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0 毫秒
1.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正案》第九条确立了消费者7日退货制度。该条并不能被称为消费者撤回权条款。欲真正创设消费者撤回权,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条文进行完善:完善可被撤回的消费者合同类型;规定经营者告知义务;合理设定撤回期间;增加消费者行使撤回权的方式;明确撤回权行使的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2.
"约见权"是《代表法》赋予人大代表的法定权利,具有法律性、权威性、严肃性。但"约见权"应依法行使,而非随时可行使的权力。人大代表应依法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自觉维护法律的威严,提高履职能力和水平,增强监督的有效性,为经济社会和民生事业的发展服好务。人大代表依法行使"约见权"有三个方面的益处:一是有利于规范人大代表的履职行为。《代表法》第二十二条对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3.
《合同法》第50条为规范基础的规范路径只能解决公司法定代表人表见代表情形下的合同效力问题。相对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无权代表的法律后果构成法律漏洞,应类推适用《合同法》第48条无权代理制度进行漏洞填补。违反《公司法》第16条的担保合同并非当然无效,因违反《合同法》52条第2项而导致合同无效的,公司可基于共同侵权向相对人和法定代表人就其造成的损失主张连带损害赔偿责任。相对人非善意的情形包括明知和过失两种,此时担保合同对公司效力待定,相对人原则上不享有撤销权。公司拒绝追认的,相对人可主张由法定代表人替代履行或承担违约责任,相对人和法定代表人均有过错的,根据《民法总则》第17(3)条款的规定,他们应当根据双方的过错各自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4.
公安消防部队执行灭火救援任务面临巨大的危险,消防官兵牺牲事件时有发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法律没有赋予消防官兵安全撤离权。消防官兵应当享有安全撤离权,但是行使安全撤离权必须受到严格的法律规制,即只能在火场中没有被困人员且出现了严重威胁消防官兵人身安全的重大险情时,才能行使安全撤离权。如果火场中仍有被困人员,无论险情如何,均不得行使安全撤离权。  相似文献   

5.
论优先购买权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先购买权是民法上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但是对于先买权的法律性质、效力以及行使条件,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颇多争议.本文试图对这一制度的若干问题作一些探讨,并针对我国相关法律对该制度之规定的不足,提出了一些加以完善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公安研究》2010,(3):24-24
杨登峰在《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4期撰文认为,行政行为的撤回(废止)与行政行为的撤销、吊销、终止等之间有本质区别,但常被人们混同。行政行为的撤回既非处罚也非纠错,更非行政行为效力的自然消亡,因此应遵循独自的原则和制度。在授益行政行为、负担行政行为中,行政相对人或第三人的地位不尽相同,有时甚至相互冲突,因而在设计撤回制度时,须对这两种行政行为采取不同的原则,设定不同的要件并确立各自的权力或权利行使和救济路径。  相似文献   

7.
消费者撤回权在各国立法中的普遍确立是为了保障消费者能够实现其真实意思表示,但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将撤回权规定于经营者义务部分,并不符合消费者撤回权的权利本质。消费者撤回权建立在消费者合同基础之上,以解除消费者合同为行使目标,因此我国未来修改《消法》时,应在创设的"消费者合同法"一章之合同效力部分规定消费者撤回权的适用和行使问题。为确保上述立法目的的实现,未来的《消法》应进一步扩大撤回权的适用范围、明确规定经营者的告知义务、完善消费者行使撤回权的方式和条件。  相似文献   

8.
《公安研究》2012,(4):95-95
尹飞在《法律科学》2011年第3期撰文认为,隐名代理为大陆法与英美法普遍承认。借鉴比较法上的经验,我国隐名代理应当包括代理人以自己名义行为以及代理人既未以自己名义也未以被代理人名义行为两种情形。在前一情形下,相对人知道代理关系方可成立代理;在后一情形下,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代理关系都可以成立代理。代理人以自己名义行为构成隐名代理的情形应当严格限制在几种特定环境之下。在当事人明示排除或者法律特别规定的情况下,不能适用隐名代理的规定。隐名代理的后果应当是代理行为的效果归属于被代理人。  相似文献   

9.
相对人善意时越权担保行为有效,但相对人善意的判断标准需要进一步明确。当不存在公司决议时,通常认定相对人是恶意的,但相对人能够举证证明不存在公司决议符合交易习惯或者满足《九民纪要》第19条规定情形的除外。当存在公司决议时,相对人如果尽到了形式审查义务就应当认定其是善意的。相对人恶意时越权担保行为效力待定,但该法律效果的法律依据有待进一步探究。越权担保行为无效后的损害赔偿责任视相对人的主观过错而定。  相似文献   

