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中国模式"出现了西方热的现象。叙述了"中国模式"西方热的背景,梳理了近年西方学者视野下有关"中国模式"的不同学说。同时,也对西方学者视野下的"中国模式"观从角度、立场与方法论的维度进行了评介。最后,说明了西方学者视野下的"中国模式"观对于中国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西方"马克思学"是西方特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学术思潮。从研究主题看,西方"马克思学"以马克思的原生态文本为主;从研究范式看,西方"马克思学"是学术性与意识形态的统一;在当代中国,深入研究西方"马克思学"的理论特质与问题意识,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马克思学,有利于提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质,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的民主理念的原型源自西方文化中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民主理念.民主理念在中国的传播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其中蕴涵着学习与重构两个阶段:一是"学习"西方的民主理念,起初中国人在学习西方民主理念时,仅仅局限于民主的工具性功能,后来把民主自身作为一种价值进行追求;二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西方民主理念的"重构",探讨民主理念的中国化过程,构建中国的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将"两极相联"的规律用于东西方社会发展关系的分析,提出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两极相联"的思想:西方列强把"秩序"送到中国,即通过入侵的方式破坏旧中国,客观上加速旧中国的灭亡和新中国的诞生;中国却把"动乱"送往西方世界,即通过破坏西方在中国的市场,引发或加深西方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刺激欧洲革命的爆发,从而促进西方的发展。这表明,当人类历史进入到世界历史阶段,尤其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不同民族或国家不论其发展水平如何,相互间都会产生一定的作用。致力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家,应当在相互间传递正能量。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中心论的话语逻辑中,西方现代化模式是唯一和普世的,但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揭示了现代化道路是多元的。中国在对世界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循常"中逐渐"超越"并初步构建了现代化的"中国方案",其核心内容体现为"五个坚持",并开启了由"中国向度"到"世界向度"的深入探索,具有了"改变中国"与"改变世界"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4,(25)
历史虚无主义认为,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入侵大大促进了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文明建设,故中国应"感激"西方帝国主义。本文驳斥了历史虚无主义的上述错误观点,并就如何正确看待历史给以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张立红 《学理论》2011,(35):48-49
当今社会,文化霸权主义使得西方文化已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人们抛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西方文化采取了未经仔细分析、商榷就直接引用的态度,使中国社会面临种种危机。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天人合一与天人二分"两方面对中西文化稍做比较,以引起人们对中国文化的重视,树立民族自信,使中国优秀文化在全世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8.
黄冠乔  王蕾 《学理论》2015,(2):138-140
西方的中国观往往在"乌托邦化"和"意识形态化"两个极端之间摇摆。近十多年来西方媒体中国观的意识形态化愈演愈烈,到了北京奥运会时期爆发了空前的虚假报道丑闻。作为了解中国的知识分子,奥多·考波反思西方媒体的中国观,并从现代的、经验的知识立场通过详实的数据材料批驳西方媒体报道中国时的偏见和谬误,集结成《西方眼中的中国:走不出陈词滥调?》。作为近几年来具有再启蒙性质的严肃作品,它的学术话语模式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有助于我们在一个对等的平台上和西方知识界展开对话。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现代性反思与批判,体现了对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现代理性精神的深刻反省。马克思主义超越西方现代"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两种传统理性主义,以辩证"实践理性"揭示了资本及其世界历史的复杂现代性生成机制。马克思主义不仅开启了中国现代化道路选择的现代性启蒙,而且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与交融中,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政治期待与责任担当。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我主题化"提供了认知与规范的双重建构。  相似文献   

