察,后者包括对中国植物、手工业、医学知识的考察和介绍。在殷弘绪的在华生涯中,传教士身份始终压倒学者身份占据主导,学术有时服务于传教,但并非传教的手段。相反,其学术成就则主要在于利用传教士身份提供的条件,对中国本土知识进行记录和翻译。其利用的学术资源和关注的学术话题均有一定非宫廷色彩,这一典型案例为我们展示了宫廷以外的传教士学术研究,从而不仅丰富了中西交流史的叙事,也为理解中国民间的知识流动状况提供更多旁证。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20,(2)
顾炎武是中国传统学者的优秀代表,本文追溯顾炎武"博学有耻"学术道德思想之"原"与"源",阐述了顾炎武做学问及学术道德思想的深刻内蕴,并从中进行审思,发现其理念对当今教育,尤其是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方贤华 《学理论》2009,(6):193-194
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只关注阅读能力的习得,轻视甚至忽视了阅读态度的教学,从而影响了阅读教学的质量。新的知识分类的学习理论和系统化设计教学的理论认为作为阅读活动准备阶段的阅读态度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是阅读活动的起点,同时也影响和支配着阅读活动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求知》2011,(1):1-1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 谦虚应该建立在自尊而尊人上面。——徐特立 谦和的态度,常会使别人难以拒绝你的要求。——松下幸之助  相似文献   

15.
李娜 《学理论》2013,(9):205-206
着眼于西方学者近十几年来所从事的二语阅读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影响二语阅读的要素(词汇知识、背景知识、语篇结构知识、阅读策略、阅读流利度)为出发点,对学者们提出的热点问题和建议进行了提取和总结,以期为国内从事英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等相关领域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耶稣会传教士Matteo Ricci(1552-1610)进入中国后,为了适应本土文化,替自己起了汉名"利玛窦"和尊名"西泰".但"利玛窦"这一中文名出现的时间、来源和意义,以及尊名"西泰"到底是字还是号,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利学资料》中的一些细节、方济会士利安定神父的一封信以及意大利语语音规则,并通过查阅三类中西文史料:明朝宫廷记录、利玛窦友人为其汉文作品所作的序言以及利氏本人的记载,证明"利玛窦"这一汉名取自1585年之前,是由其原名"Matteo Ricci"根据意大利语发音音译而来,并参照中国姓名文化而最终确定的.其中,"利"为姓,"玛窦"为名.其尊名"西泰"为号,取自1585年8月到11月间.  相似文献   

17.
大硕 《侨园》2014,(5):70-70
一些中国学者在研究前苏联抗击德国法西斯侵略的战斗历史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当时的著名将领罗科索夫斯基,竟然是一个背着死刑犯罪名上战场、并屡立战功的元帅。二战结束后,美国曾组织俘获的德国高级将领们撰写他们在二战中的经历,当向他们问及谁是苏联最杰出的战地指挥官时,绝大多数德军将领提出的名字都是罗科索夫斯基。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罗科索夫斯基得到了苏军上下的普遍尊重。他甚至被人们高度评价:"他具有朱可夫的能力却没有朱可夫的缺点,如果能掌握朱可夫所具有的权力,他的作为当不在朱可夫之下。"  相似文献   

18.
人类已有六千年的阅读史,阅读是从图象阅读到文字阅读,自从网络改变了人的阅读方式后,传统阅读转向网络阅读的发展空间,阅读又从文字到图像.揭示阅读的本质是每个学者不断的诉求.自20世纪中叶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创立了<视觉思维>与<艺术与视知觉>理论,特别是人的信息加工理论创立以来,很少有学者以此为视角对阅读理论进行研究.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教育的全部问题都可以归结为阅读问题."本文提出了在网络信息超载的情况下网络阅读信息负载理论,验证理论在网络阅读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由于第一手文献史料缺乏,中共党史创建史研究困难重重。又因为不同时代有关回忆录资料的大量出现,导致中共党史创建时期一些重大历史研究抵牾很多。国内有关档案在1980年代逐步公开。但仍不足以解决中共党史创建史有关悬疑,1990年代以来,随着前苏联档案的开放,对中共创建史研究是巨大的推动。日本学者石川祯浩根据中国、前苏联大量文献,特别是利用日本有关档案对中共党史创建史进行梳理,形成《中国共产党成立史》。其审慎的态度、求真的精神和新颖的观点都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0.
周远斌 《学理论》2008,(7):93-93
中国古代有读书的传统,而此传统的维系和发展多得力于古代的读书教育。以私塾为代表的传统教育,以读书为主。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方髫之年既饱学于身者,数不胜数。从近、现代之交的学者身上,还能看到这一点。被吴宓誉为“全中国最博学”的陈寅恪先生,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童年饱学者。陈家像其他书香门第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