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991年7月31日下午,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和美国总统布什在莫斯科大克里姆林宫弗拉基米尔大厅正式签署《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这是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历时九载终划句号美苏两国为达成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进行了长达9年的艰难曲折的谈判。 1982年6月28日,美苏代表在日内瓦开始谈判削减战略武器问题。美国提出“分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方案,意在削减数量占优的苏联洲际导弹,保持自己在巡航导弹和战略轰炸机方面的优势。苏联的反建议是,先“冻结”双方的战略武器,然后以“同等安全”为原则削减。  相似文献   

2.
1月1日由于俄罗斯和乌克兰未能就天然气问题达成一致,俄方开始降低通往乌克兰天然气管道的送气压力。3日俄罗斯副外长阿列克谢耶夫在刊登在国际文传电讯社网站上的访谈中说,在刚刚过去的2005年,俄罗斯与中国关系的发展达到了两国关系史上的最高水平。4日震动整个欧洲的乌俄天然气争端宣告结束。经过艰苦谈判,双方签署了一份为期5年的供气合同,约定以“俄  相似文献   

3.
慕尼黑事件发生后,贝奈斯重新思考捷克斯洛伐克在东西方之间定位的问题,提出了使捷克斯洛伐克充当"东西方桥梁"的思想。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和英国在缔结苏英同盟条约谈判的过程中,围绕战后捷克斯洛伐克的命运问题展开了争论,斯大林作出了抛开分歧,未来将以武力解决的决定。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捷克斯洛伐克由苏联解放的前景渐趋明朗,贝奈斯从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出发,下定决心一定要同苏联签订条约。针对英国的反对意见,斯大林建议在苏捷条约中加入今后波兰加入条约的可能性的规定。苏捷条约充分体现了大国之间协调利益而决定小国命运的战后国际关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俄中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法律形式确定了两国关系的基调:世代友好,永不为敌。这份极为重要的国际法文件得以签署,无疑是20世纪90年代俄中双边关系迅猛发展的结果。然而,《条约》签署的意义不仅在于俄罗斯联邦有史以来首次把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交往的原则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而且确定了一些对进一步发展俄中两国合作产生重要影响的全新理念。此后,依据《条约》起草的数百份双边文件,对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发挥了调节作用。《条约》依然是俄罗斯同中国发展全方面伙伴关系的有效工具,俄罗斯愿意继续挖掘《条约》的潜能。我相信,俄罗斯和中国将会继续按照《条约》的精神和主旨,采取和平与协商的方式巩固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以造福两国人民和在世界上实现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斯大林的对话意料之外的战争——苏德战争有新说前苏联特工部门对美驻苏使馆的窃听活动前苏联和今俄罗斯军内送礼成风克里姆林富的红星是怎样陨落的——苏联演变的历史教训(续第1期)从苏联的苏维埃制到俄罗斯的总统制论冷战初期苏南在东欧地区的战略分歧论苏联联邦制变形的历史原因列宁依法治国思想研究俄白将签署联盟国家条约俄白联盟一波三折缓解矛盾.增进合作——俄总理乌克兰之行土库曼斯坦:开展油气合作的新市场独联体国家中的官僚阶级论俄罗斯、白俄罗斯联盟的因与果析俄自联盟格鲁吉亚:黑海之滨的角逐乌克兰:艰难的转轨吉尔吉斯…  相似文献   

6.
二战结束后,苏联发布了1945年11月20日与1946年1月20日两个恢复中国俄侨国籍令,以彻底解决中国俄侨问题.苏联恢复俄侨国籍的多重目的及其在解决俄侨问题上的一系列不正当做法,直接构成了对中国国家利益及国民党自身利益的重大威胁与损害.为此,中国国民党政府在外交上尽量予苏联以合作和便利的同时,进行了暗中的抵制与反击.然而,弱势的国际地位和"恐苏助共"的致命伤,使其抵制与反击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作用不大.苏联恢复中国俄侨国籍的目的基本达到.中、苏双方围绕以苏联恢复俄侨国籍为中心的中国俄侨问题而展开的交涉和斗争,是该时期双方关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相似文献   

7.
1996年3一辱月份 前 苏联苏联演变的经济体制原因 焦志勇斯大林反官僚主义探析薛晓莉苏军的非政治化与苏共的崩溃刘向文对斯大林模式的四次冲击赵宏图日本学者对原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批评 冯 雷编译原苏联民族问题中的政策因素杨华前苏联地区的各国总统胡吴论苏联模式与苏东关系李兴周雪梅 独联体独联体加强一体化的进程及其前景张祖谦苏联体一体化的重大步伐辛菊俄白共同体t深层次一体化的第一步姚晓南俄白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蒋莉季志业俄罗斯白俄罗斯联盟和独联体一体化的新趋势长帆俄白签署《建立共同体条约,张晓慧独联体举行…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亲西方的领导人试图迅速解决与日本的领土纠纷。这一纠纷可追溯到1945年8月苏联红军占领了择捉、国后、色丹、齿舞四岛。1951年旧金山会议上,苏联声称该四岛是千岛群岛的一部分,应归苏联管辖,以此使占领四岛合法化。日本声称有争议的四个岛屿不是千岛群岛的一部分,根据1855年日俄签订的条约,这些岛屿历史上是日本领土的一部分。此外,由于日本不是旧金山宣言的签约国,该宣言对它没有约束力。然而,随着苏联的解体,领土问题出于两个原因成了俄外交政策的主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9.
俄日领土问题是俄日两国关系中的一大“顽症” ,虽经多次谈判 ,但至今仍未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北方四岛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 ,并认为在中短期内 ,俄日解决领土问题的谈判难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这一悲剧性的纪念日又一次把世界的注意力集中到导致这场全球性灾难的一些事件上,其中之一无疑就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没有这个条约,实际发生的战争也许永远不会爆发。于1939年8月23日由里宾特洛甫和莫洛托夫在克里姆林宫签署的这个条约附有划分东欧势力范围的秘密议定书。由于苏联公开性的新政策和民主化的浪潮,在苏联的波罗的海沿岸共和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这些国际文件现在成了公众激烈争论的主题。这些加盟共和国的人民阵线,要求宣布1939年苏德条约及其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北方领土"外交是日本对俄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9月2日,小泉"巡视"了北方四岛,日本对俄政策发生新的转变。总的来说,在今后较长一时间内,日本政府的北方领土外交不会有大突破,受领土问题的制约,日俄关系也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领土问题优先同时辅以经济合作,仍将是日本今后对俄政策主轴。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法两国政府经过七个月的不断接触,终于于1940年8月28日签订了英法军事政治同盟条约。签订这项条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和发展英法两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军事政治合作。条约规定非经双方同意,签字国一方不得单独和敌人进行外交谈判,缔结和平条约。这项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英法军事政治联盟的正式建立,对抗击德国法西斯侵略的扩大具有极  相似文献   

