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日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力,在城市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生代少数民族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以他们在城市融入中的社会层面作为研究视角,分析与研究新生代少数民族农民工如何克服社会交往"内卷化"、可动用社会资源匮乏、社会歧视严重这些社会融入方面的壁垒,从而让他们在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的同时,也能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生活,并真正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农民工主观上愿意融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客观上却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捆绑,在既有的二元社会保障权基础之上,形成了"间架性社会保障权",在形成路径、表征和制度支持方面与二元社会保障权差异明显。从生存到精神再到社会认同等社会保障权方面,没有出现新生代农民工想要的、将他们纳入城市社会保障权的社会政策;而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农村社会保障权的社会政策,并未得到他们积极回应。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和农村社会融合出现裂痕。  相似文献   

3.
2010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一群体已经成为现代产业工人的主力军,城市建设离不开他们,企业转型升级离不开他们。关心、关爱新生代农民工,既是社会的责任,也是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张宁 《就业与保障》2011,(10):48-49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一批经过基础教育之后就进城打工的80后、90后。面朝城市,跻身于流动性最强的一个群体,“新生代农民工”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概念不那么熟悉;他们渴望融入城市生活,而城市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城市依附感的增强,他们正越来越多地倾向于融入城市社会,社会性嵌入成为当代新生代农民工的重要特征。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个体人口学特征""社会交往与社区参与程度""城市感知状况"以及"权益侵害和遭歧视"等指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意愿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经济能力"的影响却不显著。也就是说,经济因素并不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留城意愿的最主要原因,重要的是他们的社会交往、社区参与状态和对城市的切身感知。权益受损以及遭受歧视与排斥会对留城意愿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改善城市居民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态度十分重要,社区居民应以平等、包容、开放的心态对待外来务工人员,这将对城市融入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论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文化善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的背景下防治新生代农民工犯罪,要求动用文化的系统功能,通过“文化善治”的方法,来强化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竞争力、弱化外来歧视的冲击力、营造社区文化的亲和力以及安排法制规范的调和力,最终消缓社会阶层冲突,保障社会正常运行。这是“新三农”问题在新生代农民工层面、犯罪领域、城市空间和文化视阈内的同时投射,意旨深远。  相似文献   

7.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并力求解决问题,其意义重大。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近1个亿的新生代农民工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既是我国工农业生产的生力军,又是社会发展中最不稳定的因素。如果新生代农民工融入不了城市,又退不回农村,他们长期处在城乡之间,成为“双边缘”人,必将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在GGF监狱调查发现,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率居高不下,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唐有财 《学习与实践》2009,(12):102-107
从“生产工具”到“消费主体”是围绕农民工研究的重要转向。农民工消费研究大致有农民工不倾向在城市消费和农民工积极在城市消费两种观点,不同的观点反映的是农民工对于城乡的态度和价值取向的差异。本文基于2009年的调查数据,发观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呈现典型的矛盾性:一方面,他们努力在城市消费以实现身份认同并融入城市;另一方面,他们又会尽可能储蓄以汇钱回家。这种矛盾性还体现在他们对城乡态度的矛盾性,他们愿意定居城市,但也不排斥返回农村。这表明,上述两种观点对于新生代农民工都只有部分的解释力。本文最后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双重消费策略是与现有制度和政策实践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三低”和“三多”说明了新生代农民工发展权的被忽视状态。城市需要农民工,但似乎并没有很好地接纳他们。根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存在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险参与率低、工资水平总体偏低现象。而与“三低”相对应的,则是“三多”——工伤及职业病多、加班多、劳动争议多。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与中国乡村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华 《求索》2011,(9):73-75
新生代农民工是现时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由于制度建设滞后、农民工自身能力缺失等多重因素的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在很大程度上是只具市民化意愿而并无市民化自觉之群体,他们不能完全融入城市又不能安守农村,普遍处于“双重边缘化”的境地。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乡村地区的人才流失,阻碍了乡村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提升农村生活方式的吸引力,强化新生代农民工对乡村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畅通政治参与渠道,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将是中国乡村社会建设的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大》2011,(3):40-40
“既融不进城市,又不喜欢农村,这是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心态的真实写照。”来自深圳的广东省人大代表魏小明不无忧虑地说,现在很多农民工是城市和农村的“双重边缘人”。新生代的农民工对现代城市文明充满了渴望,但由于收入、住房等现实因素,他们很难真正留在城市里;  相似文献   

