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长期以来,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一直被看作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最完整、最深刻的表述,然而在发掘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的论断之后,这一观点受到普遍的质疑.我们通过对马克思两个论断的深层解读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是马克思哲学运思回归现实的理论中转,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应是人的应然本质与现实本质的辨证统一.  相似文献   

2.
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核心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1843-1846年间的著作中,集中的探讨过人的本质问题,并依次提出了"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以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这些经典论述为他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人的本质概念在马克思思想中的不同理论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有着深刻见解,但在不同的思想发展阶段,其理论定位却不同,只有通过对马克思原著的返本开新,我们才能深入挖掘人的本质概念的科学内涵,揭示马克思人的本质观与唯物史观、实践观的内在联系及其思想发展脉络,厘清马克思人学理论与西方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关系,深化对"以人为本"科学内涵的认识,增强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4.
胡素梅 《世纪桥》2009,(3):76-78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三部著作,表现了马克思科学的人的本质学说的形成轨迹及其科学的世界观特别是唯物史观形成的内在逻辑一致性。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著名论断提出了科学探究人的本质的途径和方法。实践是马克思人的本质的关键点和生长点。  相似文献   

5.
《德法年鉴》时期是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马克思的社会革命思想已初步生成。从生成理路来看,马克思将人的解放确立为革命的最高目的,并致力于探寻社会革命实现的具体路径。将马克思的社会革命理论置于西方实践哲学传统中,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人的本质与全面发展的实现路径探讨以及马克思最终选择了"社会"而非"政治"的根据,彰显马克思社会革命思想的实践品质,以及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对西方实践哲学传统的发展与超越。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中最著名的主要有三个:“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需要即人的本性”。相比马克思早期的其它论断,这三个论断与马克思本人思想的逐步成熟是一致的,体现了一种不可分割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六个观点,只有依据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才能得到合乎逻辑的阐释。"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是马克思从人本身理解人的基本原则,依据这一原则能够得出包括"类特性"与"需要本性"的人的双重生命一般属性;在现实性上,能够通过包括人的共同体、人的社会联系在内的人的一切社会关系总和把握个人的具体本质。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的文本叙述当中渗透着共生的认识逻辑。马克思从共生逻辑来理解事物,理解人的本质,并用共生方法分析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认识人与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人与他者的共生离不开审美,审美作为自然界发展到人这个阶段所出现的人的主体结构,其本质与人的本质是紧密联系的,人在审美基础上实现自我同一和与他者的统一。人与他者的共生通过实践这个具体的途径来实现,马克思用共生的方法来分析实践,实践是人和世界相互生成的过程,作为生产劳动的实践既蕴含着人的自我同一和与他者统一的应然价值,也存在着多样化互动共生实践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事实。马克思用共生的逻辑抽象出"类"的概念,"类"本位具体化的社会类型就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挖掘马克思主义共生理论对反思现代性、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人"的发现到"以人为本"--马克思的"人学"发展理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荣海 《理论学刊》2005,2(1):20-25
马克思对"人"的新发现在于揭示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等命题,并从人的存在方式的多样性角度提炼出人的本质和特点.马克思人学思想有着深刻的"以人为本"底蕴,表现在人处于实践和理论的出发点地位;社会发展是"人的解放"的过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目的.马克思人学思想有着强烈的实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中的“人”具有双重的价值取向,其真谛蕴含着马克思基于不同实践需要而对人本质进行的双重定位,即人的类本质和具体人本质的定位,这是必须首先给予关注和厘清的,否则,就会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极为不利.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的科学批判,即市民社会决定国家,首先是国家的问题(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的问题),然后是市民社会同国家两者的关系问题,最后确立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精辟论断.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不仅涉及经济范畴,而且也涉及政治范畴,对我国当前社会管理创新有着重要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2.
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的本质论的终极目标。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述出发,能够看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的深层内涵。当前,我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对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的创新与实践,是对于人的本质的三重维度的全面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人的自由解放。"以人民为中心"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动力。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消灭分工"论断的具体语境有两个方面:一是空想社会主义者"消灭分工"的思想;二是资本主义社会分工的现实状况。马克思理论从唯物史观的高度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它指引并号召人们为实现"自由人联合体"而不断地进行着"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而消灭这种"现存状况"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消灭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社会分工,因此,马克思"消灭分工"论断与马克思理论保持了高度的一致。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劳动观视域下,"敬业"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价值准则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马克思强调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启示我们"敬业"是实现国家富强的根本途径。马克思对劳动是人的本质的论述,启示我们幸福根源于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的劳动而非单纯的物质享受。马克思对劳动主体的人的强调,启示我们"敬业"并非只是一种职业价值观,而是与其他核心价值观相互包含的、彰显人格魅力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大唯物史观"是对人、自然、社会关系的正确阐释。科学发展观正是对马克思"大唯物史观"的具体理论展开。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大唯物史观"。正确理解马克思"大唯物史观"理论,对于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中提出的"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和重要实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培养"四有"新人与实践"三个代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从青年时期就开始关注中国问题,提出了"中国的社会主义跟欧洲的社会主义像中国哲学跟黑格尔哲学一样"这一著名论断。在实践层面,马克思谈论的"中国社会主义"是指洪秀全、冯云山等人早期的革命活动,尤其是对"太平社会"学说的宣传。在理论层面,马克思"中国社会主义"论是指包含洪秀全"太平社会"学说在内的中国农民社会主义。马克思对"中国社会主义"态度存在一个鲜明的转变,由最初对"中国革命"的高度赞扬和深切期望,到后来对"太平军"的严厉批判和恶语指责。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研究太平天国运动和中国近代社会,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以变革世界为己任,与"共产主义者"具有相通性,因此,崇尚实践成为共产主义者的内在本质。对共产主义者来说,崇尚实践的关键在于正确把握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马克思在哲学革命中正确揭示了这一关系。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只有自觉地把实践作为自己的内在本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才能带领亿万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9.
人类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从人和自然之间的感性的实践活动来界定人的本质,认为人的本质即实践本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界定,揭示了人的本质之谜,实现了人的本质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20.
埃蒂安·巴利巴尔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实现了对从前哲学的革命,建立了一种作为"反哲学"的哲学。马克思批判哲学,但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非哲学"。马克思实现了哲学给实践让位,因此,马克思的哲学确立了"主体即实践"的哲学。这一哲学被巴利巴尔概括为建立在人的类本质基础上的"关系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