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缓刑是对于被判处一定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其具备法定条件的情况下.在一定的考验期内,暂缓执行原判刑罚的制度。我国刑法第六十七条和第六十九条对缓刑的适用条件作了具体规定。第六十七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第六十九条规定.对于反革命犯和累犯,不适用缓刑。同时,刑法第七十条又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如果没有再犯新罪,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如果再犯新罪撤销缓刑,把前罪…  相似文献   

2.
累犯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从重处罚犯罪的情节之一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在总结累犯制度执行情况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刑法第六十五条对普通累犯规定为:“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除外。”“前款规定的期限,对于被假释的犯罪分子,从假释期满之日起计算,”刑法第七十四条规定:“对于累犯,不适用缓刑c”对累犯不适用缓刑,是因为缓…  相似文献   

3.
累犯法律后果比较研究——兼论我国累犯刑事处遇之检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累犯从严的理论根据在于 ,累犯者的应受谴责性和人身危险性均大于初犯。现行刑法规定累犯从重处罚 ,累犯不得缓刑 ,恰当合理 ;但累犯不得假释的规定 ,却有违假释制度的立法精神 ,不利于对累犯人的教育改造 ;应重视累犯行刑处遇的专门化和出狱后的社会化的处遇。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法第76条中的“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是指由于刑罚已经执行完毕,所以就不必再次执行刑罚。因此,缓刑制度本质上属于刑罚执行制度,缓刑的执行是刑罚执行的一种方式。这不但是文理解释的结果,也是体系解释的结果。坚持缓刑执行说有利于我国刑法中的缓刑制度与其他的刑罚制度,如累犯制度、自首制度、减刑制度、假释制度以及剥夺政治权利制度的协调。  相似文献   

5.
司法信箱     
蒋某在缓刑考验期满后犯罪是否构成累犯?编辑同志:被告人蒋某在1999年11月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1年,并处罚金1500元。2002年5月,被告人蒋某因盗窃电脑被公诉机关起诉至法院。经审理查明,被告人蒋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但是在认定蒋某是否构成累犯时,产生了分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按照刑法第七十二条的规定,缓刑是有条件地暂缓执行原判的刑罚,缓刑考验期满犯罪分子没有再犯新罪,就不用执行原判刑罚,因他没有被执行过刑罚,缺少一个构成累犯的必要条件,不构成累犯。…  相似文献   

6.
我国刑法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刑法同时规定,对于反革命犯和累犯,不适用缓刑。这是因为反革命犯侵犯的是人民民主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社会危害性严重。而累犯的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较大,放在社会上改造,难以防止他不再重犯新罪。对这两种犯罪分子不适用缓刑。法律明文规定的当然要执行。刑法六十七条规定,适用缓刑须具备两个条件:一必须是被判处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普通刑事犯罪分子。二必须是确有悔罪…  相似文献   

7.
完善我国缓刑制度的构想(一)具体明确规定适用缓刑的条件我国刑法规定,适用缓刑必须具备以下条件: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是反革命犯和累犯;犯罪情节较轻:确有悔改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其中前两条明确具体,一般不会发生理解上的...  相似文献   

8.
<正> 姜代境、钱友美同志的《累犯构成新探》一文(载《法学季刊》1985年第4期)提出这样一种观点:“缓刑期满后,在三年内又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的故意罪,可构成累犯。”这是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上述观点是不正确的,该文所阐述的三条理由都不能成立。该文认为缓刑期满以后再犯新罪可构成累犯的主要理由是“缓刑期满,不是意味着原判刑罚不再执行,而是意味着原判刑罚执行完毕。”因此,缓刑期满以后再犯新罪等于原判刑罚执行完毕以后再犯新罪,具备了累犯构成的要件。笔者认为,缓刑期满,究  相似文献   

9.
从"行为累犯"到"行为人累犯"的转变是当今刑法学理论的一大特点,反映到累犯的法律后果上,即累犯的从重处罚、累犯与缓刑、累犯与假释,也必须与之相适应。首先比较了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一般累犯的法律后果,在此基础上紧密围绕人身危险性反思一般累犯的处罚原则,并提出人格调查应当成为理论探讨的根本出发点和实践中司法操作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0.
累犯制度作为我国刑法中一项重要的刑罚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本文认为累犯制度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的漫长的发展过程,但时至今日,累犯制度仍在细节上体现出一定的制度设置上的不完善。  相似文献   