13.
析俄白联盟     
今天的独联体实际上已成为若干政治和经济联盟的松散联合体。在独联体各国矛盾重重,联盟已是夕阳西下,整体化进程停滞不前的时候,俄罗斯与白俄罗斯从1996年4月20日《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共同体条约》,1997年4月20《俄罗斯与白俄罗斯联盟条约》的签署到1998年12月25日两国总统在克里姆林宫关于把俄白两国合并为联盟国家的宣言,却是准备将俄白作为一个联盟国家跨入21世纪。本文就俄白联盟的内容、性质、联盟的现实动因、面临的问题及影响和发展趋势作一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布什政府的军控政策仍在制定之中,并将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一是美国已经开始的全面战略评估的结果;二是布什政府同其他相关国家谈判、磋商的结果;三是布什能否在国会获得两党对其军控政策的支持.这三个因素将很大程度上塑造布什政府未来四年的军控政策.美俄有关<反导条约>和NMD的谈判可能会出现三种结果一种是美国不修改<反导条约>、不部署NMD,军控机制不会遭受破坏;一种是美俄达不成妥协,美国退出<反导条约>、部署NMD,军控机制崩溃;最后一种是美俄能够在修约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问题上达成妥协,军控机制受到损害,但不至于崩溃.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总统普京于7月17日至19日对中国进行其担任俄罗斯总统后的首次国事访问,并与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北京共同签署了《中俄北京宣言》和《关于反导问题的联合声明》,同时双方准备就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着手进行谈判。期间,普京明确提到,两国关系现有的坚实基础来自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和江泽民主席的不懈努力。而他这次访华的目的“就是要巩固两国间业已存在的友好合  相似文献   

16.
(2011年7-8月)7月1日俄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Anatoli Serdiukov)宣布俄将建立两个北极军事旅的计划。俄外交部指责欧洲单方面中止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的谈判。  相似文献   

17.
1991年10月30日,前苏联外长潘金敲响木锤,宣布马德里中东和会的开幕,由此揭开了冷战后中东和平进程的新篇章。一个月后,苏联宣告解体、俄罗斯作为继任国加入了这一和平进程。由于历史的惯性,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俄罗斯基本上继承了前苏联在中东和会前  相似文献   

18.
陈晖 《俄罗斯研究》2001,68(4):74-79
1939年初德国灭亡捷克和波兰危机爆发后,欧洲局势急剧紧张。虽然苏联仍然坚持集体安全路线,但它的安全观同以往有了很大的区别,不再是缔结一般意义的互助条约,而是要取得对周边邻国的控制权,以确保本国的安全。英法尽管希望与苏联合作,但它们的目的在于维持中东欧的现状,因此无意将东欧的利益交给苏联。由于苏联与英法各自的安全观大相径庭,谈判最终难以避免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19.
东欧大多数地区,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形成的恐俄症是最广泛、最有影响力的民族恐惧,在苏联解体后,他们对俄罗斯的恐惧仍然难以消解。在波兰,由于历史、地缘、宗教等多方面的原因,恐俄症在波兰民众心中根深蒂固,调查显示,在斯摩棱斯克坠机事件之后,民众对于俄罗斯的憎恶又达到了一个较高的程度。恐俄症对于波兰安全政策的制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卡钦斯基执政时期,制造并利用恐俄症,并以此塑造了波兰的对外政策。但调查显示,偏执的反俄情绪也并非所有波兰民众所共有的。整体上,波兰的反俄情绪是一种有理性的恐惧。精英在恐俄症的问题上看法也存在差异,新一代的政治精英已经展示出更多与传统行动路径截然不同的倾向。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与世贸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俄罗斯是世界上唯一尚在世贸组织之外的大国。1995年俄成立常设工作组,专门与世贸有关部门和成员国进行谈判,但进展缓慢。2000年普京就任俄总统后,加大推动俄加入世贸的力度。“9·11”事件后,俄美关系和俄与西方关系大幅度改善,俄加入世贸进程出现积极迹象,但在谈判桌前,西方国家没有做出对加速谈判进程有重大意义的实质性让步。俄与世贸组织谈判分为四个基本问题,即商品市场准入,服务市场准入,农业问题,法律制度问题。对于加入世贸组织,俄国内存在很大争议,形成了速入派和缓入派两大主张。在速入派和缓入派两大利益集团的对立中,随着俄与世贸组织谈判进入了越来越困难和关键的阶段,缓入派的主张渐渐占了上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