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完善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立法是民族法治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立法尚存在立法自治权行使不足、与同级人大的立法权限混淆不清、地方立法主体扩张后立法能力不足、立法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为此,必须从以下方面完善民族和自治地方政府立法工作:充分行使统一前提下的自治立法权,明确民族自治地方人大立法与政府立法的关系,加强民族地区设区的市政府的立法,提升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立法质量。  相似文献   

2.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自治权的充分行使,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良好运行的基础和前提,然而在现实的政治实践中,自治立法权行使得不尽人意.导致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现实宪政体制下集权的政治理念和行政化的分权体制.因此,必须将行政化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划分模式转变为立法化的中央与地方分权模式,进一步明确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权限,完善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健全中央与地方权限争议的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3.
面对"十二五"关键的一年和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法制建设的新起点,如何做好新时期人大民族侨务外事工作,应该加强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一、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工作方面.2012年,省人大民侨外委在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方面主要安排了四项工作1.做好制定《辽宁省清真食品管理条例》、修订《辽宁省旅游条例》的调研论证工作;2做好审议、帮助民族自治县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和修改工作;3适时举办第十一期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培训班;4做好本届委员会期间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成效总结工作.  相似文献   

4.
论新形势下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法律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是衡量民族区域自治程度的尺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本文阐述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法律保障的三个层次的内容:自治权的立法保障、执法保障和司法保障。  相似文献   

5.
自治条例立法理论根基的法社会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治条例立法是我国地方立法的特殊一角,对于这一立法制度理论根基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目前关于自治条例立法理论基础的研究还不能够从内在需求方面深刻阐释自治条例立法的合理性.在诸多研究视角中,法律社会学视角便是分析这一问题的最佳思路.按照这一思路,自治条例立法的理论根基至少包括分权政治之安排,多元民族文化之价值,习惯法之传统.  相似文献   

6.
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已成为《立法法》新修订后的一大亮点。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科学性和民主性的直接表现,在于对民族自治精神的探求。本文以广西12个自治县的自治条例为分析对象,从微观自治立法现状出发,考察民族自治精神在自治立法理念、自治立法程序和自治立法内容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人事管理自治是民族自治地方自治运行实现之本.本文以峨山彝族自治县为例分析了人事管理自治中存在的问题:少数民族干部比例整体偏低、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和编制限制难以补充高素质人才;对<民族区域自治法>中相关条款的片面理解导致"当家作主"的悖论;对自治县人大选举任命干部、"党管干部"和自治权三者关系的认识不清晰,产生对"党管干部"原则的消极理解.针对上述问题,文章从民族区域自治的法理角度展开了深入论证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在集体土地征收过程中,较多领域和环节涉及村民自治权的适用。当前,不管是征地调查申报阶段、征地公告阶段,还是征地补偿款的给付和管理阶段,均涉及村民自治权利的行使。然而,由于相关法律规定模糊、集体土地征收工作人员观念与意识滞后、村民自身权利意识和自治观念缺乏等原因,导致县、乡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村民委员会在集体土地征收过程中,侵犯村民自治权利的现象大量存在。应以构建法律体系和充实法律内容为基础,加强集体土地征收过程监督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为关键,多维举措,切实保障集体土地征收过程中村民自治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立法既是政治上层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相对独立的政治上层建筑子系统。因此,政治上层建筑体系构成民族自治县立法的决定性环境因素。民族地方的自治立法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法制的重要特点和组成部分。民族自治县立法是民族自治立法主体与外部环境的交流与互动的实践过程和结果。当前民族自治县立法受到国家政治上层建筑多个方面的环境重要影响。因此,在开展当代民族自治县的立法实践中必须首先认真研究和分析自治县立法的重要政治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0.
民族自治权是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享有的管理本民族事务及谋划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自主权.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决定,民族自治权具有自主性与从属性;区域性与民族性;权力性与权利性;共享性与独享性;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二重性特征。法律的不断完善,外部的有效扶持,民族自治地方内生要素的结构性优化,族内族际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权力运行监督体系的健全是民族自治权实现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为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而进行的地方立法,以制定地方性法规较为适宜.而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在立法空间上,应当排除法律保留事项、限制公民基本权利的事项、中央职权事项等内容,而把落实法律授权,并就突发事件应对做出程序性、保障性和补充性规定作为立法重点.  相似文献   

12.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作为一项特殊的不动产所有权,是物权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实质是区分所有权人行使区分所有权和处理共同事务的自治权,成员权通过业主大会以及业主委员会等业主自治组织实现,业主管理规约是区分所有权人行使成员权的自治规则,当成员权得不到实现时,业主可通过质询或诉讼制度等方式予以救济.  相似文献   

13.
从总体上说,民族自治地方公共政策执行是在国家规定的政治体制内运行,具有一般地区公共政策执行的特点.但民族自治地方特有的民族环境,使民族自治地方公共政策执行也带有民族自治地方自身的特点.民族自治地方公共政策失效,即机械执行、变相执行、曲解执行、选择执行、粗暴执行、搞“土政策”、观望执行、敷衍执行和攀比执行等一系列显现及相关原因,值得引起重视并寻找矫正政策失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从各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来看,"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是大家普遍认可的基本原则,我国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务例>(以下简称<条例>)虽然没有在条文中明确这一基本原则,但是从<条例>的立法目的、立法过程中的相关说明以及<条例>确定的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的基本制度来看,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仍然是坚持这一原则的.  相似文献   

15.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作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者,政府职能随时间和空间的流变以一种动态、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呈现出不同的内容.从政府职能演变的历史脉络中可以较好地解读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是如何在自治权基础之上,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带动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关于地方的立法权限,立法法明确了地方立法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执行性的,即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需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作个体规定的事项;二是纯地方事务的;三是专属立法权事项之外国家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贯彻立法法的这一规定,比较多的同志提出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与《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相比,《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在规制政府公权力方面有长足进步,这主要体现在:重塑立法理念,寻求公私权益平衡;提升立法技术,引导政府角色归位;完善制度设计,强化监督制约力度;严格征补程序,明确政府违法责任。落实新条例,进一步规制政府公权力,需要进一步细化征收权行使主体及征收实施主体,通过地方立法确定立法机关对征收权的监督,建立和完善司法机关对征收监督的配套规定,进一步规范社会公众对征收权的监督。  相似文献   

18.
我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第51条首次在行政复议中规定了不利益变更禁止原则,但该原则在各国饱受争议,由于行政复议具有与行政诉讼不同的性质和功能,不利益变更禁止原则是否在行政复议上适用?值得思考.同时,<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的规定也与其他法律之间产生了冲突.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联邦民事诉讼规则>对证据开示的时闻、地点、范围、方法、特权、不开示的制裁方法、法院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法律后果、具体操作等都作了相应的规定,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证据开示体系.我国的民事诉讼证据开示规定应结合审判实际,借鉴美国证据开示法律规定的经验,从各个方面予以完善,并注意法官释明权的适时行使.  相似文献   

20.
公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的意见主要集中于该条例规定的合理性层面。从立法学视角看,立法位阶和立法形式才是该条例的真正问题所在。该条例授予外国人永居权的多方面内容涉及"法律保留"问题,原则上应制定法律;即使因情势所需暂时只能制定行政条例,所涉"法律保留"的规范内容也应当经过全国人大的"法条授权",以往的"空白授权"则因多个形式要件的缺乏而备受质疑。因而,在充分考察国情民意的基础上,在坚持包括"法律保留"在内的诸立法原则的前提下,尽快制定出台规范外国人永居问题的法律,应是外国人永居问题立法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