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盈娜 《学理论》2013,(11):164-165
"德吉"作为积淀在蒙古语言中被固化了的一种表示礼仪习俗的语言单位,它标志人际交往中的身份认同。生活在青海海西州的蒙古族人称自己为卫拉特蒙古人,几个世纪以来,有意识地固守着自己部落古老的传统和生活方式。"查干萨日"里的"德吉"作为蒙古族传统的习俗之一,得到了青海省海西州蒙古族人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新修的院墙洁白如纸,平整干净的乡村道路上人流如织。尽管已是寒冬时节,村民们有的抱着娃娃,有的搀扶着老人,有的还提着小板凳,兴高采烈地赶到村里小广场去聆听"百姓宣讲大篷车"宣讲团的宣讲。创新群众喜欢的载体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北部,青甘新藏四省区交汇的中心地带,是移民型、多民族聚集的地区,也是全省区域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州。"地广、人稀、多民族、居住分散"是海西州的基本州情,也是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9,(12)
细读《共产党宣言》,贯穿全文始终的是人民主体思想。文中不仅阐释了"人民"的内涵及构成,而且论述了人民主体思想的丰富内容,包括人民是革命实践的主体、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及人民是价值创造的主体等。新时期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主人翁地位及增进人民利益福祉三者相结合,有效发挥人民作为实践主体、历史主体及价值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4.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又是毛泽东领导思想的核心。毛泽东认为,我们党正是依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取得了领导权,依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创造了唯一正确的领导方法,依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巩固了党的领导地位。一、只有服务于人民才能够领导人民只有代表人民和服务于人民,才能领导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本问题。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时,仅有50多个党员,且不被国民党政府承认,必欲除之而后  相似文献   

5.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人民民主在实践操作层次形成的新理念、新机制、新形态的最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具体运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要运行机制包括了价值引领机制、联动协商机制、吸纳整合机制与环节贯通机制,有效地落实了人民民主的价值取向与制度框架。与西式民主相比,全过程人民民主能够有效制约公共权力、及时回应人民需求、公平公正分配利益、充分发挥多方合力、彻底超越资本主宰,具有代表范围广泛、覆盖领域全面、参与过程完整的显著优势,维系了人民民主的性质,丰富了人民民主的形式,提升了人民民主的绩效。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9,(11)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论学说在中国的实践经历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否有助于人民富裕幸福是判断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之一、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的形态后,进入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形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成属性、价值指向和实践动力,是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的辩证统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价值和理论灵魂。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22,(1)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人民观的思想核心,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遵循。从继承性来看,习近平内在地继承了毛泽东人民观的理论基础、价值取向和党性宗旨,构筑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基本框架。从发展性来看,习近平同志从重民、利民、安民、亲民多个层面出发,在广度和深度上对毛泽东人民观进行了拓展和创新,赋予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鲜明的时代特色。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对新时代增进民生福祉、实现中国梦、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极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周刚 《学理论》2012,(35):1-2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即人民群众创造了人类历史。毛泽东、邓小平作为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们都强调人民主体地位,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又是价值的主体,是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的内在统一。人民群众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并且改造客观世界的结果也是为了不断满足自己的需要,人民群众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成果理应为人民群众所享。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使人民最终走向共同富裕,他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发展理念。这些发展理念各具时代内涵和特色,体现了对马克思群众观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民观,指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观点,主要是对人民的地位、作用等问题的根本看法。毛泽东人民观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元素,也是其最革命和最生动的部分,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投入人民解放运动的原动力,是构建和外化了毛泽东思想的主要理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党成立后由小变大、由弱变强 ,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 ,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推翻了“三座大山” ,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 2 0多年来 ,党领导人民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 ,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中华民族已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党之所以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一个根本原因是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建党宗旨 ,与人民息息相关 ,密切联系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 ,就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  相似文献   

