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伪满14年期间,日本策划并实施了对中国东北的移民侵略,其政策是通过“移民计划大纲”、派遣“试验移民”及“百万户移民计划”来进行的。日本移民政策的形成过程、各种类型的移民活动及通过国家与民间的管理机构对进入中国东北移民的管理,是为了把日本移民组织成武装集团,监视和镇压当地人民,以达到其长期侵占中国东北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甲午战争爆发,日本借战胜之机向清政府要求辽东半岛领土,因遭到俄、法、德三国的干涉而未果,日本开始对俄怀恨在心。此后,俄国多次在日本传统势力范围内的挑畔,更加深了两国间的裂痕,并最终导致战争。战败后的俄政府内部反日势力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战后国际态势的变化开始为重新探讨两国关系提供了可能。就这样,日俄两国在媾和两年后重新开始接近,并最终实现了两国敌友身份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郑文杰 《中国辽东半岛国际交流》2011,(5):23-25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投降,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的14年中,在中国进行了人类史上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国军民伤亡人数达3500万。据不完全统计,大屠杀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约有100起以上,人数在3000人以上的,除人们熟知的南京大屠杀外还有8起,即:辽宁平顶山惨案、山西朔县屠城、宁武大屠杀、血洗河南浚县、山东临沂大屠杀、金乡屠杀民工、血洗广东惠阳、湖南南县厂窑惨案. 相似文献
4.
《东北亚论坛》2015,(2)
从1905年到1945年间,日本政府在军事侵略中国的同时,对中国东北实施了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大规模移民侵略。明治维新后,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的同时,也走上了扩张军备和对邻近国家进行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大陆政策。日本"开拓团"(殖民扩张团,下同)是近代日本殖民扩张政策的产物。日本为了掩饰其战略意图和侵略行径,把侵入中国东北的日本移民团改称"开拓团",企图掩盖日本移民侵略的本质。准确地把握其政策形成过程,有助于深刻理解日本对东北实施移民的侵略动机和性质。从日本向我国东北大规模移民及其移民政策的变化过程来看,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是上升为"国策"地位的国家战略行为,是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实行殖民扩张的重要手段,日本"开拓团"本质上就是"殖民扩张团"。 相似文献
5.
侵略罪作为习惯国际法上的罪行,由于其政治性等特点,国际社会一直未能形成一个能够被普遍接受的法律意义上的定义。国际刑事法院侵略罪特别工作组从国家的侵略行为与个人行为两个层面上对侵略罪的定义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探索,最终在 2010 年《 罗马规约》 的审查会议上通过了关于侵略罪的修正案,以联大第3314 (XXIX) 号决议作为基础,将侵略罪界定为一种由政治或军事领导人实施的、依其特点、严重程度和规模构成对《 联合国宪章》 明显违反的犯罪。这是近年来关于侵略罪定义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6.
日本特有的民族优越论是其侵略中朝思想的观念格局中潜在的持久性精神要素.以神国观、“华夷之辨”世界观和社会进化论等为依据而虚构、鼓噪的日本民族优越论实用于日本与亚洲邻国的关系方面,促成日本侵略中朝思想的滋生和延展.以近代化成功为依托而昂扬的日本民族优越论终使其将本民族优越意识置换为“挽救”东亚的救世意识和鼓吹日本充当东亚霸主的舆论工具,发展为民族沙文主义,成为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理论最直接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
二战中,德日两国均对世界人民犯下了深重大罪。时至今日,德国得到了世界大家庭各成员国的谅解,而日本则越来越为许多国家人民所鄙夷和不信任,特别是它近年来严重歪曲历史,其用心更是让亚洲各国人民严重关注。究其原因,是由于二战后60年来两国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各自对历史罪行认知不同。 相似文献
8.
日俄关系是东北亚区域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日俄关系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东北亚地区乃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跨世纪的日俄关系虽然有了新进展.新世纪之初的日俄经济合作也将开辟新的领域.但决定日俄关系发展的领土问题尚未解决.近期内日俄关系不会出现决定性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9.
90 年代日本经济增长迟缓, 政府干预过多过深是一个重要原因。经济全球化也是一个市场化不断深化和扩展的过程, 在全球化不断发展、国内市场机制趋向成熟的情况下, 政府的过多干预难免不会“失灵” 。尽管日本政府很早就意识到干预存在的问题, 但由于介入太多, 最终还是越陷越深, 由政府起动的这列高速运行的经济“火车” , 一旦政府迷失了方向, “出轨”就是迟早的事了。相比之下, 美国政府虽也干预经济, 但始终站在经济的“边缘” , 这是美国政府在80 年代克服“滞涨”后管理经济日益成熟的一个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10.
