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行贿受贿之间是一种私下交易,既然是交易,就有直接交易和间接交易之分。有了间接交易,一种活跃在腐败市场里新的职业——“贿托”便应运而生。诸如家属亲朋、秘书司机、情妇二奶、同学战友等都可在行贿受贿间充当“托儿”的角色,他们奔走于行贿受贿间,想方设法为行贿者牵线搭桥,促使一桩桩罪恶的交易得以完成,这便是“贿托”的本质所在。 其实,“托儿”一角古已有之。《水浒传》里开茶馆的王婆,受西门庆之托,搞定了潘金莲,可谓“色托儿”;武松受施恩之托醉打蒋门神,可谓“拳托儿”;更有那官府中的小衙役们,受人之托为落难好汉四处打点,可谓“狱托儿”、“讼托儿”。然而,现今出现在我们周围的“贿托”已今非昔比,他们表现得更为“专业”,身负的“托礼”越来越重,让人触目惊心,同时也使这一角色变得越来越神秘。 随着反腐败工作的逐步深入,更多的行贿受贿间的违法犯罪活动必须借助“贿托”来完成,虽然“贿托”在腐败市场里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推波助澜的作用力越来越大,但只要我们发现一起,查处一处,不断加大对“贿托”的打击力度,我们有理由相信,“贿托”将会失去立足之地。 本组策划通过一个典型案例的报道,剖析“贿托”存在的危害性。当前,“贿托”存在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夫人托”、“情人托  相似文献   

2.
在商业交往中,行贿与受贿之间,不可能明目张胆、堂而皇之进行,其肮脏的本质注定了它的形式必然是私下交易。一种活跃在腐败市场里的新兴行当——“商业贿托”便应运而生了。而“商业贿托”在其中所扮演的,正是穿针引线、拉纤做媒的角色。这三者也都会在权钱交易中各得其所,各取所需!问题在于,谁有资格去充当“商业贿托”?仔细分析一下,有资格能去充当“商业贿托”角色的,不外乎“三种人”。  相似文献   

3.
雷振刚 《检察风云》2006,(13):10-11
“贿托”一词出现在媒体上不过是近几年的事,而“商业贿托”是随着治理商业贿赂的力度不断加大才逐渐为人所知。要想使“商业贿托”没有用武之地,必须严厉打击商业贿赂,去除“商业贿托”的生存空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部署下,一场打击商业贿赂的行动已经开始。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以及资源开发和经销等六大领域的商业贿赂行为,已被确定为重点治理的对象。由中央纪委牵头成立的“反商业贿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都已积极行动起来。  相似文献   

4.
“正面”与“反面”;“行贿”与“受贿”多  相似文献   

5.
最新一期《反腐败导刊》,就介绍贿赂行为(介绍贿赂者人称“贿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报道与分析,非常精彩。不过,窃以为也不必把“贿托”的危害性估计得过于严重。我一向以为,在行贿与受贿这一对矛盾当中,受贿一方永远都占据着主导地位,永远都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一方如果没有受贿的可能,另一方就绝不会有行贿的意识;一方面,如果没有受贿者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就绝不会有行贿者的主观行动。在一个权力尚未完全退出市场的过渡型社会中,一些官员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小而言之,随便打一个电话、批一张条子,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帮他人谋个好差事、办…  相似文献   

6.
“雅贿”者,糖衣裹着之贿,或处心积虑择机而贿,或投其所好择“嗜”而贿。 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同志就提醒全党同志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 一份关于行贿者内心独白的材料,颇有意味:“大部分对象档  相似文献   

7.
新闻背景: "办事都得凭关系,有了关系靠关系,没有关系找关系,难找关系买关系."这句时下流行的顺口溜中所说的"买关系",支撑起了一个叫"托贿"的神秘职业."托贿",顾名思义,受人之托,替人贿赂,它是不良社会风气和无序运作权力的产物.在日益高涨的反腐败声浪中,受贿者与行贿人之间的交易开始从公开、半公开,渐渐转入到了"地下活动".为减少甚至避免受贿者与行贿人的直接接触,间接地进行权钱交易,它便成为一种较为安全的选择.有需求,必然就有供给.久而久之,在受贿者与行贿人之间,出现了一群专司联络、议价、送货之职的"中间人".以此而论,"托贿"是权力网、金钱网上的一个纽结.在其推动下,贪官可以用一种较为含蓄和体面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而那些行贿者也不至于"背着猪头找不着庙门".作为中介和掮客,"托贿"在行贿人和受贿者之间充当着"朋友"的角色,发挥了润滑作用.同时,也使得诱惑与上钩变得十分自然.  相似文献   

8.
本刊第5期刊登《胡长清向谁行了贿?》一文后,许多读者来信、来电询问:“谁向胡长清行了贿?”“这些人怎样判决了?”这篇文章可解答读者的部分疑问,有关情况本刊将进一步跟踪报道。  相似文献   

