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9 毫秒
1.
中印相继崛起,印度洋战略地位凸显,由美国推动、美澳印三国同步推进制衡中国的"印太"战略在实践中浮出水面。美国将亚太战略由大东亚延伸至印度洋和南太平洋,推动亚太再平衡战略在"印太"地区的拓展;澳大利亚推出"印太战略弧"概念,强化与南太平洋、东南亚的关系,试图融入印度洋和大东亚,获取在"印太"地区政治经济双重利益;印度巩固在印度洋地区的战略优势基础上,积极"行动东方",加强与大东亚和南太平洋的联系,力求扩大战略空间;三国各有所图。在此背景下,中国不仅要加强在印度洋地区的利益维护来应对三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升级,采取相应外交策略来应对各自的战略意图,还应从全局出发实施海陆并重、连通两洋的扇形构想,抵御三国战略排挤、促进"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2.
随着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的快速崛起,"印太"地区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印太"战略既是相关国家为了分享"印太"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红利,也是为了遏制快速崛起的中国。在亚太区域合作机制中居于"中心地位"的东盟本可成为"印太"战略的重要支柱,但因该战略遏制中国的目的与东盟的宗旨存在矛盾以及东盟运行模式的原因,使其并未成为"印太"战略的重要支柱。不过,鉴于东盟在"印太"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印太"战略还是力图把东盟部分国家纳入其中。"印太"战略企图越过以东盟为中心的亚太区域合作机制来围堵和防范中国,一方面它会加重地区紧张局势,弱化东盟在亚太区域合作机制中的"中心地位",另一方面它将加剧东盟内部的分歧和矛盾。  相似文献   

3.
傅聪 《半月谈》2021,(2):88-90
印太地区覆盖从非洲东海岸到美国西海岸的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人口约占全球总人口数的六成左右,贸易额约占全球三成,作为世界地缘政治的战略要地,地位不言而喻。近年来,各国加强在印太地区影响力的战略竞争也日益加剧。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最早提出印太战略,美国将“亚太再平衡战略”改为“印太战略”,东盟峰会亦通过《东盟印太展望》。  相似文献   

4.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由于主要谈判方利益诉求不同,至今仍未就谈判议题达成一致。对美国而言,TPP支撑着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和全球经济格局中的战略意图;对日本而言,加入TPP谈判主要出于维系日美同盟关系的政治考虑,因而可能会对国内部分部门带来冲击;对东盟而言,TPP谈判在客观上使东盟产生了分化,进而使推动东亚合作进程变得更加艰难。作为未加入谈判的亚太最大经济体,中国应对TPP予以足够重视,应继续积极推动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逐步将战略重点从东亚合作转向亚太区域合作,同时练好内功随时做好加入的准备。  相似文献   

5.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在美国的积极推动下发展迅速,已成为亚太地区新的竞争性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与传统的自由贸易协定相比,TPP的特点在于:成员国情况复杂且彼此差异性较大;协定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空前;协定的内容和标准主要体现了美国的自由贸易理念和战略利益诉求;协定发展次序灵活、多轨多速、开放包容;重视跨国公司和中小企业的利益,限制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特别扶持。就其影响而言,TPP将对中国产生贸易转移效应和投资转移效应,将"倒逼"中国推动内外统筹发展,促进中国不断推进东亚贸易自由化;短期看,将使中国推进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加大,长期看则可能会形成对发达国家有利的国际治理新规则;此外,TPP会对中国的产业发展、市场运行和管理体制产生影响。要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必须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构建有利于中国的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格局,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同时不断深化国内改革。  相似文献   

6.
何良 《理论月刊》2015,(2):177-182
美国借助地区不稳定因素高频介入东亚地区,通过强化双边军事同盟体系和主动参与东亚区域内多边组织彰显其主导地位,以达到钳制未来的对手的战略再平衡目标。东亚历来就是大国利益博弈的集合点,美国战略重心的东移使得该区域的安全环境恶化。美国东亚战略的中国因素开始出现公开化和对立化,中美关系的变化也对亚太秩序造成了重大冲击。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以保护自由通航为由逐步介入南海的争端,并将此作为实现其亚太战略的一种手段。美国的介入对中国南海主权权益的维护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危及中国战略安全利益,增加中国收回南海主权的难度,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中国政府坚定地表达了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决心和意志,并采取了切实措施维护中国的领海主权;坚持“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政策,加强与东盟的战略沟通和战略互信:有针对性地应对美国在南海地区的利益需求。  相似文献   

8.
蔡英文当局推出"新南向政策"的最初目的,是推动台湾经济发展多元化和提升对外经济格局,但整体实施效果不佳。早在美国考虑把台湾纳入"印太战略"之前,蔡英文就主动寻求加入,希望凭借美国在印太地区内的强大影响力,把"新南向政策"与"印太战略"紧紧捆绑在一起,让台湾能够实现南向突破,妄图割断与祖国大陆的经济联系。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学者认为美国“重返”①亚太的动因主要有促进美国经济复苏、遏制中国、保持经济领导地位、平衡亚太力量对比、履行对盟友责任、在亚太保持主导地位等方面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为维护既得利益与旧的世界秩序,而对新兴国家进行的围堵.俄罗斯学者指出,美国“重返”亚太触犯了俄罗斯利益,对俄美关系、中美关系都有损害,加深俄美、俄中之间的“战略互疑”,使亚太局势更加复杂和不稳定.为应对美国攻势,俄罗斯积极调整亚太战略与政策,加强与中国等亚太新兴国家的战略协作,以合作促进亚太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印度洋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印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控制印度洋不仅能在贸易以及能源运输上享有主导权,同时也能对邻近的国家施加重大影响。近年来,伴随美国亚太战略步伐的加快,印度不仅“借力”继续巩固在印度洋的传统势力,同时还“借力发力”企图阻止中国向印度洋地区进行战略拓展。可以预见的是,在资源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印度洋必将成为各方势力角力的最重要的舞台。  相似文献   