10.
罗卫平 《理论月刊》2004,(8):98-100
对于表见代理性质上属于无权代理还是有权代理,以及表见代理的法律效果,学术上一直有分歧。本文通过对代理权性质的分析,通过比较法的分析,通过对我国法律上有关表见代理的规则的实证分析,认为表见代理性质上属于有权代理,表见代理行为直接在被代理人和相对人之间生效,相对人不得主张无权代理的法律效果。  相似文献   

11.
彭东昱 《中国人大》2014,(10):22-23
人大的地位是法律赋予的,要行使监督权必须有法律的支持和保障,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保证人大预算监督效能充分发挥的法律基础。预算法修改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人大更好地行使监督权。审查监督政府预算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责,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权力的重要体现。人大的地位是法律赋予的,  相似文献   

12.
城管执法是指在城市管理领域行使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管执法行为具有诸多特点,其产生的法律效果对行政相对人的正面或负面影响都非常大,如果违法行使和不当行使,易于损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规模日趋扩大,城市管理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城市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3.
广义上形成权于多种分类,其中可以分为财产性形成权和人身性形成权,对于人身性形成权当然不能代位行使,但对于一些财产性形成权亦不宜代位行使。追认权和抵消权便是其中两个很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14.
银福成 《前沿》2011,(11):100-102
法律赋予检察机关公诉权的同时,又规定了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公诉权和审判监督权行使主体的重合严重违背司法监督理念、影响控辩平衡、妨碍审判中立,致使在司法公正、监督权和公诉权作用的发挥,以及检察官职权行使等方面都造成了诸多弊端。而且,公诉权与审判监督权由同一主体行使在制度上有不合理之处,将两者分离是实现司法公正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5.
警察行使盘查权直接牵涉宪法规定的人身自由权、财产权、住宅权等公民基本权利。依循法治原则,我国当前盘查权的行使存在着制度缺失和行为失范两个方面的问题。盘查权走向规范化、法制化必须克服两个难点:一是行政强制与刑事侦查行为的界分,二是行使盘查权核心法律要件"合理怀疑"的相对确定化。改进和完善警察行使盘查权的路径在于:立法的精细化;告知理由、听取意见、搜查令、检察监督等程序规制的具体化;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行政补偿等多元化法律救济途径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新东方》2015,(6)
行政相对人行为的代理是社会发展的必要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行政相对人行为代理与民事代理、行政代理和诉讼代理具有紧密的联系,我们可以借鉴民事代理制度来构建行政相对人行为代理制度,同时也应注意到两种制度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无权处分是一个涉及无权处分人、相对人和财产权利人三层民事关系调整的复杂问题.本文通过具体分析比较物权行为模式和非物权行为模式下无极处分行为的含义及法律效果的不同,得出物权行为模式下的无权处分行为界定及效果更为合理,更利于民法体系内在的和谐,进而建议对无权处分合同效力重新认定,修改<合同法>第51条的规定.  相似文献   

18.
汪应明  李清伟 《求索》2011,(9):174-176
我国的行政执法实践表明,行政事实行为不仅大量存在,而且对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产生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本文从完善行政行为理论体系和保障相对人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将行政事实行为纳入行政法律规制的范畴,强调行政事实行为的主体依法行政,并允许相对人申请合理的法律救济已成为我国行政法制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约见权既是法律赋予人大代表的一项权利,也是执行代表职务的一种手段。代表法第二十二条对这一权利的行使有明确规定,人大代表行使约见权必须依法有序进行,否则就是监督权滥用。一是约见的组织规定。代表约见应由"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根据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统一安排"。约见须经本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同意和统筹安排,代表不能自行其是,直接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约见要求。  相似文献   

20.
股东表决权的有效行使决定了公司的命运,直接关系到股东的权益。为了适应股份公司在表决权代理运作上的需要,表决权招揽制度应运而生。完善我国的股东表决权招揽制度,应从招揽人资格、被代理股东知情权和有偿招揽三个方面进行规制。表决权瑕疵包括招揽主体瑕疵、招揽委托书瑕疵、招揽程序瑕疵和表决权越权代理。对于瑕疵招揽的法律救济,应针对具体情况分别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