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春红 《青年论坛》2007,1(3):16-19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该论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是实现党执政任务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并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社会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为什么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和谐社会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如何认识当前社会中的一些不和谐因素,以及相关的热点问题?就读者关心的这些问题,本刊专访了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  相似文献   

3.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进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被确立为中国新的发展模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哲学角度审视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心路历程,审视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审视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有机体。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并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社会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为什么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和谐社会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如何认识当前社会中的一些不和谐因素,以及相关的热点问题?就读者关心的这些问题,本刊专访了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  相似文献   

5.
从构建和谐社会看我国农民工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十七大又进一步将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并列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  相似文献   

7.
政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积极推进政治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特点和规律,选择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的正确路径,着力加强政治和谐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向中全 《重庆行政》2010,12(1):77-78
自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奋斗目标以来,关于和谐社会构建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然而,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相似文献   

9.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建设和谐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和谐文化对于和谐社会的意义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同属于一个系统。和谐社会包含了和谐文化,和谐文化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  相似文献   

10.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现阶段的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新的社会阶层关系,充分发挥他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了我国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明确了和谐社会的性质定位,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决定》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个重要论断。把构建社会和谐问题,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是十六届六中全会的重大理论贡献。这个论断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适应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充分反映了建…  相似文献   

12.
《新重庆》2007,(4):18-21
一、构建和谐重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深化和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认识。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中  相似文献   

13.
《今日浙江》2006,(20):20-21
《决定》共分八个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入分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系统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陈晓强 《群众》2007,(9):55-56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劳动关系是现代经济社会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我们党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反腐倡康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紧迫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反腐倡廉工作紧密相联,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反腐倡廉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长期共存。  相似文献   

17.
童江梅 《新东方》2006,(12):57-60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中央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人格的和谐发展则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命题。具有和谐人格的人,能够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能以和谐发展的标准要求人自身的发展。就总体与部分的关系而言,和谐人格是和谐社会对社会成员人格的必然要求。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美是主客体在人的身心关系上的统…  相似文献   

18.
《湖北宣传》2006,(12):4-5
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总结历史经验,站住新的时代高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朱绵茂 《前沿》2012,(16):57-59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重要特征,是党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法治建设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目标和任务,又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本文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原则、法治国家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与辩证统一,法治对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华兴 《今日浙江》2006,(22):25-26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既深刻、具体,又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理论和实践要求,开辟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境界,进一步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谐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本质属性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必然联系,是指事物存在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发展的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