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维 《瞭望》2005,(17)
由于死刑核准权回收问题的讨论以及最近佘祥林、聂树斌等死刑错案的揭露,舆论普遍呼吁对于死刑尤其是死刑立即执行的适用必须慎之又慎。而恰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于经济犯罪限制适用死刑(主要指死刑立即执行)这一学术观点,媒休所反映出来的公众舆论却持普遍而长期的反对态度,批评激烈者甚至认为这是知识分子对官员阶层的维护。这是民意对这一学术观点的最严重误读。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6,(7)
王志才故意杀人案,由山东省高院再审改判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同时规定对其限制减刑。该案被最高人民法院作为指导性案例,在系统内予以公布。本文将从认罪悔罪如何认定、婚恋民事纠纷及积极赔偿的认定与适用、判处死刑立即执行还是死刑缓期执行的考量因素、限制减刑的考量及适用问题等几个方面对该案进行评析,进而对我国刑法定罪量刑的影响因素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死刑立即执行复核权的复位,目前已经是一个不容置疑的问题。因此,现在应当转向更为现实、具体地研究死刑复核权回收后的具体应用程序等直接影响死刑复核功能发挥的操作性问题, 以保证死刑复核权适用的正当性、合理性。在死刑复核权的回收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例如:如何使法官的配备和组成能够“应付”目前巨量的死刑案件,确保死刑复核的高效和公正;死刑复核权的回收必须导致死刑标准在严格意义上的统一,死刑案件应当逐步减少,目前所设立的数个刑  相似文献   

4.
在死刑适用中,对于何谓"罪行极其严重"、"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难以给出一个明确、具体的标准,需要刑事司法人员正确理解国家的死刑政策,准确把握刑法关于死刑适用的标准,尽量参照死刑案件的先例判决,在综合全案情节尤其是考虑从轻情节在整个案件情节中的地位、人民群众的反响强烈程度、民愤的大小、社会治安状况的基础上,做出是否适用死刑、是适用死刑立即执行还是适用死刑缓期执行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龙洋 《理论导刊》2005,(11):83-85
“保留死刑,但严格限制死刑”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死刑政策,而要切实地贯彻这一死刑政策,应彻底清除重刑主义的影响,从立法和司法两个层面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  相似文献   

6.
张正雯 《学理论》2012,(15):81-82
通过李昌奎案一审、二审以及再审风波引出我国的死刑适用问题的现状,死刑立即执行与死缓之间的界限模糊。然后具体分析二者之间的区别,提出合理界定二者之间的界限。通过比较分析借鉴国外的废除的情况,提出废除死刑的条件。最后得出我国由于不具备废除死刑的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所以我国现阶段不能够废除死刑。  相似文献   

7.
赵伟 《学理论》2014,(4):126-128
《刑法修正案(八)》在2011年5月1日开始实施,在这次修改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规定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将不会再判处死刑,我国死刑罪名将由68个减至55个,我们国家虽然仍然具有死刑制度,但是却在废除死刑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当然死刑的设置以及废除,是与当前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个人的价值观、伦理观、道德关系等相互作用的产物,随着当前人权发展,以及现代文明的发展,死刑本质上不道德、残忍以及对预防犯罪作用不大的一面逐渐被人们意识到,死刑并不可能从根本上预防犯罪,死刑的废除是一个逐渐消亡的过程,在我们国家已经逐步展开。力求从经济犯罪的死刑废除的理论争议、适用状况,以及死刑废除原因、制度建设等方面逐步剖析当前为什么应当废除死刑,特别是对经济类犯罪的死刑废除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8.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指导下我国刑罚种类的立法完善,应当着重对死刑进行改革,严格死刑案件的适用条件,废除绝对法定刑为死刑的规定;修改无期徒刑的规定,适当延长有期徒刑刑期,完善资格刑,以更好地实现刑罚价值与目的.  相似文献   

