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综观近代国学思想可以发现,康有为、谭嗣同的国学思想在近代哲学家中最为相似,而与同时代的哲学家渐行渐远。进而言之,两个人的国学思想之所以高度相似,源于对诸子百家的整合以及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宏观认定。这些通过康有为、谭嗣同的国学称谓最直观地表现出来,并且直接影响着两个人对国学与西学关系的审视和对国学的研究。康有为、谭嗣同都以孔教、孔学整合诸子百家并且以孔教、孔学称谓中国本土文化,这在某种程度上注定了两个人国学理念的契合度和相似性;反过来,相近的国学称谓以及国学理念不仅决定了康有为、谭嗣同对国学与西学关系的审视,而且框定了两个人国学研究的宗旨、内容和范围。  相似文献   

2.
白绍达 《学理论》2010,(26):167-168,184
面对国势衰落、民族危亡的形势,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的梁启超,充分认识到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倡导教育救国、教育兴国,主张废科举、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主张建立近代学校教育制度,高度重视师范教育与女子教育。同时,梁启超突破了洋务教育人才观的思想局限,提出了培养具有近代政治意识和道德品质"新国民"的教育目标。梁启超在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谭嗣同的哲学尽管前后差异巨大,但日新宗旨始终一以贯之。维新派通常主张自上而下的改良,但谭嗣同具有革命精神,赞同法国大革命和"杀尽天下君主"的口号,并且为变法维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尽管是最激进的戊戌启蒙思想家,谭嗣同的哲学从理论来源和内容构成上看则处于早期阶段。这主要表现在:他的思想建构与康有为一样以中学为主,在对平等的推进中陷入绝对平均的世界主义。这些都有别于严复和梁启超以西学为主,将拯救中国的希望寄托于自由。谭嗣同在戊戌启蒙思想大家中的位置较为特殊,与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之间构成了微妙而复杂的关系:与康有为思想的相似度最高,与严复是民主启蒙的同调,与梁启超的关系则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4.
作为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深谙康有为的哲学。在《南海康先生传》中,梁启超专门辟"康南海之哲学"一章,对康有为的哲学思想予以介绍和诠释。问题的关键是,梁启超不仅是康有为的学生,而且本身就是一位有思想的哲学家。这决定了梁启超在介绍康有为哲学思想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加入自己的观点,进而导致与康有为哲学思想的偏离。透视其间的出入,可以直观感受康有为与梁启超哲学思想的分歧。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近代最杰出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之一,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少年时代接受传统教育,打下了良好的汉学基础,1891年购得《瀛环志略》,开始接受西学启蒙教育,同年拜康有为为师,入万木草堂学习,成为坚定的改良主义者。1894年与康有为组织“公车上书”,要求光绪皇帝变法。后任上海《时务报》总撰述,积极宣传维新变法思想。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专门负责译书时务局。1902年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更广泛深入地为维新改良实践进行启蒙宣传,被誉为“言…  相似文献   

6.
出于立孔教为国教的目的,康有为对作为孔子后学的孟子和荀子备加关注,并成为最早对孟子与荀子进行比较的近代思想家。康有为对两人的比较从经典文本、学术源流、传承方式和思想内容四个方面展开,尽管受制于立孔教为国教的宗旨,带有某种"偏见",却开启了孟子与荀子比较的话题,引领了中国近代哲学的致思方向。  相似文献   