9.
靳子 《检察风云》2005,(20):22-26
近年来,在党中央严厉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下,腐败势力和腐败行为正在走向分化:一部分已被悄悄瓦解或暂时遏制住了,一部分则经过乔装打扮后,又以另一种更为掩人耳目、更为冠冕堂皇的姿态重新登台。值得警惕的是,当前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一股“高雅爱好”的时髦。人都有七情六欲,有高雅爱好本身并没什么错。但是,假如这种“爱好”与手中的权力结合,就会衍生出可怕的腐败。而这种情况下所谓的“高雅爱好”,则正是新形势下腐败的变形。“雅贿”是相对于“俗贿”而言的。本来,“贿”即指财物或用财物买通别人。因此,“贿”给人一种“秽”的感觉,没有…  相似文献   

10.
提起“行贿”,人们并不陌生。其本意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给人送钱送物。随着反腐斗争的不断深入和各种宣传教育力度的不断加大,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均能自觉抵制、拒收钱物。然而,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种“语言行贿”,即察言观色,阿谀奉迎。比如在领导面前专拣好听的讲,有的把领导的一些成绩无限扩大,用尽了  相似文献   

11.
在我的反贪生涯中,每次和贪官或行贿人谈话时,经常用到两个词汇——“收钱”和“送钱”.很忌讳用法律术语“受贿”和“行贿”这两个字眼。因为我认为这样不会太刺激他们。毕竟,我们干的是与虎谋皮的活,不能不讲究方式方法。但时间长了,甚至连我自己都不明白这几个词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其实,生活中,还有一个词我们也是经常挂在嘴边的——“花钱”。  相似文献   

12.
“截贿”行为的刑法性质之争,完全囿于现有关于占有不法原因给付财物性质的各种理论都难以得出妥当的结论.可以通过刑法规范本身,分析委托人向受托人交付财物以及受托人是否向“受贿人”转送财物的刑法规范评价,进而对财物的性质(是否属于犯罪工具性财物)作出评判,在此基础上,根据“截贿”的不同手段,分别界定为诈骗、侵占以及事后不可罚的行为.  相似文献   

13.
从 2004年的“朗讯风波”到去年的“张 恩照事件”和德普“回扣门”,数家跨 国公司因在我国行贿,受到美国《海外反腐败 年税收收入的1欣。另一组数据表明,从2000 年至2005年上半年、全国各级工商行政机关 共查处商业贿赔案件1 .36万件,案值达52.8 法》的制裁。信誉企业的经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反贪惩贿立法探微(续)李光涛(接上期)二、我国古代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的概念及犯罪构成在我国古代的刑律中,对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没有现代刑法中的明确概念。夏、商、西周时以“墨罪”统之。墨者“书墨也,从土,从黑”。这是“墨”字的本意,它是名同。“...  相似文献   

15.
农行系统新中国成立以来“数额最大”、涉案人物“级别最高”的受贿案尘埃渐落,“核心人物”丁志国的妻子儿女或潜逃或被惩处、下属行长成批跌入法网的背后,是“贿贷”的恶性膨胀。这个现状如何改变呢?  相似文献   

16.
鲁军文 《政府法制》2012,(26):41-41
人们曾经把“不贪污、不受贿”视作为官者的底线。但是,作为一名公务人员,一名党员干部,其“在岗”的职责是什么?那就是“负责任”,除了必须做到“不贪污、不受贿”,而且还必须对工作高度负责——这也是“底线”。 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一个个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安全等事件,背后常常与相关人员的不负责任或严重失职有关,~些公职人员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疏忽了、大意了,看不到安全隐患。不负责任,就不可能防患于先、监管到位,安全这条红线也就形同虚设了。  相似文献   

17.
这个话题是不是太老? 我在从采访到构思的整个过程中,不断地出现这个问号。但当我把采访笔记一一重读时,我觉得,这话题其实很沉重,沉重得有些愤懑,又有些无奈。 《新华字典》对“贿”和“赂”是作同一解释的:用来买通别人的财物、两个字合起来“贿赂”即为用财  相似文献   

18.
数字韩希鹏     
宾语 《法治与社会》2003,(12):22-24
韩希鹏的三次失眠 2000元钱让他一宿未眠 2000元钱对家财百万的韩希鹏来说算不得什么。但因为是韩希鹏的平生“头—贿”,显得颇有“纪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又有一个不大不小的“角色”出来给我们“上课”了—— 原贵州省公安厅厅长郭政民收受巨贿被逮捕,他的可悲下场罪有应得,大快人心。 郭政民犯法告诉我们什么呢? 郭政民是个典型的“贪者”。不  相似文献   

20.
2006年,将是中国大举反商业贿赂的一年.中央最高层的言论中透露出的信息显示,中央已下决心将治理商业贿赂作为反腐工作的下一个重点,业已部署的“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将在今年掀起一场“反贿风暴”.无论从规模上方法上,还是其艰难程度,都可谓史无前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