10.
自"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以来,这一理念在国际社会逐渐深入人心,但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学者对其存在明显的污名化论调。总体而言,西方学者主要通过炮制"输出论""威胁论""辞令论"等论调贬损直至否定"人类命运共同体"。西方部分学者的这种污名化论调不仅容易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认同,也容易牵涉其他涉华议题,并助长西方的污华反华行为。为合情、合理、合力应对西方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污名化,我国可借势解"污",善于借助西方世界的知华、懂华人士发声去污;应积极反"污",依靠中国学者主动回应西方学者的污名化论调;要主动除"污",积极做好"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传播工作;须全面破"污",构建以中国话语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性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1.
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需要在深入解析西方"宪政"话语的基础上超越西方"宪政"话语。理解西方"宪政",不能脱离其原初置身的特定"文明情境",如此方能避免掉入"普世价值论"或"阶级定性论"的窠臼,从而把握人类政治治理的基本问题,即主权者与法律的关系问题,理性与意志的平衡问题,国家能力、政府责任和法治的统一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回应与解答体现了对西方"宪政"话语的超越,包括借鉴吸收了西方"宪政"话语的合理内核,在根本上是为了服务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即人民民主,强调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高度统一,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三位一体基本框架下进行法治建设,为实现"善治"而更加注重治理权的积极作用,基于中国文明情境而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持续500多年的西方殖民主义扩张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它在当代世界留下了"西方文明"的绝对主导地位。文章通过对15世纪以来世界历史的重新审视,对近代以来"西方文明"的全球扩张历程进行一系列新的总结,并对"西方文明"扩张背景下的人口跨国界流动作了回顾和梳理。在此基础上,从全球化时代人口跨国界流动的视角出发,对中国未来的对外战略提出了若干新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帝国主义在21世纪是一个热门词。在美国的语境中新帝国主义被美化为一种仁慈动机,但是在西方左翼语境中,新帝国主义依然是以剥夺为本性的帝国主义。本文所说新帝国主义是指后者。在新帝国主义时代背景下,由于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表现出来的责任使西方学者尤其是左翼学者关注中国。在对中国的评价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提法是"北京共识"和"淡色中国"。但是,中国发出自己的声音才是最重要的。中国对话语权的争夺应当重审西方对中国的评价,实现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勇于自主创新,对自己充满自信。  相似文献   

14.
民主自信是全球化时代中国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现实问题,其本质在于在全球化背景下坚定中国自己的民主信仰而不为"西方民主"所惑。中国的民主自信实际上是西方逼出来的"中国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立足点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自信。增强全球化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自信的关键,是要筑牢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这"三个支点"。  相似文献   

15.
刘慧娟 《理论导刊》2007,(10):141-142
严复在批判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新自由民主观,同时还批判中国封建文化无自由的特征,大力提倡西方自由。严复的自由主义观念并非来自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而是来自于赫胥黎的进化论和西方的功利自由主义,因此,更接近于西方的新自由主义。严复的这种自由主义观念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外援助历来为西方国家对外关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对外援助作为有效的外交手段,在中国对外交往中同样日益受到重视。但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的对外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由此也与西方援助国产生了矛盾,并招致大量的批评。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对外援助的现状,其次对中西方关于附加政治条件的不同理解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尝试将附加政治条件进行"中性化"处理。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理论"具有深厚的中西文化底蕴,这其中包括中国哲学思想中的和谐观,也包括西方政治思想的和谐观,分析和研究中国和西方和谐思想所蕴涵的积极合理的内核,对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中国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选择,但同时也对中国影响力的扩大感到担忧 30年改革开放,中国获得了全球瞩  相似文献   

19.
牢牢掌握解读中国道路的国际话语权:一在"破",即解决"中国道路、西方话语"的问题,尤其是揭示西方话语背后的方法论谬误和政治意图;二在"立",即建构"中国道路、中国话语"的宣传与阐释系统,尤其在"核心要素""世界意义""战略重点"等方面要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问题"可以表述为中国社会的转型问题,即从一个前现代性(传统)社会转交为一个现代性社会.中国的现代性是从西方引入的,相对于西方而言,我们的现代性只是刚刚起步.而中国要步入现代文明社会,现代性是我们的唯一选择,可见,研究现代性对中国的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