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地改革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深刻的社会经济变革之一。中国的土地改革是成功的,有很多经验,是国内外史学界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至今已半个世纪。为纪念该法颁布50周年,本文根据近年来我们组织的老同志访谈、座谈和研讨会中有关土地改革的讨论情况和资料,就中国土地改革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一、中国土地改革的依据 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不是单纯的经济变革,而是与争取革命战争胜利、…  相似文献   

2.
土地改革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执行的重要方针,也是中国共产党获取农民支持,最后战胜蒋介石政权,夺取全国胜利的重要武器。同样,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发展了农业生产,并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3.
土地改革,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终身作为奋斗目标而无力进行,其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才完成的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伟大运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拥有2.6亿多农民的新解放区①进行了规模宏大、内容深刻的土地改革运动,涉及农业人口人数和土地面积都占全国的2/3以上。在土地改革实施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土地改革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执行的重要方针,也是中国共产党获取农民支持,最后战胜蒋介石政权.夺取全国胜利的重要武器.同样,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发展了农业生产,并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5.
舆论宣传是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历史必然性的一个重要视角。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1947年1月转移至香港出版的《群众》周刊,向外界介绍东北地区从战局扭转直至全面解放的战局进展及历次攻势的战略意义,总结以支援战争为中心任务的东北解放区建设及其成效,并高度评价土地改革运动后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对于战争胜利的关键作用。中国共产党解放东北的舆论宣传,反映出解放战争在东北的胜利,是以军事斗争为主,解放区建设、土地改革运动为辅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莲花 《湘潮》2022,(6):39-41
<正>1947年9月13日,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新的土改政策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简称《大纲》)。这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第一个公开颁布的土地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它标志着解放区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在我国土地改革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文鸾 《前线》2016,(7):92-93
正1946年6月,国民党依靠优势兵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展开了全面进攻。对于这场战争进程,毛泽东同志原来预计:"从一九四六年七月起,大约需要五年左右时间,便可能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结果仅用了三年时间就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蒋介石的"飞机加坦克"。那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究竟依靠什么迅速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呢?首先,土地改革是赢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毛泽东同志指出:"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可见土地改革是  相似文献   

8.
<正>从1949年冬到1950年春,中国共产党首先在解放时间较早和条件较成熟的华北部分地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其中包括北京郊区的土地改革。这期间的土地改革,尤其是对富农政策的初步调整,既是新中  相似文献   

9.
正西柏坡时期土地改革运动对乡村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带来了巨大变化,已经远远超出了土地改革本身所要实现的变革农村生产关系的范畴。并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并深远地影响以后乡村社会几十年的面貌。一、研究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改革运动的历史作用,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有自己独特的特定环境和条件,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亟需建立新的合法性基础。土地改革运动赢得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拥护和支持,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农村社会得到相当程度的改造,新政权的合法性基础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1.
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作为一场社会性的革命,民众参与是基本要求。因此,如何动员农民群众,把他们引导到社会革命的道路上来,就成为土地改革运动中非常关键的一环。  相似文献   

12.
由于中国农民所占人口比重较大,土地问题自古就是我国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历来非常重视土地问题,各个时期实行了不同的政策,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的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但是,很多人对于历史上的"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这两个概念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从这两个概念中,很难看出根本性的区别,但二者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
农民协会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发动、组织农民的重要形式。建国初期,由于土地改革、建立和巩固农村基层政权、构筑农村反封建统一战线的客观需要,农民协会在全国风起云涌,形成了从村到大行政区的各级网络体系,其间历经了兴起、整顿、隐退三个发展阶段。由于传统思想对农民的束缚与影响、中国共产党“国家——乡村社会”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农民协会自身先天不足及后天缺陷,农民协会很快在农村公共舞台上消失。  相似文献   

14.
关于1947-1949年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研究成果很多,但鲜有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借助政治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来透视这一特定时段的土地改革问题的新特质:它是以"访贫问苦"和"诉苦"运动作为中国共产党吸引人口众多的农民参与解放战争的有效"政治动员"形式、以农会作为赋予农民"政治权力"的组织形式、以适合农民特点的政治社会化方式作为将广大远离政治的农民塑造为"政治人"的教育形式的政治过程.这使对该历史问题的研究导入了一个与传统研究有明显区别的认识层次,即走出了就中国共产党这个政治主体自身研究的范围,使土地改革这个已经被中国革命历史实践证明是正确、科学、成功地引导农民加盟革命的决策,在政治社会学的意义上被人们更理性地认识,从而更真实地揭示出中国共产党成功获得农民认同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5.
阶级的正确划分是土地改革顺利开展的关键。刘少奇是我国土地改革的重要领导者之一,为土地改革中阶级的正确划分作出了贡献,对阶级划分标准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促进作用,提高了阶级划分的准确性和完善性。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新中国诞生之初,约有2.64亿农业人口还没有实行土地改革,其主要集中在南方新解放区.中国共产党因势利导,领导新区人民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基本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从1950年9月开始,到1953年春基本结束,历时近3年.能否正确认识和评价这一运动,是关系到能否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共领导的新中国成长历史的重要一环.因为国内外对此尚有种种非议,比如《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等.  相似文献   

17.
稍有党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中国共产党人以土地制度改革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并非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而是在20世纪上半叶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通过土地革命斗争和土地改革运动而探索和总结出这一方针政策和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个国家在其工业化的进程中都存在着农业人口非农化的过程,这种过程是职业的流动,也是身份的转变。本文所关注的是在中国这样一种业已存在的现实的转化进程中,是什么因素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一、历史的发展1、土地改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是对原有土地制度的彻底变革。在土地革命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已经在解放区广泛实行,赢得了广大农民阶级的信任和支持,为其夺取全国政权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建国以后,这一制度在全国范围得到了彻底贯彻。1950年6月6~9日,中共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草案),6…  相似文献   

19.
1947年7月至9月,由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主持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规模较大、历时最长的专门研究土地改革的会议。这次会议及其通过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解放区的土改作用尤劲。其中功过得失都在历史画卷上留下了浓彩重墨。因此,全面认识和评价这次会议,成为我国土地改革史和中共党史中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宋法棠 《奋斗》2001,(7):10-13
正当人类历史步入21世纪,全省人民为实现新世纪的伟大理想努力奋斗的时候,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纪念日。回顾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历经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把中华民族从“三座大山”的重压下解放出来,开辟了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黑龙江在党的领导下,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做出了贡献。抗日战争时期,广大爱国军民开展了英勇的斗争,给日寇以沉重的打击。解放战争时期,贯彻中央的指示,领导人民开展剿匪斗争,实行土地改革,恢复和发展生产,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以最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了解放战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