11.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改革由“中心”走向“全面”的结果,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命题,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民主新路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了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一致性,有机统一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并在新时代契合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了人民民主的复合结构与合力效应。中国民主政治在新时代的发展战略,就是要处理好民主复合结构的各要素关系,发挥合力效应,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相似文献   

12.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彰显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供了力量源泉;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为人类解放展现了美好的愿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环境、历史任务、执政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必须与时俱进地推进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现实逻辑演变和实践路径创新。新时代坚守人民立场的现实逻辑集中体现在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路径体现在夯实人民主体地位的利益支撑,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激发人民实现伟大梦想的创造活力,提高党践行人民立场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民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实践的主体。习近平以人民为主体的发展观继承了马恩以人民为主体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理念上。习近平从中国梦、群众路线、改善民生和生态文明等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主体的发展观,赋予人民主体发展观新的内涵,拓展了发展观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 ,是 2 0世纪中国 ,也是 2 0世纪世界发生的最重大的事件 ,其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这个胜利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党是革命的领导核心 ,人民是革命胜利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通过与人民的结合 ,赢得了人民 ,从而赢得了胜利。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胜利 ,它彻底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使中华民族受欺凌、受压迫、受剥削的时代结束了 ,国家实现了独立 ,人民获得了解放 ,中国历史由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它震撼了世界 ,占世界人口 1/ 4…  相似文献   

15.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改革由“中心”走向“全面”的结果,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命题,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民主新路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了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一致性,有机统一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并在新时代契合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了人民民主的复合结构与合力效应。中国民主政治在新时代的发展战略,就是要处理好民主复合结构的各要素关系,发挥合力效应,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关于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关于人民美好生活重要论述中,习近平深刻阐释了人民美好生活的内涵特质、价值地位、实践逻辑、实践原则、现实旨归和实现路径。习近平关于人民美好生活重要论述蕴含有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精准思维、历史思维等思维方法,彰显了真挚的人民情怀,凸显了新时代新征程积极昂扬的奋斗气质,彰显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胸怀,为科学把握并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了理论指导,为世界各国人民实现美好生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21,(9)
人民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实践支点与价值原点。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工作的新发展、新变化,做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明确回答了新的历史阶段中维护和保障人民利益的方向,形成了新时代人民观的整体理论形态。把握其生成逻辑和价值意蕴是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的本质要求,是夯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的力量之源,标定"中国之治"新境界的价值坐标,为世界人民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8.
曹伟 《理论视野》2004,(6):32-33
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也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前提下不断探索什么是民主、什么是应然民主和实然民主,即民主应该是什么和民主实际是什么,以及怎样推进民主化的过程。邓小平从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出发,突出对人民利益真正负责,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这个核心,强调要把握人民利益的至上性建设高度发展的应然民主,把握人民利益的现实性发展实然民主,把握人民利益的全局性推进民主化,形成了他的社会主义民主观,给我们在新世纪怎样看待民主、怎样推进民主化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应然民主:体现人民利益的至上性,建设比较完善成熟的社会主义民主  相似文献   

19.
正1945年7月,毛泽东同黄炎培作了著名的窑洞对谈。"窑洞对"中毛泽东提出的"民主新路",充分揭示了毛泽东廉政文化思想的内核——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的人民主体论,作为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一、人民主体论集中反映了毛泽东廉政文化思想的人民性。其一,廉政文化思想首先是一种权力观。权力是人民的,共产党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是毛泽东一以贯之的权力观。毛泽东一直强调,"共产党是为民  相似文献   

20.
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民主探索的政治逻辑是人民自由、人民平等、人民参与以及人民共享。人民自由表现为人民当家作主和民族独立的实现;新中国的建立使得人民平等成为社会共识;改革开放后"三统一"的发展布局则为人民参与提供了完善制度保障;新时代共享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将人民民主发展推向人民共享的新阶段。未来要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并确保人民民主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在国际层面要争取构建人民民主话语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