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基线数据进行多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异地中考政策显著影响随迁子女读高中的意愿、地点及类型。异地中考政策入学门槛越高,随迁子女在读高中的意愿上越倾向于选择不读高中,在读高中的地点上越倾向于选择不在流入地读高中,在读高中的类型上越倾向于选择在流入地读职业高中。通过降低入学门槛和全部放开高中阶段教育以保障随迁子女高中教育机会公平,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及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钟玲玲 《学理论》2013,(21):87-89
在综合当前学术界对随迁子女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从随迁子女就读意愿以及各地政策两方面对目前随迁子女接受初中后教育现状情况进行总结;其次总结目前初中后教育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障碍,并进行原因分析;最后结合现状与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弓静  贺武华 《学理论》2015,(7):129-130
异地高考政策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基于相关重要网站对异地高考政策出台后社会反响的网络调查分析,可为进一步推进异地高考方案的完善提出建议。分析结果表明,异地高考政策的民众关注度为高考改革政策关注度之最,但是对政策的了解程度及满意度却不尽人意。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困惑与担忧仍是影响异地高考政策满意度与实效的关键,研究由此提出应从户籍制度改革、双方利益平衡以及制度的顶层设计等方面加以改进完善。  相似文献   

4.
异地高考的问题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的大规模流动而产生的,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地区、城乡和阶层之间分配不均衡的结果。教育是社会政策关注的重要领域,异地高考从问题的产生到政策的出台都贯穿着社会政策理论的要点。本文着重从社会政策的四大要素,即社会政策的主体、对象、资源和运行机制入手,对当前我国异地高考问题的成因和相关政策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5.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面临"脱嵌"家庭关系和教育体制的双重困境,这种困境影响其随迁子女的教育再生产。较低的家庭阶层地位产生了"脱嵌化"的家庭关系,进而影响其对随迁子女的学业支持力度。分而治之的制度设计进一步强化了家庭阶层地位对随迁子女受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的影响。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共同作用使随迁子女丧失学业优势,在中考竞争中被淘汰下来。只有以社会公平正义为出发点进行顶层设计,才能为随迁子女的教育流动提供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3,(36)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对于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高我国人口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以上海市为例,分析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现状;针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门槛高、就地参加升学考试难、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提出了实现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现行户籍制度以及动员社会力量,关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红丽 《学理论》2014,(4):177-178
随着政府一系列教育政策和措施的出台,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随迁子女获得了进入城市公立学校就读的机会。但是由于农民工随迁子女在进入城市公立学校之后,由于存在诸多方面的差异,导致了许多的不适应,出现了城市文化融合困境。如何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文化融合,适应城市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是我们须要面对和亟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问题的存在,反映我国相关教育政策存在问题。问题主要在政策自身的问题属性、政策自身的缺陷、政策执行不到位、相关制度的制肘、流入地政府不重视等方面。要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我们必须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制度上的创新:制度理念的创新——树立通过"政策群"意识,主要责任在中央政府意识;制度层面的创新——改变现行的户籍制度,改革义务教育财政管理制度,强化现行的以"流入地"政府的治理责任,改革现有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继续进行政府职能转变,建构"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融入城市既是城镇化推进的动力,同时也是城镇化的最终目的。而现阶段城乡隔离二元社会体制的"社会屏蔽"机制与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入城市过程的"社会性防御"策略的双重作用,导致了农民工随迁子女与城市居民相互隔离,形成了"一座城市、两个生活圈子"的现象,进而在城市中形成了"二元社区"。因此有必要在引导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以社区这一"共存空间"为依托,开展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融入的"社区行动",进而引导其在"共建共享"的社区文化中实现城市融入。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流动人口迁移的家庭化趋势日趋明显,大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进入城市学习和生活。作为城市二代移民,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也面临诸多适应和融入问题,学校教育即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方面。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实现良好的学校适应,尽快融入城市社会,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健康成长,而且对于城镇化发展以及未来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是指流动人口的子女进入城市公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教育呈现新的"二元结构",这种结构形式使处于弱势地位的随迁农民工子女产生权利贫困的社会现象。融合教育是一种美好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追求,不仅强调将农民工随迁子女吸收到现有的城市经济生活联系与教育框架中来,改变他们被排斥、被边缘化的存在状态,更是一种教育方法和教育目的,即通过融合教育构建一个融合的社会。要以心理融合、身份融合、文化融合为切入点,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融合教育协同机制,使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促进他们的社会融入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徐黎  赵永行 《学理论》2012,(32):207-208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被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它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然而现在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入学困难、教育不公平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有政府、社会、经济、农民工子女自身等方面的原因。解决方法:改革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增加经费投入;改善社会风气;提高农民工的收入和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的家庭化流动是推进中国人口城镇化的重要步骤。为了解和分析农民工未成年子女跟随父母家庭化流动的现状与影响因素,本研究应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进行描述和因果分析。统计发现,目前农民工总样本中有未成年子女随迁情况的农民工家庭占流动家庭的六成以上,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农民工子女随迁率稍低于总体随迁率。统计模型表明,农民工子女随迁行为受经济与社会多重变量的影响,因此,政府和社会在城镇化过程中,应当从收入水平、工作强度与生活方式、区域资源协调、社会保障参与等方面促进农民工子女随迁。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2013年在武汉市进行的农民工随迁子女问卷调查数据,将农民工随迁子女作为一个非均质整体进行研究,分析他们在留城意愿上的分化,并对其留城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分类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工随迁子女表现出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留恋,留城意愿较强烈,但又掣肘于各种条件的约束,使其呈现出一种模糊的心理状态。相对于人力资本因素而言,家庭因素和社会交往因素对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留城意愿影响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与当前国际标准相比,我国的教育财政投入仍显不足,而这有限的教育投入又表现为向义务教育领域倾斜不足。当前农民工子女就学难问题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引进教育券制度,改善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财政的供给和配置模式,以发放教育券的形式,多渠道增强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财政资金的利用率,拓展城市教育对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容纳能力,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6.
独特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导致我国农民工群体的出现,且此群体仍将随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逐步深入而更加庞大,大批农民工涌入城镇化建设浪潮,其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变得日益凸显。笔者从分析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现状及制约因素出发,探讨了新时期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7.
安然 《学理论》2013,(3):49-5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人数在不断增加,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做出了贡献。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通过对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公立学校和农民工子弟学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必要的意见和建议,以期通过全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使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6,(4)
城市公办学校接纳随迁子女的比例不断上升,而随迁子女进入重点学校的数量却凤毛麟角。公立学校应对所有受教育者开放并提供相对均衡的教育资源,不应该人为地把学校和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提供有差别的教育,造成教育不公平。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20,(1)
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地区的老年人越来越少,更多的老年人选择前往异地与自己的子女团聚,也就是家庭聚合式异地养老。通过调查发现,愿意去异地子女家养老的人主要是一些"弱势群体",他们是否愿意异地养老,实质上是基于个人、家庭和社区等因素的一个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20.
雷泓霈 《民主》2012,(9):52-52
4月26日多家媒体报道.近日.广东省政府印发《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工作方案(2012—2014年)》(下称《方案》)提出,要试行异地务工人员子女在输入地就读学校参加中考、高考,探索省内高职高专院校接受外省户籍考生入学申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