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刚 《实事求是》2013,(2):30-34
改革、发展、稳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组基本范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改革、发展、稳定之间在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都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实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的宝贵经验。“改革发展稳定”范畴就是对这一经验的科学抽象和总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观、发展观和稳定观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化了关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用中国精神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关键在于正确理解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核心是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实践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用中国精神凝心聚力,形成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3.
马雅伦 《党史博采》2006,2(12):54-55
改革的性质是改革观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改革的性质是由本国新的社会性质决定的.基于对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普遍偏低的基本国情的清醒认识,邓小平以理论家和政治家特有的胆识、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创新了当代中国社会性质,即"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通过改革方式与和平手段,把中国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由这一崭新的社会性质决定的邓小平关于改革的性质,毫无疑问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由此改革性质决定的邓小平的改革观,毫无疑问也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改革观.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蕴藏着极为丰富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其中,改革思想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精辟地阐述了中国进行改革的性质、方向、对象、目的等等,成为贯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条主线。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谈改革,首先必须确定改革的方向,改革的性质。1985年,邓小平在《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中讲到:“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  相似文献   

5.
改革的性质是改革观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改革的性质是由本国新的社会性质决定的。基于对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普遍偏低的基本国情的清醒认识,邓小平以理论家和政治家特有的胆识,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创新了当代中国社会性质,即“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通过改革方式与和平手段,把中国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由这一崭新的社会性质决定的邓小平关于改革的性质,毫无疑问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由此改革性质决定的邓小平的改革观,毫无疑问也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改革观。  相似文献   

6.
徐静 《当代贵州》2014,(1):36-36
正在今天的改革背景下,贵州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发展相对经济而言更具有跨越优势,更具有后发优势。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改革,确实称得上全面、深化,从改革发展的历史节点来看,这次三中全会,三个关键点值得把握。一是历史的承续性。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明确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这个道路自信,明确在改革的路径上,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际上,这也是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7.
改革、发展、稳定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全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和价值,涵纳了这个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全面准确地理解、把握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及其相互关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是当今中国最基本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健推进的一条基本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提高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的自觉性,在实践中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统一,是对领导者的重要要求,是实现建功立业之必备,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9.
正首先,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六大改革必须始终围绕一个总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作出的正确选择,符合13亿多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它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展生产力出发,不断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  相似文献   

10.
金民卿 《求实》2016,(3):11-19
在开创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邓小平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独立自主的改革,全面深刻的改革,渐进飞跃的改革,开放包容的改革,形成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改革观,引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航向。邓小平的改革观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毫不动摇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改革之路,坚持用发展的方法认真解决好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三十年来,农村改革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初步实现了农村体制转轨,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通过三十年的改革,农村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并成功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三十年来的农村改革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对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形成、改革与发展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组织与各级政府行政组织镶嵌式结构形态与功能分工;以条条控制为主,以块块协调为辅的网络状行政管理体制;各级政府权能的简单划一;越级行政授权与控制的机制;党管干部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党政不分、条块不协调、地方政府治理失去特色、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非现代性、越级行政授权与控制机制中的职能冲突与效能下降、公务员队伍中的"官本位"意识和"寻租"现象。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思路与方法在于:党政分开、转变政府职能、政府机构改革、政府管理方式方法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探索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定不移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实现202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3.
《唯实》1987,(3)
改革、开放、搞活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也是贯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一书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途径。不讲改革、开放,就不可能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也就谈不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弄清改革、开放的性质、目的、任务、内容、方针、步骤,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极端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全面深化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的重要组成内容,是我党作出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略部署。作为肩负选人用人重要职责的组织部门,必须要坚决服务改革,为改革发展保驾护航。组织工作服务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改革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30多年的改革,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30多年的改革,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让我们在国际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更新和完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的改革是始终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改革,是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有机结合,采取了渐进式改革方式,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是我国发展的动力,将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改革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主要内容。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的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13页)这既说明改革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又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改革思想发轫于党的八大对执政党建设的思考,奠基于1975年主持的全面整顿,形成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成熟于1992年南方谈话。其内涵要义体现在: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生产力方面的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是否定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既体现在经济、政治等各领域的全面改革,又包含对外开放;改革是一场伟大的试验,要允许看,用事实说话;改革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走自己的路等10个方面。邓小平改革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中具有先导性、奠基性、标志性和方向性的意义,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的改革思想及其伟大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不仅影响中国,而且影响世界,这是他留给世人的一份宝贵遗产。邓小平书写的改革精神,是激励党和人民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8.
《实践》2017,(8)
正实践证明,新自由主义指导发展实践的作用极其有限。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不仅无助于解决所存在的问题,而且会使问题更加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在深化改革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起了日益成熟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发展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决不能用新自由主义解构改革。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确定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并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由此可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改革,随着中国的发展改革红利将进一步释放。作为改革人,我们必须学深悟透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代表团重要讲话精神和各级深改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全面深化改革基本方略,做改  相似文献   

20.
《探索》2014,(3)
邓小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者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开创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改革道路、改革理论、改革精神三个维度来研究邓小平对中国改革的伟大贡献,有助于我们全面客观地评价邓小平的历史功绩,深化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