俄国自17世纪以来交替对中日两国进行扩张,但是他对日本的扩张举动总是遭到日本政府的强烈抵制,而在中国的蚕食扩张屡屡得手。中日在国际体系转换中角色定位的不同是出现这种反应差异的根本原因;而中日两国地缘位置不同和对外界信息的了解程度不同深刻影响了两国对俄国东扩的反应;同时,中日两国对国际环境理解和把握的差异也是两国对俄国东扩出现不同反应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近代的中、日、俄 3国文化 ,代表了东北亚国家文化现代化的 3种类型 ,也代表了东北亚国家现代化的 3种类型。日本文化的近代转型是 3国中比较全面、比较彻底的。同日本相比 ,俄罗斯的近代文化转型受俄国旧传统的制约只是半转型 ,而中国的文化转型虽然与俄罗斯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却比俄罗斯的上层文化转型更为狭窄。这正是 2 0世纪前半期在文化上 ,中国先学日本、后学俄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的中、日、俄木材区域贸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和日本是世界传统的木材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 ,而俄罗斯是世界木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3国地理相近 ,贸易互补性极强 ,但研究表明 ,3国木材贸易的发展规模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俄罗斯尽管在木材资源方面具备丰富的要素禀赋 ,但却在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组织、制度等 6大要素方面存在严重短缺 ,而日本和中国在资本、信息、技术、组织、制度等 5要素方面具备资源禀赋。因 3国在组织和制度要素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中国将在 2 1世纪的日俄木材贸易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末,面对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李鸿章等人秉承“以夷制夷”的外交思想,采取了“联俄制日”的外交政策,即利用俄国和日本在华利益冲突,使之彼此制约,以达到抵制日本侵略、保护自己的目的。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朽,“联俄制日”不仅没有达到“制日”的目的,反而被俄所利用,同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为俄国扩大对华侵略打开了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远东能源外交要完成为国家开辟资金来源、远东与里海开发相呼应的任务。日本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油气资源也是俄罗斯在东北亚地区打的一张政治牌。俄日两国都对油气资源寄予希望:前者要借此实现欧亚整合,后者要取得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 相似文献
15.
16世纪中下叶至19世纪中下叶,沙俄夺取了西伯利亚和远东,一跃成为土地辽阔、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国。沙俄时期的远东就是其侵占的西伯利亚最东部。远东地区地广人稀,沙俄必须解决当地人口与劳动力极度匮乏的问题,以实现对这一新吞并土地的有效统治。沙俄为此采用了移民、惩处性垦殖等措施来改善远东人口和劳动力状况,使远东地区人口和劳动力有所增加,逐步实现了对该地区的有效占领和控制,但沙俄的东扩是充满暴力和野蛮行径的殖民过程,再加上远东恶劣的环境及沙俄政府移民政策的缺陷,注定了沙俄时期难以有效解决远东人口与劳动力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朱子学在日本江户时期急速兴起的原因及其特色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日本朱子学从原来的一种文化修养转而作为一种伦理道德和思想文化在江户幕府时期急速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而且日本与中国和朝鲜高度集权的中央官僚统治不同,具有容纳了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和严格的职业等级分工的结构特色。这种结构特色要求朱子学解决具体的“问题”而不是钟情于抽象的“主义”。因此,日本朱子学被具体诠释成日本社会各个层次乃至庶民的不同伦理文化,而呈现出多样性和庶民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战略反攻阶段,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的关系中作用日益增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苏联国际地位提高,在重大国际事务处理上举足轻重,这是苏联因素再度受到重视的最主要因素;蒋介石集团出于战略考量,主动改善与苏联的关系;美国的推动,也是促使苏联在中国政局再度受到关注的因素之一;就中国共产党而言,为抗衡英美对国民党的支持,中国共产党有必要保持同苏联的友好关系,这也是苏联作用增强的因素之一。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利用一切积极因素,有利于推进革命事业的发展,同时,在处理国内党派之争时应最大限度地避免外部消极因素的介入;处理国家间关系时,要时刻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应以意识形态和党派之间矛盾为重,这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昭示。 相似文献
18.
反思20世纪的中、日、俄(苏)3国关系史,我们可以得到许多经验教训。概而言之为:两强凌一弱的历史事实雄辩地证明了“落后挨打”的必然;处强邻之间只有自立自强才是唯一的出路;国家之间的关系只靠“友谊”不能维持长久;处理国家间关系“妥协”必不可少;应该牢记“和则两利,战则两伤”的历史教训,遵守“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准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