11.
<正>近期以来,配合"以台制华"战略,美国出台的图谋"印太战略"纳入台湾、在"与台湾关系法"40年前后推动"挺台法制化"、加强美台军事合作等提升美台"实质关系"的动作不少。显然,美国对台行为的误区在扩大。对华政策消极部分上升美国对台行为误区,源于美国对华政策调整;美国  相似文献   

12.
新版《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战略》强调与中国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印度发展特殊与特惠的战略伙伴关系。该文件高度重视俄中、俄印关系,明确提出"在不结盟的基础上,在亚太地区建立可靠的地区稳定和安全保障机制"。构建亚太安全稳定机制的构想是俄罗斯"转向东方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俄"去西方化"政策的重要一步。通过构建亚太安全稳定机制,俄希望成为亚太地区安全的主要"供给者"。不过,当前俄罗斯提出构建亚太安全机制的构想更多是来自于西方的"推力"。未来,俄要想主导亚太安全稳定新机制的构建,还需更多的内生动力来推动。  相似文献   

13.
亚洲太平洋地区是世界多极化格局下大国角力的主竞技场之一,美国二战后十分重视在亚太地区的主导权,通过均衡战略防止苏联和日本等大国对于美国主导下的亚太格局的挑战。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为了遏制中国的崛起,有意利用中国周边国家与中国的矛盾,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已达到延缓中国发展和防止中国崛起对美国亚太地区主导权造成根本性冲击之目的,中国和平发展的外交环境面临严峻的外部挑战。本文拟在回顾美国战后亚太战略的历史变迁的基础上,就中国如何应对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末,东亚经济一体化在应对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的挑战中艰难起步,并取得了长足发展。不过,东亚的一体化进程从来就不单纯是东亚国家的事情。美国作为东亚"特殊"的域外国家,其影响力不容低估。特别是奥巴马政府执政后,美国积极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对此,东亚国家的反应不一。双方之间的互动不可避免地对东亚的一体化进程造成深远影响。这种影响短期内来看,消极的成分较多;而从较长时期来看,其积极方面很可能增大。  相似文献   

15.
在中美贸易失衡中,中国、美国及东亚经济体受全球价值链影响,形成了"共赢但分配不均"的利益格局。调整失衡将导致各方利益发生不同变动:美国由于占据垄断性技术创新环节,实际利益稳定增长,但调整使美资在华企业出口利益受损,且美国有通胀上升的风险;中国在贸易附加利益增加的情况下,国内就业、接受FDI和部分产业贸易利益将受损;东亚经济体则利益变动不大。因此中国应通过完善国内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建设、注重控制价值链上下游环节、渐进式调整加工装配产业退出、鼓励自主创新和加强对美利益集团游说等,合理进行贸易失衡调整,增加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利得。  相似文献   

16.
岳小颖 《人民论坛》2013,(18):252-253
在美国的亚太战略链条中,澳大利亚无疑是重要的一环。巩固并加强与澳大利亚的安全合作有利于减轻美军的负担并强化美国的亚太战略根基。与此同时,澳美同盟在强化"软硬实力"的基础上,其指向性也需要弱化。如何在未来的地区安全架构中致力于协调与中国的关系是澳美同盟必须面对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之后,东亚国家更加深刻认识到加强货币合作的重要性。进入2010年,在全球经济复苏和地区主义发展的推动下,东亚地区需要制定一种全新的货币合作战略,即构建一系列约束与激励机制,来引导区域内各行为体理性追求国家利益、整合各国国家行为与关系、控制高外部因素对地区内部事务的干扰。这不但是东亚货币合作过程中应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更是保障和推动东亚地区主义深入、全面发展的稳定剂和加速器。  相似文献   

18.
李加洞 《理论月刊》2007,(10):140-142
20世纪70年代随着"新冷战"的到来,太平洋经济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美国在亚太战略重心转向经济领域;"新冷战"使中国对外开放得以顺利启动并使战后形成的东亚经济体系发生变动,中国被融入到亚太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去;随着美国保护主义的实施、日本与亚洲经济进一步地结合以及"大中华经济圈"的形成,美国亚太经济一体化中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正>近段时间以来,美国为"以台制华",显著加大打"台湾牌"力度,特朗普政府在战略、政治、军事等方面谋求提升与台实质关系,民进党当局对此如获至宝,全力配合,任美国予取予求。一是积极迎合美"印太战略"。特朗普政府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2019国防授权法""亚洲再保证倡议法"等重要政策或法律文件中,均将台湾纳入"印太  相似文献   

20.
许利平 《人民论坛》2014,(12):234-237
东亚的互联互通建设立足于历史与现实,由硬件、软件与人文三轮推动,将升级21世纪东亚一体化进程,并将引领亚太乃至世界经济的增长。但信任赤字、发展鸿沟和资金缺乏等因素制约着东亚的互联互通。随着亚太一体化进程稳步推进,东亚一体化步伐加快,东亚的互联互通将成为地区乃至全球增长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