7.
"当代国学"与"近代国学"有别。近代国学之研究,起自中学与西学之对比以及依西学之目标重理国故,其意义主要在近代中国革命的意识形态方面。当代国学则缘于西学根本局限性之发现以及中国文化生命之复兴的需要。当代国学之建设自有当代中国民众的生命实践作为基础,但需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感性意识异化原理作启发,兼引当代西方存在论革命之思想,才能一方面从根本上诊治中国传统文化之痼疾,另一方面为当代中国立心、立命。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是中国史学近代化的奠基者,他的史学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其主要内容包括:批判传统史学、进化史观、因果律、辩证的英雄史观、倡导史学的科学化、新史学的自省性以及新的史学研究方法等内容。这些是梁启超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并对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3,(2)
儒家思想自确立以来就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教育体制与教育思想。近代西方列强侵入之后,大批仁人志士开始在教育方面寻求富民强国的出路。但近一个多世纪的努力过后,中国教育现状仍不容乐观。在"西学"遭遇尴尬之时,全社会开始竞相从传统的儒家精髓中寻求灵感。探讨儒家教育思想的精髓与西方现代教育的关系和对当代教育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3,(33)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想的首倡者,他提出的国民性改造思想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正值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探讨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教育学意涵,无疑意义非凡。从培养新民、重视公德、养成尚武精神三个方面分析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具有的教育意涵。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20,(2)
作为近代中国卓越的新闻理论家和报刊活动家,梁启超新闻思想的中心在于政治,他认为新闻工作者首先应该是一个以改造社会、引导民众为己任的民智启蒙者和政治活动家。他同时认为报纸主要是一个宣传与舆论传达的中介渠道,用于加强社会上下等级阶层之间的信息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梁启超把新闻工作和报刊定位为国家机器和政治工具,这成为中国主流媒体的一种传统,媒体直到现在都被视为促进国家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手段。梁启超新闻活动的最终目的仍然延续了"尊王攘夷""宣德达情"的儒家文化传统,这无疑给他的新闻思想刻上了深深的儒家文化烙印,并且影响了后来世世代代的中国主流媒体新闻人。  相似文献   

12.
严复作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严复是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奠基者,他第一次系统的把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介绍到中国,并且结合中国的实际做出了一定程度的改造。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受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30)
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的一场拯救中华民族命运的维新运动。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中第一次对中国政治改革的尝试。近年来,围绕戊戌变法展开的研究越来越多,学者集中研究了戊戌变法的性质、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对戊戌变法中康有为的评价以及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等四个方面,并取得了一些成就。将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希望可以和学者继续思考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海外贸易思想在明朝中后期开始萌芽,主要内容表现在开放海外贸易论者对开展海外贸易作用的认识和政策构想两个方面。中国近代海外贸易思想具有与传统海外贸易思想不同的特点和性质,其萌芽思想的产生也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郑观应顺应时代潮流,对中国的传统教育进行深刻反思,借鉴古今中外教育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近代实际,创立了颇具中国近代特色的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倡导西学;兴办新式学校;进行全民教育等,不愧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先知者。  相似文献   

16.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提出美育的第一人,对其美育思想的重新解读有助于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育实施。从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美感"、"美的内容"、"实施美育途径"等核心内涵的启迪中,引发我们对现今美育的反思,以不断改进和加强和谐社会中的美育实践。  相似文献   

17.
在《荀子》的近代视界中,康有为、谭嗣同的《荀子》观最为接近。两个人对《荀子》的解读与对荀子的思想解读和态度评价一脉相承,受制于各自的荀子观、学术观和政治观。一方面,与同时代的其他近代思想家相比,康有为、谭嗣同对《荀子》的思想诠释和态度最为相似,无论对荀子的抨击还是聚焦《荀子》的政治思想都拉近了两个人之间的距离而与其他近代思想家渐行渐远;另一方面,康有为、谭嗣同对《荀子》的解读具有不容忽视的差异,这从宏观透视、主题归类和篇章取舍等各个方面展示出来。异同参半使康有为、谭嗣同的《荀子》观比较拥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和价值,既有助于深刻把握两个人思想的异同,又有助于直观感受《荀子》在中国近代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7,(5)
晚清军事教育变革是我国军事近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容,它开始于以"自强"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在清末"新政"时期得以迅速发展,其目的在于挽救清政府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其特点体现在"师夷长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方面。晚清军事教育变革并没有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甚至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但它为中国近代国防建设和民主革命培养了人才,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孔海彬 《学理论》2011,(2):237-239
冯桂芬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采西学教育思想是其整体教育变革思想中的闪光部分。设立新式学堂、改革教学内容从而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是其主要内容。在这种教育变革思想中,从新式学堂的设立到教育内容、培养目标以致学生的出路设计上,都体现出了经世致用和中体西用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早年积极提倡西学,晚年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但梁启超前后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一致的,即倡导中西文化的"结婚",对中国传统文化既有批判也有传承,尤其提出了"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的转化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对于我们今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