11.
缓刑,是指对依法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含反革命犯、累犯)给以一个规定的考验期限,有条件地不再执行原判刑罚的一种制度。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只有认为适用缓刑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在缓刑考验期内再犯新罪的,撤销缓刑,合并执行。刑法如此规定,在“不致再危害社会”与“再犯新罪”之间有一个“空隙”,即严重违反我国颁布的  相似文献   

12.
对普通累犯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辉 《法学论坛》2002,17(3):85-89
累犯制度作为一项基本的刑罚制度 ,已经为世界各国所广泛认同。我国刑法对普通累犯和特殊累犯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其中 ,普通累犯制度在许多方面存在一定分歧。笔者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提出将严重过失犯罪、法人犯罪纳入累犯制度打击的范围之内 ,并就普通累犯成立的时间、刑度、罪名等条件提出了几点与通说较为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在失败中渡过百年的美国缓刑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德.   《犯罪研究》2000,(1):48-48,F004
在即将步入新世纪的时候;许多早年成立的缓刑监管机构迎来了它们的百年庆诞。在过去的岁月里,对缓刑制度的运用已超出了激进的改革者最乐观的预料,缓刑现在已经成为最常用的刑罚替代手段。从1982年到1990年,随着美国犯罪人数增加,被判处缓刑的犯人人数已超过了被判处其它矫正措施的犯人人数的总和。虽然,矫治缓刑犯、累犯和公共安全等问题仍然难以解决。但是在刑事司法机构中,最棘手的问题是监禁场所  相似文献   

14.
司法信箱     
缓刑考验期满5年内重新犯罪,是否构成累犯?编辑同志:我院审理的一起刑事案件中,被告人曾因盗窃被判处有期徒刑宣告缓刑。缓刑考验期满后5年内,被告人又重新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罪。请问该被告人是否构成累犯?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人民法院周小飞周小飞同志:根据刑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同时,刑法第七十六条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如果没有刑法第七十七条第一款…  相似文献   

15.
在实践中,有的基层法院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同时宣告缓刑而又在缓刑考验期限内或者考验期满三年内再犯新罪的犯罪分子,均以累犯论处.我认为,这种做法不符合我国刑法有关累犯的规定.我国刑法第六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三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除外.”从以上累犯的法定概念可以看出,构成累犯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第一,前罪与新罪都必须是故意犯罪;第二,前罪与新罪必须都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  相似文献   

16.
10月28日在武汉召开的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吸引了近3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本届年会的研讨主题集中在刑罚的裁量制度、渎职罪及《刑法修正案(五)》有关问题,包括累犯、自首、立功、数罪并罚及缓刑制度等刑法基本理论问题,渎职罪的一般问题、玩忽职守罪、滥用职权罪、徇私枉法罪、民事、刑事枉法裁判罪及《刑法修正案(五)》等司法实务问题。与会专家、学者对上述刑法基本理论与司法实务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不少新观点。现将本次年会研讨的要点综述如下:一、累犯的基本理论累犯作为刑罚制度之一种,在古今中外的立…  相似文献   

17.
立功认定中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般认为,我国刑法中的立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立功即指《刑法》第68条规定的与自首、累犯、数罪并 罚及缓刑相并列的一种独立的刑罚裁量制度,而广义的立功则既不仅包括《刑法》第68条所规定的刑罚裁量制度的立  相似文献   

18.
缓刑改革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缓刑改革与完善邓可大我国刑法中的缓刑,指人民法院对于被判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认为暂不执行原判刑罚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在一定考验期内,暂缓执行原判刑罚的制度。我国的缓刑制度体现了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尤其在预防犯...  相似文献   

19.
缓刑是刑罚个别化、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制度,但在我国无论是缓刑适用的决定还是缓刑的实际执行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社会参与不足,没有创造条件让社会参与缓刑适用的决定过程和缓刑的实际执行。在现行法律框架内,可以通过缓刑适用前听证程序的设置和基层社区矫正组织的组建来扩大社会的参与度,使缓刑制度得以实现其应有的价值与目的。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缓刑制度的完善江民才,欧阳顺乐我国刑法中的缓刑制度自问世那天起,便带有一定的先天不足。从立法的角度检讨我国缓刑制度所存在的弊端,并逐步加以完善,对于充分发挥刑罚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缓刑的社会效果应注意作为具体运用刑罚的一种制度,缓刑的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