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唐旭晨 《前沿》2023,(4):22-31+4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提出的全新论断,是对“两个结合”的深入阐释和剖析。契合是结合的前提和基础,结合是契合的表现和结果,因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契合与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课题。从价值维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天然的相通性,这是二者从契合走向结合的前提条件;从历史维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契合与结合经历了从碰撞交织、磨合发展到创新融合的过程,体现了二者从契合走向结合的渐进性;从实践维度看,只有着眼于二者动态与静态的交织过程、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和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才能推进二者的契合与结合,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报告认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必须做到“两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中,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十个概念和范畴,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将这十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和范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涵贯性、融通性、契合性作一些探讨,以便于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创新成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  相似文献   

3.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创新,更是在新的征程上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课题。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特质、内涵、立场上存在诸多契合点和共通点,为实现二者的结合创造了可能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相互激活和滋养的前提下融合再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中实现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次飞跃是二者结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正>本刊讯日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社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共中央党校、首都经贸大学等10余名专家学者分别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  相似文献   

5.
乔湘平 《求索》2005,(9):104-106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根本上说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点决定的,更重要的是其社会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有深层次的契合之处。从实现过程看,在于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自觉地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重新阐释,使之能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思政课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结合,必须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有坚定自信,明确抵制文化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和精华,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的特点,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和传播方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相似文献   

7.
费英秋 《人民论坛》2023,(20):68-70
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就是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具有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性、自我批判的革新性、与时俱进的超越性的价值意蕴。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内容、思维方式、精神品格的三重耦合,内容方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自我革新和自我反省的优良传统,思维方式方面兼具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的特征,精神品格方面在人格、使命、境界等领域具有契合性。未来应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时代精神为引领正确处理“守与变”的关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和人民伟大斗争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业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的共同基础,这就决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上,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通性、互补性、互动性上。因此需要将这两者的高度契合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内在的契合性,是一个需要论证的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不仅是哲学史上的革命,而且开辟了比较哲学的新视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处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之中,具体表现为整体研究、个案研究都取得了相当重要的进展,特别是现代新儒家的务实性研究走出了实实在在的一步。从劳动生产实践与社会生活实践、公有思想与私有制扬弃、家国共同体与社会有机体三个方面,可见“两个结合”的内在契合。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人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初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过完全自发的结合,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曾作为理解的前提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同时也努力清除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混杂的非自觉的、消极的传统文化因素,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立于传统文化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传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不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增强"四个自信",还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都需要和呼唤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相结合"的表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完整总结,也是指明了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1.
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深厚的人民情怀。这种人民情怀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以贯之的主题,来自于丰厚的实践经验,同时又赋予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共富共享的时代特征,熔铸了习近平总书记扎根基层、关注扶贫和亲民朴实的语言风格等个人特点。一、浓厚的文化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浓厚的人民情怀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民本  相似文献   

12.
文化自信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只有这样,文化自信才能源远流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得以传承。在我国现阶段,倡导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既要立足中国古代文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汲取养料,又要坚定不移地推行"走出去"战略。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有机统一体,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既高度契合又一体相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优秀传统文化的逻辑关联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其"特"之根基所在、精神命脉和内源性动力。体现人类理想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思想理念、既与传统相系又与现代相接的传统美德和反映道义高度及美学追求的人文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三大核心要素,因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切入点。但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调和关系,而需要在历史维度上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在现实维度上梳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在发展维度上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4.
张昊雷 《长白学刊》2021,(3):143-149
双重继承法指的是在圆融和合批判继承和抽象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方法。在双重继承的过程中,批判继承和抽象继承是逻辑先后的关系而非时间先后的关系,是共通互补的关系而非相互排斥的关系。双重继承法既能保持文化自省精神,又有力地回击了否定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倾向。通过双重继承法可以充分继承和科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并赋予其时代意义,使之与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相契合,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了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坚持双重继承法有助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孟国丽 《前进》2024,(1):30-32
<正>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深层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七个着力”重大要求之一,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怎样实现这样的“转化”与“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两个结合”要求,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给出了实现路径与具体方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内在关系的时代表达,明晰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的时代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陈方刘 《党建研究》2021,(10):49-51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论述,极大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要求,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和国际化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两个并行趋势,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土资源的参与。要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站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变革的理论高度审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华文化在21世纪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同样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也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以马克思主义总体性观点、辩证法、实践唯物主义等方法论原则实现二者综合创新、协同互动、融合发展,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创新发展的同时担当起中华文明在当代的传承使命。  相似文献   

18.
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具突出性的特质,是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并基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成果。特别是自我革命所内含的革故鼎新、修身自省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品质,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性,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取得了新的规律性认识。“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自我革命是我们党破解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只有深刻把握二者的内在逻辑,才能在把党锻造为一块坚硬钢铁的同时,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9.
近代以来,西方学术思想裹挟着炮火大量传入中国,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逐步形成的同时,也使传统学术话语陷入危机。传统学术的落后和西方学术的弊端使国人陷入迷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又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塑提供了契机。在与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等思潮的较量中,马克思主义以自身的科学性、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契合性显现出其作为哲学社会科学指导思想的独特优势。这些因素构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初步建构的历史语境,而重现这一历史语境是了解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历史流变的不可逾越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根基,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坚定文化自信,必须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革命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