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的十七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党伟大觉醒和创造的产物。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心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既是当代共产党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果,也是当代世情、国情、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21,(5)
回顾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铸就辉煌伟业关键在于坚持走马克思主义之路。因此,回溯历史轨迹,回首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总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和创新的历史经验;提出中国方案,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旨趣,为党的思想建设提供新的理论观点以满足时代诉求和实践需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美好愿景的实现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紧密联系我国文化建设实际,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本文论述了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及发展文化事业与产业等方面的文化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果。党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党对"五组问题"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的历史,这"五组问题"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五组问题对应的理论成果分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主题的提升,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要对这一理论体系的特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把握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理论创新”作为党的宝贵历史经验加以凝练和明确,强调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重要概括本身就是在坚持理论创新。回顾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运用“阶级意识·科学·意识形态”三者统一的思想理论建设方法论,建构并深化了“坚持人民至上,反映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两个结合’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意识形态逻辑,出色地完成了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引领事业发展、创造伟大成就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7.
内容提要     
正赵建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发展"一文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握时代大趋势、回应实践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以高度的理论创新的使命自觉,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主线,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创新导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要对这一理论体系的特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把握和认识.从系统的角度来看.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21,(8)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非凡历程,与时俱进地推动理论创新是其成功之道。党的理论探索史表明,要推进理论创新:主体方面,要坚持党的领袖不断学习与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相促进;内容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过程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机制方面,要坚持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工作相促进。  相似文献   

10.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在实现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相结,形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创新精神与实践品格的统一,是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的重要经验。提高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水平,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地位,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推动以人为本的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11.
韩强  刘苍瑜 《理论探讨》2020,(1):129-135
新时代党的领导以全面领导为特征,以法治化为基本方向,为此,必须在准确把握党的全面领导内涵的前提下,完善党的全面领导的法规制度,使党的全面领导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党的全面领导以政治领导为核心和根本,在党的全面领导的法规制度建设中,要着重围绕政治领导,首先从《宪法》《党章》层面对党的全面领导做出规定,同时也要在党的全面领导的主要领域做到有规可依,注重用党内法规制度解决党的全面领导存在的突出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党的全面领导要求得到真正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2.
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目标和永恒追求;劳动解放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石,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初心使命,是无产阶级政党长期不懈奋斗的价值情怀。中国共产党全面地坚持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解放的理论基调,经过100年来的不懈努力,从“劳工神圣”“劳工万岁”到“改善劳动组织”,到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再到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托起中国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解放理论中国化的新内涵和新境界,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夺取革命胜利和中国道路成功的制胜法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解放的崭新诠释。  相似文献   

13.
张秀勤 《学理论》2012,(20):1-3
虽然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个崭新概念,但从历史维度来看,它是随着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进程而逐渐生成的,具有丰富的历史实践经验和思想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取向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共同愿景。学习科学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实践指向。从历史维度、价值取向以及实践指向三个维度解读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国良 《学理论》2010,(11):170-17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必须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人为核心,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结合历史与现实,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至少要做到:尊重、平等、互动、共融,承认学生个体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彰显个性,明晰学生需求、拓展能力。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tells the story of the Liberal Democrats from the final days of the Liberal/SDP Alliance to the general election of 1992. Drawing on the author's roles as an MP and as chair of the party's communications operations, it examines the factors that contributed to the party's troubled birth in 1988, and gives an insider's view on how the party survived to grow in the years after 1990. Key issues include the branding of the par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ts policy of paying for improvements to education through increasing income tax. It also lays stress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party's activist base and its central campaigns expertise in not only surviving in local elections, but also in securing key by-election victories.  相似文献   

16.
全面加强和改善高校党的建设,建立和完善高校学习型党组织,是新形势对高校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课题,是党的事业发展对高校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要顺应发展要求,发挥高校优势,努力成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积极探索者和带头实践者,就必须对高校建立和完善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现状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采取切实措施,使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朝着规划目标合理化、学习内容形式丰富化、学习机制长效化、学习创新全面化发展,才能不辱使命。  相似文献   

17.
政党文化是执政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判断党执政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尺。政党文化的影响力与文化自觉有着密切的联系,政党精神力量的发掘、传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坚守和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扩大政党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发挥和强化政党道德的约束力都离不开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自觉和文化自觉。因此,要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提升政党文化的影响力,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加强政党文化建设,发挥政党道德的自律作用,依靠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自觉和文化自觉形成与党的执政地位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8.
熊立芳 《学理论》2009,(28):1-2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落脚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思想保证。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关键所在就是坚持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19.
De facto Veto? The Parliamentary Liberal Democrat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parliamentary party of the Liberal Democrats is a symbol of the third party's growth in recent years. As a result of successful election targeting and an improvement in electoral reach, the party has seen its number of MPs at Westminster more than triple since 1992. It has been claimed that the increase in size of the parliamentary party has been accompanied by an increase in its power, so that the parliamentarians now have a de facto power of veto over policy despite the official policy-making structures as laid out in the Liberal Democrat constitution.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make-up of the parliamentary Liberal Democrats and their contemporary influence over policy formation, and the parliamentary party's relationship with the conference and the party leader—and especially the events leading to the change of Liberal Democrat leader in 2006—to establish the veracity of this claim.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Judged by their statutory arrangement the selection procedures of the seven main governmental Belgian parties in the 1944–1992 period suggest that party presidents are recruited in a fully democratic way, anticipating a contest between several candidates which is ultimately decided by a secret vote of the members' representatives at the national congress or council or, as in the PSC and recently the PRL, by a membership vote. In practice, competition only occurs in the PSC and the VU. In the other parties, the party elites usually propose a consensus candidate to the party's congress, who is then legitimated by a near-unanimous vote or by acclamation. The elite legitimates this method by referring to the devastating effects of an open competition for the party's unity, as well as the belief that the elite can better assess the party needs and the prospective candidates' skills than the more uninvolved and inexperienced congress delegate or party memb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