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尼葛洛庞帝等网络预言家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他们对网络社会乌托邦式的设想为人们带来的是网络启蒙。在网络启蒙向人们昭示新的乌托邦的同时,也引发了人类新的异化危机。新的异化意味着人们在网络中的碎片化和对新的网络科层体系统治的顺从。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网络社会中新的异化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2.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对象化的知识力量,也是商品生产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它驱使异化从生产领域转向消费领域,并加深了人类的异化。科技异化是科技现实价值的负向实现,它存在于技术价值负向实现的一切过程、结果和状态之中。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异化表现出不同形态,人的对象化能力不断加强,人的异化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只有人得到全面发展,科学技术异化问题才能得到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3.
祝娟 《人民论坛》2012,(23):187-189
网络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便利,同时网络失范行为的出现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来看,人的自然属性是网络失范现象的客观成因;人的社会属性的异化是网络失范现象的现实成因;人类实践的历史性是网络失范现象产生的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变成了一种操纵和统治人自身的异己力量.科技异化造成了人在现代化的大机器面前失去了本真的自我,从而形成了现代人的生存危机感和生活无意义感.对科技异化的考察应该立足在人的生存矛盾上,这种矛盾已经不仅仅涉及到人在世界中能否生存以及如何生存的问题,更涉及到自身的生存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5.
科技异化是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严峻问题,而从历史角度来分析,它在18世纪产生,在19世纪初步显现,20世纪以来越来越普遍和加剧,科技异化的历史轨迹与科技发展和应用的历程并行而进。打断这种逻辑,扭转科技异化不断严重的趋势,成了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相似文献   

6.
生活世界是人的劳动创造的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劳动与人的需要的矛盾运动构成了不同时代人类生活世界的主要矛盾。当今时代人类生活世界的主要矛盾,具体表现为日常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对立以及人类生活意义的迷失,这种矛盾说到底是由商品经济时代劳动和需要的双重异化造成的。伴随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劳动方式的改变、需要层次的提升,当代人类生活世界的主要矛盾将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的普及,很少有人能够脱离互联网而交往.在互联网给人们带来海量信息和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使人类面临诸多难题,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本文正是基于对“网络”的反思,论述了网络时代给现代人带来的负面影响,指出人类要避免成为“边缘人”、“异化人”、“活死人”、“孤独人”,就必须立足科技时代,打破“技术”神话,高扬“人文”旗帜,走出孤独,拒绝异化,发现人的价值,实现网络时代“人”的再发现.  相似文献   

8.
刘晓 《前沿》2012,(6):53-54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分析网络流行语"寂寞"的成因出发,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内容再分析,联系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得出了异化劳动的自我异化是使无产阶级主动扬弃异化,进行世界革命,最终实现人类解放,成就人类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诱因这一结论。依此加深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作为现代科学发展的技术结晶,网络开创了一个人类社会加速进步的新时代.网络的到来,对当代大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人类创造了网络,网络在某种情况下却可能因异化而成为奴役、支配人类的一种手段.在信息时代,网络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流渠道,网络异化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当前,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应着重加强和谐教育及管理,防止网络异化,从而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0.
庄言 《民主与法制》2008,(13):56-57
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前卫的痴男怨女每天都在上演着一幕幕悲欢离合的悲喜剧。由于网络婚姻近乎游戏,于是多数人选择了美滋滋喜结连理的结局,双方落得个皆大欢喜。但也有少数人将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与追求移植到网络世界中,于是便衍生了诸多的爱恨情仇。  相似文献   