12.
《公安研究》2012,(11):92-92
李磊、俞宁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撰文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化”倾向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经济、社会和心理三方面的融合困难是导致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化”倾向的直接原因。应尊重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特征与利益诉求,从理论研究与现实政策两方面继续探索破解我国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新对策。  相似文献   

13.
《传承》2015,(7)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特殊群体,他们在城市和农村中的地位和身份具有特殊性。新生代农民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经济转型期和社会意识多元化下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研究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可以使全社会更注重新生代农民工,使他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数量超过1亿人。与父辈们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不少人甚至没有农业生产经历。他们进城打工并不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更是想通过努力打拼融入城市,寻求更好的人生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15.
作为城市建设中的生力军,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社会融入程度将影响着整个农民工群体的城市融入和家庭稳定.从社区工作的角度介入,在优势视角下,从社区管理、社区组织、社区教育、社区保障、社区工作者、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六个方面对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策略做初步探讨,以期寻找相关问题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及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农民工在过去的30年中经历了从"离土不离乡"到"离土又离乡"、从"第一代"到"新生代"和"第二代",以及从"暂住"到"常住"或"居住"的实质性转变,国家的相关政策也出现了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但是,到了新生代农民工为主的时代,他们在城市融入上面临着三大难以化解的张力:政策的"碎步化"调整与新生代农民工越来越强烈的城市化渴望和要求之间的张力;他们对城市化的向往与他们实现城市化的能力之间的张力;中央城市化政策与地方落实城市化措施之间的张力。新生代农民工如果长期处于这样的张力之中,那么他们会在城市社会中建构出另一个不同于城市主流社会的社会圈子,会产生更大结构张力的"半城市化"问题。因此,现在应该全面改革城乡体制,建构出一个基于公平机会之上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管理制度,才能化解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现代性培育与全面发展问题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姚上海 《理论月刊》2008,(4):179-182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我国社会中一个庞大的新型社会群体,无论融入城市社会、成为城市市民.还是返回农村、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现代性培育和全面发展,对于我国社会的顺利转型都至关重要.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性培育与全面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制约因素,如就业不畅、报酬不公、社会保障不足、社会歧视、教育培训缺乏等等,必须引起政府、城市社会、农村社会的高度重视,并创造条件,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现代性培育的有效路径,推动这一群体的现代性培育进程,实现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金萍 《学习与实践》2010,(4):112-116
2010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凸显了农民工问题的新特征以及探讨和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的迫切性。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具有明显不同的群体特征,在融入城市进程中既具有自身的优势,也具有农民工惯有的认知障碍。消除居住分离,搭建社区交流平台,取消“农民工”身份称谓,加强群际接触,是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迷失在城市边缘?——农民工“第二代”问题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农民工对尊重与认可说“要”的时候,人们发现第二代农民工作为一个群体.已赫然出现在身边:他们与乡村渐行渐远,在城市中无根漂荡,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显歧视”和“潜歧视”,正日益加剧他们的“底层化意识”——不论他们是第几代。  相似文献   

20.
捕风捉影     
《干部人事月报》2010,(4):54-54
近半“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定居城市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目前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有41.4%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自己更愿意定居在“目前工作的城市”,61.2%的农民工愿意定居在“家乡附近中小城市”,29.7%的农民工愿意回农村,愿意定居“乡镇”的占2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