9.
冯卫国  李健 《理论探索》2012,(2):132-136
服刑人是指除了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以外的所有被依法剥夺人身自由的在押罪犯,有罪判决并不剥夺服刑人作为社会一员的资格,他们仍然享有一定的权利。目前,我国在保障服刑人权利方面,已由物质保障、制度保障、组织保障、司法保障和监督保障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但这一体系仍然存在忽视和侵犯服刑人权利,服刑人的某些权利受到过多限制,对违纪服刑人处罚的立法规定过于笼统等不足。进一步完善服刑人权利保障体系,应拓展服刑人的权利空间,完善服刑人的诉冤机制,保障服刑人获得法律援助的权利等。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古代惩贪廉政建设的历史渊源 据现有的文字史料记载,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惩治官吏赃罪的刑事立法可以追溯至夏朝,按夏朝皋陶的法律,官吏犯“昏”“墨”“贼”三种罪的要处以死刑。“贪以败官为墨”,其中的“墨”罪即指官员贪赃枉法的罪。这说明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古代的肃贪廉政建设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22)
死缓两年执行期满,若无故意犯罪,即改为无期徒刑。这本是给死缓犯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然而事实上从历史发展角度、刑法角度、人道主义关怀角度来看,死缓执行期满不应变更执行,仍应处决。而死缓的价值是从死刑的立法、禁止将死缓作为保留性条款、规范立功的标准体现出来的。只有对死缓期满变更执行的否定,才能体现出法制建设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2.
小资料     
《瞭望》1994,(48)
与江阴特大虚开增值税发票案同时审结的三起大案,其主犯也被裁定判处死刑。 崔文瑞(男,51岁),原河北省文安县退休工人。93年3月至94年3月,崔伙同他人先后非法取得各类发票148本,开出普通发票和增值税专用发票5900余份,非法获利34.8万元,造成国家少收税款150余万元。 崔犯94年10月27日在天津被执行死刑。  相似文献   

13.
王帅  陈雅君 《学理论》2010,(29):153-154
刑法修正案(八)草案规定,对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这一草案中涉及到了死刑适用年龄上限这一问题。死刑适用年龄上限是指适用死刑的刑事责任年龄的最高限,即超过了一定年龄的老年人就应当被排除出死刑适用之主体。从中国法律史的角度入手,结合我国具体的历史情况,对增设死刑适用年龄上限之必要性进行分析,以照顾老年人这一弱势群体的特殊权益,同时使死刑适用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4.
唐贵平 《学理论》2009,(8):74-75
死刑是人类社会早已存在的现象。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历史上都有相同或不同的死刑执行方式。但总的说来,世界各国的死刑执行的方式从残忍、血腥逐步迈向文明、人性化。本文通过对死刑执行方式进行回顾,从法哲学和伦理思想角度对其存在进行阐述,并对死刑执行方式的发展趋势做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5.
职务犯罪死刑存废一直是理论与社会两个界面争议的焦点问题。对此,通过存废两观的理论辨析,再由我国职务犯罪死缓实践的考证,才可理性地得出一个符合当前职务犯罪刑罚设置的结论,即仍应当保留死刑。而对于职务犯罪死刑存在的失范问题,应当确立一定的运作标范,以供实务部门之对照践行。  相似文献   

16.
吴振汉受贿案所揭示的司法腐败“潜规则”,表明还要继续加大力量改善法制环境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原院长吴振汉受贿600余万元,经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公诉后,2006年11月被法院一审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日前,业内人士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该案折射出当前司法腐败的三个特点,即律师充当“腐败掮客”  相似文献   

17.
即便蒙上合法的面纱,依然无法逃脱专政机关的打击 2007年12月18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遵照最高人民法院下达的执行死刑命令,将犯有贩卖、运输毒品罪,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等罪的罪犯李斌押赴刑场执行死刑。从2006年10月一审被判处死刑,到2007年12月被执行死刑,李斌案一直引  相似文献   

18.
修改后的新刑事诉讼法,将“尊重和保障人权”、“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等写入法典.如何保障人权中最基本的生命权,怎样确保死刑案件质量,死刑案件的证据应如何审查,怎样求“铁证”,怎样办成“铁案”成为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后关注的热点问题.“死刑案件审查模式改革”的核心是在死刑案件公诉工作中加强客观性证据的收集、审查、挖掘和运用,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以客观性证据为核心的死刑案件公诉审查模式”,从理念上、制度机制上确保死刑案件的办理质量.  相似文献   

19.
破解法院执行难题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院“执行难”是我国执法过程中的“顽症”,已成为制约发展、贬损法律权威和法院形象乃至影响社会稳定的“瓶颈”。破解“执行难”必须仔细分析其成因及后果。从深化认识、完善立法、凝聚合力、强化措施、完善制度五方面解决“执行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死刑制度违背人道主义和人权主义,国际社会许多国家已经废除死刑,我国虽现阶段还没有废除死刑的基础,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国民人权意识的增强,对死刑适用的限制甚至废除将会实现。特此提出一些限制内容如下:改变死刑观念;在实体上严格控制死刑的适用;健全死刑核准程序、执行死刑的方式;死缓制度对死刑制度的限制;刑事政策对死刑适用的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