11.
王顺顺 《传承》2008,(22):80-81
虚拟世界就其本质上说是一种特殊的现实世界,虚拟世界在虚拟氛围中实现了对人的本质异化的扬弃,以虚拟的方式实现了让人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虚拟世界的发展繁荣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虚拟世界使人们逐渐失去自主思考的自由,使人类的审美能力日趋下降,虚拟世界的出现使人类不得不正视生存与梦想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社会,科技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控制形式统治和奴役着人自身,因此成为异化理论研究视野中的重要部分。马克思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都从自己的理论出发对科技异化问题进行批判,并试图探究科技异化的表现形式及其深层根源。在今天,这些理论仍然为我们清醒地认识科技作用的复杂性,重新确立人与科技之间的正确关系,指导人们从根源处解决科技负面效应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的威胁,帮助人们走出由科技异化造成的生存困境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犹太人问题》中包含着马克思早期货币思想的源起和逻辑起点。马克思以犹太人问题为切入点,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犹太性"问题,即货币的权力和异化。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中的货币思想内涵为:犹太精神与现代市民社会的本质具有内在一致性,本属于犹太人的内在规定性,成为市民社会中的人的普遍规定性;犹太人与货币的关系成为检验、总结和体现现代社会的性质、功能的重要问题域;犹太精神只有在市民社会中才能达到自己的顶点,而市民社会只有在基督教世界中才能完成;现代民主制国家是对基督教异化逻辑的重演,以货币的形式再次完成人的自我异化;货币为主要异化形式的形态使传统社会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只有扬弃货币的权力和异化才能实现人类解放。  相似文献   

14.
虚拟世界就其本质上说是一种特殊的现实世界,虚拟世界在虚拟氛围中实现了时人的本质异化的扬弃,以虚拟的方式实现了让人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虚拟世界的发展繁荣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虚拟世界使人们逐渐失去主思考的自由,使人类的审美能力日趋下降,虚拟世界的出现使人类不得不正视生存与梦想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异化并不仅仅是经济学、社会学概念,它更是概括人与世界的现代性关系,表达现代人类生存论的哲学概念。异化是现代生存论哲学发展中的一个主题性话语,只有把异化提升到现代生存论哲学基本范畴的高度来研究,才能深入理解异化思想所包含的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人类生存矛盾视角看,人的“存在”和“意义”的矛盾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的实质。  相似文献   

16.
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自我生成之域。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活世界理论立足于实践活动并改变着世界,从而是关于人解放的理论。从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价值形态世界、权利形态世界和历史形态世界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理论和观点解读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就在总体上确立了生活世界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位置,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活世界理论得以展现。该理论是一种具有全局性视野的理论体系,体现了一种总体性思维的方法论意义,具有批判不合理现实的维度,是统一于价值批判、权利批判和历史批判的总体性批判。  相似文献   

17.
网络文化对人的交往的影响虚拟化本质主要体现为"网络景观"、"大众文化"和"消费社会"。"网络景观"造就的人工世界使人产生了沉迷于"娱乐"的游戏心态;"大众文化"带来了"赫胥黎式"的文化萎缩,使人丧失了深层思考的能力;"消费社会"造成了人的精神异化。要消除网络文化低俗之风对人的影响的悖论,就要强化网络交往方式的价值主导性,引导人增强网络交往的虚拟素养。  相似文献   

18.
网络社会造成了现实社会中人们自身主体性的危机,这种困境实质上反映了人自身的一种生存方式、实践方式和文化的危机。对网络社会中人的主体性危机进行反思与批判,目的在于寻求走出危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出路。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批判学说可以给我们提供深厚的思想资源,对于重构在网络社会中的人的主体性来说,必然也要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归宿。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北京市网络政治传播面临的主要挑战:多元化网络社会思潮冲击、网络政治谣言高发、虚拟社会管理复杂化等问题;提出了对开创首都网络政治传播工作新局面的若干思考与措施:不断更新网络政治传播理念,优化传播策略;加大首都官方网站和政务微博在引领主流舆论中的先导作用,积极拓展微信政务平台;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一批"网络政治人";积极开展网络公共外交,提升世界城市形象;在"北京精神"的网络传播中引导网民有序参与。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文化是伴随着互联网科技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文化形式,一经出现就对人的存在产生了巨大影响。从马克思"现实的人"理论视角来看,网络文化实质上是现实的人实践活动的一种产物,贯穿于现实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之中,它拓展了现实人的存在方式,同时网络文化也让人们感受到现实人的主体性缺失带来的发展危机。因此,需要从人的主体性角度出发,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升网络素养,弘扬人文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公众的网络素养,加强网络文化治理,促进网络文化的理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