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高信任度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內在要求.高信任度社会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建设高信任度社会,必须从信任的发生和运行机制入手,加强社会中间组织建设,构建充满活力的公民社会;推进国家治理视野中的制度建设,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大力促进共享共建的信任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建设公民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文 《传承》2008,(10)
公民社会有其丰富的内涵,公民社会提倡共同治理,与和谐社会的本质是相通的、一致的.建设公民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两者各自成体系又一脉相承.构建公民社会是对建设和谐社会的成本进行经济学分析的结果,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是对社会治理途径与成本分析后所得出的必然结果与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群体性事件频发凸显了新时期加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紧迫性和现实性,加强公民的政治参与有利于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的形成,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培育公民合理合法参政的意识;加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完善新的政治参与渠道等将成为构建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公民社会逐渐显形并走向成熟.在构建现代公民社会中,公民教育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愈益凸显.公民教育作为公民社会建构与成长的重要基基础,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內在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深切呼唤,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保障国家法制和谐统一和法律法规正确有效实施,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社会和谐的法律和制度保障。理论界和实务界重视法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包括为和谐社会建设立法、提供构建和谐法律支持,用法制手段营造和维护和谐的社会关系,平等保护公民经济政治社会权益,用制度确认和推进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关键词。文章从人的现代化视角,阐释法律意识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并提出培育公民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良好法律意识的途径;认为法律意识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巨大精神力量,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法律意识培育的现实基础,二者是一个互相推进的过程。培育公民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加强法律意识教育和努力建构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7.
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政治沟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明旭 《思想战线》2006,32(5):74-80
民族地区特殊的区域环境、复杂的民族关系、多元的民族文化、普遍的宗教信仰、落后的社会经济等,决定了政治沟通对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特殊的意义。要加强政治沟通主体建设和公民政治社会化教育,疏通和拓宽政治沟通渠道,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加强和改进政治沟通,推进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重建农村社会资本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见顺 《理论月刊》2008,(5):175-177
强调信任、互惠、合作和公民参与网络的社会资本,能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但是,由于农村社会资本存量的不足甚至匮乏,制约了推进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环境.因此必须在农村大力培育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资本,加强公民参与网络的建设,实现公平与正义的规范理念,发展壮大民间组织,最终为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张艳萍  ;刘海兰 《求索》2008,(6):64-66
和谐社会指由人所组成的社会有机体系统内部各要素及结构功能的正常发挥与协调运作,表现为一种健康、有序、快速发展的社会形态。公民情感是和谐社会得以和谐发展的基石和主观内化;公民情感的平衡发展必须以和谐社会的进步为物质前提,社会的和谐进步又必须以公民情感的和谐健康发展作为心理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注重加强公民情感教育和制度文化建设,以培育公民高尚社会情感。  相似文献   

10.
张文 《传承》2008,(20):42-43
公民社会有其丰富的内涵,公民社会提倡共同治理,与和谐社会的本质是相通的、一致的。建设公民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两者各自成体系又一脉相承。构建公民社会是对建设和谐社会的成本进行经济学分析的结果,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是对社会治理途径与成本分析后所得出的必然结果与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道德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把我国道德建设水平较低和公民的道德素质不高的问题单纯地看成是国家道德宣传和教育工作不到位造成的是不科学的,我们必须认识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利益及形成合理的利益关系是道德建设的根本所在.现阶段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实现促进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利益合理化来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这个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王诺 《传承》2010,(3):142-143
群体性事件频发凸显了新时期加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紧迫性和现实性,加强公民的政治参与有利于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的形成,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培育公民合理合法参政的意识;加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完善新的政治参与渠道等将成为构建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张轩 《人民论坛》2013,(10):50-52
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各方面的协商和合作能推动多元共生的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想在和谐社会中充分地发挥公共管理的功能,就应努力转变行政机关的职能,选择恰当的行政治理工具,推进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并重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确保公民的诉求能够得到有效反映,沿着善治的方向不断推进公共管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宗永平 《前沿》2012,(16):4-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的重要战略措施,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统一的发展状态又决定了党风廉政建设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多渠道的综合作用.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公民社会蓬勃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因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历史、地理、社会环境,加上经济发展十分落后,社会发育不足等条件的长期存在,严重地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重视提升非政府组织的社会治理能力,是现阶段推进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路径。转变思想观念,重视非政府组织的建设充分认识非政府组织对于社会发展、公民利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强化社会建设和管理 加快构建和谐山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公民 《前进》2005,(9):19-21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当前,怎么理解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基本内涵?为什么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在我省构建和谐山西进程中,怎么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锦涛总书记来我省考察时指出,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上下功夫,为经济社会发展、群众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我理解其中的要义之一,就是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拓宽社会…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必然导致社会利益分化和改组,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对建设和谐社会构成了挑战.因此,倡导协商民主,推进人民政协制度建设,则是处理利益集团矛盾、增强社会张力、促进社会团结的重要手段,而这应以坚持公共理性、建立公民文化、促进协商的规范化和程序化为条件.  相似文献   

18.
机会平等是社会平等的重要内容,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在我国社会转型期,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社会制度等尚存在不完善之处,在某些领域出现了公民机会不平等问题。制度是实现公民机会平等的刚性保证,为此,我们应探究以制度建设推进公民机会平等的方法路径,助推公平正义、和谐美丽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章舜钦 《岭南学刊》2008,(4):103-105
公民意识是指作为现代社会成员的公民,对自由在国家中的角色包括政治地位、法律地位及其价值的自觉反映。加强公民的国家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和平等意识教育,对发展政治文明,建设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应当通过完善法律制度、探索多种形式、改进教育方法、加强学校德育、建设公民社会等途径,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20.
公民是社会成员的法律身份,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的成员对作为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理想的自觉反映.公民意识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反映.没有公民意识的主体自觉,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党对公民意识的重视.以党的十七大为标志,我国公民意识教育正步入新的历史起点,主要呈现为公民意识教育的新发展、新视野和新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