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群众》2016,(4)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市各级民政部门坚持"法治、创新、融合、共享",注重统筹联动,聚合内外资源,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注重跨界融合,借鉴"互联网+"思维,做足民政"加法"文章,不断增强现代民政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形成了一批符合实际、体现时代特征的改革成果。运用市场机制破解养老瓶颈,积极探索符合特大城市定位的养老服务供给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民政部门必须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切实加强法治保障,加快推进法治民政建设,努力形成遇到问题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创新发展立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实现民政事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结合宝鸡实际,本文对如何加强法治民政建设进行了如下思考。——提升"一个理念",即:以法治民政建设为引领,打造民政事业发展"升级版"。进一步加强工作领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李立国部长、曲淑辉组长在汕头市委、市政府报送的《汕头民政改革创新综合观察点建设情况汇报》上先后就"利用地方立法权,加强民政法制建设,促进民政事业发展"作出重要批示。政策法规司高度重视,及时组织干部学习,研究制定落实方案。9月4日至5日,由许立群司长带队,赴汕头市进行专题调研,深入了解汕头民政立法工作情况,并形成题为"立法引领改革,改革推  相似文献   

4.
吴洪彪 《群众》2010,(8):46-47
<正>创新是民政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民政工作焕发生机和活力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江苏民政始终坚持创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竞争之要,通过政策理念创新、运行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和实践路径创新,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使民政事业发展与江苏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相同步。  相似文献   

5.
王然 《中国民政》2011,(4):32-35
把民政基础打牢,把民政工作做优,把民政事业做大,一直是深化民政工作改革创新的主导语。从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提出"大民政"概念,到2009年推广北京"大民政"经验;从新世纪初江苏提出打造强势民政,到新的发展起点研究构建现代民政,民政工作的话语权不断延伸,不断强化,形成推进民政工作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民政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民政工作焕发生机和活力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江苏民政始终坚持创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竞争之要,通过政策理念创新、运行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和实践路径创新,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使民政事业发展与江苏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相同步。  相似文献   

7.
<正>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确立了新时代民政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重点任务,为民政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新时代民政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增强了前进动力。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时刻秉持民生情怀,真心实意为民生,真抓实干得民心,努力打造新时代民政事业发展的天津样本。  相似文献   

8.
要坚持以法治精神来引领民政发展以法治思维来谋划民政改革以法治规范来推进各项工作以法治标准来衡量工作成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由此开启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新时代。民政法治建设是落实依法行政、实现依法治国总目标的重要方面。建立健全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民政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完善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民政执法体制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多方参与、学用结合、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政》2014,(12):1-1
<正>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政工作迫切需要我们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认真研究问题形成破解难题的政策理论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引领社会思想凝聚社会共识从2003年创办首届"民政论坛"以来,迄今已举办了十一届。十一年来,论坛始终坚持服务决策的宗旨,紧紧围绕重点民政工作,以破解难题、创新思路为目标,集思广益,聚智聚力,成功搭建起展示和交流民政政策理论研究成果的特殊平台。我们欣喜地看到,经过十一年的探索和坚守,政策理论研究渐成风气,论坛的参与面越来越广,研究成果越来越多,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在民政改革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合肥市民政局高度重视标准化对民政事业发展的服务、支撑和引领作用,把标准化建设纳入全局工作重点,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扎实推进民政职能范围管理标准化建设。目前,全市已发布省级地方标准1项,有省级标准化建设示范试点单位3家、市级标准化建设试点单位2家,有力推动了民政管理服务的程序化、规范化和高效化,全市民政事业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积极开展民政标准化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湖南省民政厅认真贯彻全面依法治国各项要求,通过高位推动、示范带动、系统联动等方式,切实加强民政法治建设,全省民政系统法治建设水平整体提升。注重高位推动,切实加强民政法治化组织领导。湖南高度重视法治化,形成了省民政厅高位推动、市县共同参与、全省齐心协力的民政法治建设工作格局。以高站位推动法治建设。将法治化纳入全省民政"十三五""十四五"规划,  相似文献   

12.
张颖 《中国民政》2009,(6):35-36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于推动民政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我们深刻把握民政事业科学发展方向,促进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为破解民政发展难题突破工作薄弱环节提供了难得机遇;为创新民政工作体制机制推进民政事业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相似文献   

13.
<正>"一直以来,我们都坚定‘争一流上水平的劲头不减,保持全省前列的目标不变’,不断增强动力、加快转型、提升质量,努力推动各项民政事业发展。"在局长张金梅的眼中,滨州民政的发展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势头。事实也的确如此。长期以来,整个滨州民政始终保  相似文献   

14.
正民政部第十九工作组的蹲点调研,帮助阳曲梳理了基层民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成为阳曲民政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为阳曲民政注入新的发展动力。阳曲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在调研组的指导和帮助下,积极推动民政工作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周口市民政局党组认真实施目标制、项目制、责任制、考评制"四制"工作法,用目标引领工作、用项目带动工作、用责任保证工作、用考评促进工作,把构建"四制"工作发展新机制作为推进民政事业科学发展,衡量工作开展成效的标尺,推进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摆上重要位置,着力推动"四制"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为民政事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相似文献   

16.
<正>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全省民政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全省民政系统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全省民政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根据省民政厅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安排,8月22日,全省民政系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南京举行。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党总支副书记、副主任陈国梅,扬  相似文献   

17.
<正>做好2017年重庆民政工作,必须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全面秉承"尽力而为不懈怠、量力而行不民粹"工作原则,以稳中求进、创新前行为总基调,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主线,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保障,全面推进民政事业科学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民政系统要以坚定的政治自觉强烈的使命担当昂扬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举措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落实不断开创民政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是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民族复兴的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19.
<正>这次全国民政工作会议提出"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理念,全面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7月12日在河北省民政厅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我们抓好十八届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贯彻,推进民政事业改革发展,增强了动力,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我们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作为头等大事,带着感情、带着使命做好民政工作。  相似文献   

20.
樊文 《中国民政》2021,(3):36-37
"民政工作一刻也不能耽搁,必须数着分秒、翻着日历,奔跑起来工作。"走进河北省邯郸市民政局,洁白的墙上镶嵌着一排醒目的红色大字,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近年来,邯郸民政紧紧围绕"邯郸现代新民政"建设,通过建立健全新时代民政事业发展"七大体系",强力实施"1331+9"为民爱民工程,扎实开展"提升年""创新年""争先年""落实年"活动,在"奔跑"中推动全市民政事业跃上新高度,整体工作进入全省"第一方阵"。2020年,邯郸民政是如何全面推进"邯郸现代新民政"建设的?2021年,邯郸民政将通过哪些创新举措,开创民政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邯郸市民政局局长刘运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