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刊最近在15个大中城市就城市管理问题对市长和市民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结果表明 ,在市长和市民分别开列的“难题清单”上 ,排在前三位的难题中有两个为市长与市民共同关注 ,即城市大气及水污染和城市交通问题 ;此外 ,市长们把城市低收入人群的生活保障问题列为第三难题 ,市民们则把社会治安列为第二个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基于市民生活满意度的城市发展质量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发展质量评价是在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目前,城市发展质量评价以客观指标评价为主,无法准确反映市民的感受和意愿。认为城市发展质量的价值取向是让市民满意,城市发展质量评价应从市民生活满意度的角度出发。在分析城市发展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构建了反映城市发展质量与市民生活满意度之间关系的透镜模型,讨论并提出市民生活满意度的指标选取和评价的实施思路。  相似文献   

3.
关于保定市区居民低碳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世界自然基金会选定中国北方的河北保定市作为"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的首批试点城市之一.目前,作为中小城市的保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低碳城市的建设,但此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为此针对保定市市民为调查对象,从保定市市民和其居住社区的角度出发,从中发现保定市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社区与其居民在这方面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找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曾志燕的"以人为本建设现代文明城市"一文指出:要以人为本建设城市物质文明,合理配套城市生产和市民生活所需的公用事业及公共设施是基础;要以人为本建设城市精神文明,努力提高城市建设管理者的素质和增强广大市民的城市意识是关键;要以人为本建设城市生态文明,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关系是重点;要以人为本建设现代文明城市:始终坚持公众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是保证。  相似文献   

5.
北京式治堵     
王军 《瞭望》2010,(51)
<正>北京是在一个高密度的城市里,试图让各种交通方式"均衡发展",其结果是任何一种交通方式都陷入了困境。在这个城市的许多地方,甚至连走路都不方便了号称"史上最牛的治堵方案"并未在北京如期而至。  相似文献   

6.
文明交通、安全顺畅是广大市民的呼声,是展示哈尔滨城市文明的窗口。近年来,经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洗礼,城市交通文明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一些交通乱象依然存在。乱鸣笛、乱变道、乱停车、快递车、送餐车乱行、机动车不礼让行人、行人不走斑马线等这些不文明的交通乱象已经成为影响哈尔滨文明交通形象的"顽症",成为市民出行的主要安全隐患。本论文从哈尔滨市交通乱象表征出发,归纳了哈尔滨市产生交通乱象的原因,提出了解决交通乱象的具体对策,力求根除哈市各种交通乱象,树立哈尔滨城市新形象。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进程中的民工心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龚昊 《青年研究》2003,(3):34-38
“民工潮”是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然而,在二元结构体制的特殊社会背景下,民工在城市中受到诸多的不公正待遇,遭遇着市民的偏见与歧视。这一切使民工在心理上疏远着城市,不利于我国的城市化、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当代公共事务的运作存在着一种后现代性的危机,其凸显了市民参与的匮乏现象,因而城市的公共问题总是无法有效地获得解决。而且城市的政策议题之性质较之于全国性的议题,其通过市民参与解决争议的可行性更高,故为更有效地解决城市的公共问题,政府实应致力于促进市民实质地参与城市的公共事务。本文首先勾勒公共事务运作过程中的後现代性危机——市民参与匮乏的现象;其次,从规范性的角度,阐述城市公共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认知;最后。提出城市公共管理可以采行的一些促进市民参与的机制设计。  相似文献   

9.
刘轶梅 《学理论》2013,(10):93-95
从年初到现在,哈尔滨市涌现出多位道德模范人物,他们高尚的道德行为感动着这座城市,成为全体市民学习的楷模,催生了哈尔滨特有的"哈尔滨风尚"。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进程中,市民在公共环境、公共秩序、公益活动和公共关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文明行为,与全国文明城市标准要求存在差距,有道德环境、公德意识、公德教育方面的原因,急需发挥模范道德人物事件直接教化功能,提升文明素质;以道德模范人物为引领,丰富城市精神内涵;形成全社会崇尚道德模范的氛围,提升城市文明水平。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诸如绿化带晒衣服、喷泉池内嬉水、树木成健身工具、邻里不相往来、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等许多无奈的“城市病”也跟着出现。如何让全体市民接受公德教育,成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在绍兴,有一张特殊的城市“名片”,这张折叠的精美卡片上印有“创建文明城市的目标和步骤”、“绍兴市市民文明守则”、绍兴市“七不”规范和“绍  相似文献   

11.
正"市民社会是一个具有典型西方血统的范畴,中国历史上是否出现过市民社会,中国是否具备其发育的条件,这是在中国语境下讨论市民社会时无法绕开的一个重要议题。"持否定观点的有两类:一是主要以西方市民社会理论作为问题的评判标准来看中国的现实,认为由于空间和文化上的差异必然会导致中西方市民社会形态发展上的差异,从而认为中国的土壤无法孕育出市民社会;二是根据中国近代商品经济长期以来仍未产生出成熟的市民社会这样的历史事实,片面地认定中国社会内部是无法产生出市民社会的。这些  相似文献   

12.
正农村城镇化是现代化主要标志。在中国广阔的农村,进行城镇化,就是以城镇这一服务载体,承载着"化"一部分农民为市民,"化"一部分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让最大多数农民的生产空间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田间转向集约高效的车间和城镇空间,让最大多数农民的生活空间由"秋风破歌的茅  相似文献   

13.
<正>农民工市民化面临能力短板。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能否取得市民身份、最终融入城市社会。目前,我国农民工总体上受教育程度不高,特别是职业技能水平较低。这造成农民工在职业选择和就业空间方面回旋余地较小,还不能成为城市发展不可替代的人力资源。推进新型城镇化,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躲不开、绕不过的环节。同时,将几亿农业人口转变  相似文献   

14.
<正>哈尔滨市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积极组织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坚持把提高市民素质放在创建工作的首位,提出了"创建文明城市,必须培养文明市民"的工作要求,积极探索强化市民文明素质提升这一根本任务,着力打好"唱"、"诵"、"进"、"学"、"兴"、"做"六张牌,取得了显著成果。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城市发展进步提供了重要机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是全面推进经济、政治、社会、  相似文献   

15.
科技进步推动了宜昌市的经济发展,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市民的生活质量,千家万户正在成为科技进步的直接受益者。 科技装点现代城 “绿树蓝天、淡墙红檐;现代风格、形体多变;高低错落,间距相宜;依山就势,花木掩映;街景丰富、夜景华艳……”10年前,在宜昌市政府召开的“城市科学与城市发展研讨会”上,科技工作者为宜昌描绘了这  相似文献   

16.
武汉十五天     
这座有1000多万人□、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城市,史无前例地宣布“封城”,全力抗击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大疫情,大年初一,大家都分别奔向家庭,奔向幸福,奔向平安,而他们却收拾行李,逆向而行,奔向疫区,脱下白大褂,他们是爸妈的孩子,平常的夫妻,忙碌的父母。直到生死关头,与命运交手,与死神对峙,他们穿上白大褂的身影,让平凡的世界有了英雄的模样,从党中央到全国各地,从政府部门到社会各界,从医疗机构到交通物流,从生产企业到返岗上班者,不断激发出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力量,这座城市,一直还保持着流动、运转,即便在这个特殊的时候。武汉,我们等你。让我们一起,静待春暖花开。  相似文献   

17.
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是事关上海发展全局和长远的一项根本战略,是城市发展的底蕴和根基。城市软实力的基本内涵包括制度体系、价值文化、生活服务、市民素养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可以从制度、文化、生活和主体四个方面着力推进城市软实力建设。  相似文献   

18.
正秦皇岛市站位一流国际旅游城市,把提升市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作为着眼点,积极发挥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作用,运用多种手段广泛宣传,通过多种渠道浸润涵育,拓展多种载体践行转化,让核心价值观成为市民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2017年11月,秦皇岛市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让核心价值观覆盖全市、形成声势一是将宣传阵地覆盖至每个电子大屏。充分利用LED屏宣传  相似文献   

19.
欧洋  伍春 《瞭望》2000,(12)
新年伊始,长春市市长李述把 10位普通市民请到政府会 议室,听取他们对改进市长公开电话工作的意见。 此前,长春市市长公开电话办公室面向全市征求意见,在反馈的几千封信件中,市民满意率在75%以上,但这10位市民均表示不满意。于是,市长李述坚持要和这些“不满意”的市民代表面对面地交流。 “我是市长,哪能怕市民?哪能怕难堪?政府是为人民办事的,市民的满意程度是衡量工作的最重要标准,市政府就是要千方百计解决市民工作、生活中的问题,争取让更多的市民满意。”李述说。 市长公开电话,好多城市都开设了,可长春的市长…  相似文献   

20.
一个正在谈论培育“城市精神”话题的城市,前不久发生的一件事,使我对这样一个“新”概念狐疑满腹。 一名小女孩在不少当地市民的袖手旁观中,不幸溺水身亡。于是,这似乎成了印证培育“城市精神”必要性和紧迫性的最新例证。但这只是这个事件的一面;事件的另一面是,一位外来务工人员两次跳进河里救出了小女孩的舅舅,还打电话报了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