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5 毫秒
1.
《精神文明导刊》2006,(7):43-4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事关全局的重大历史性任务。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辽西地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哪些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有哪些问题亟待研究解决?带着这个问题,锦州市委宣传部组成调查组,利用半个月时间对辽西五市(锦州市、阜新市、朝阳市、盘锦市、葫芦岛市)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第一村”进行了一次集中、深入的调研。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是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一个主要特征,从戊戌变法开始探索中华民族的发展一直到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经历了由封建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不同历史阶段,但是我们始终都在现代化这样一个框架中思考中国的发展。经典的现代化的概念主要是指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在经济社会领域变迁的模式的总体描述,现代化的概念具有哲学、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一系列特征与含义,其核心思想是在西方政治制度条件下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今天所讲的现代化建设不是上面所说的这样一种西方式的现代化道路,我们希望建立一种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模式来推进…  相似文献   

3.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的选择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必然的选择,这主要是由特定历史条件和国情所制约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必然要在特定历史条件和国情的制约下选择发展模式和运行模式。这种模式反过来又影响甚至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与否及实现程度。节约型社会本质上是一种发展模式和运行模式。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既是目标又是手段。在手段意义上,节约型社会作为发展模式和运行模式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手段。建设节约型社会也…  相似文献   

4.
秦宏毅 《湖北社会科学》2005,11(10):116-119
苏、中两国取缔富农的原因是共同的,即都是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出发,在经济上排除非公有制成分,在政治上实行阶级斗争尖锐化。两国取缔富农对各自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重要影响,也为后人对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模式和动力等理论问题的思考以启迪。  相似文献   

5.
台湾经济发展模式特征与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台湾经济经过40多年的发展,实现了从农工并存的二元经济社会到工业化的现代经济社会的转变。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台湾经济发展的模式特征是什么?其发展模式给当前经济带来何种困境?本文拟从这二个方面作一分析。一、模式特征反映经济运动形式的模式,从发展的角度看,是规定经济成长目标及其主要内容的基本框架。根据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选择,经济发展模式有传统的经济增长型、变通的经济发展型和激进的经济自主型三种。从战后发展历程看,台湾经济比较接近第二种发展模式,即克服了第一种模式的“不发展的增长”,但也未摆脱第三种模式的“不发达的发展”。战后初期台湾经济社会基本处在农工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中,即一方面是数量有限的资本主义工业部门;另一方面是数量庞大的传统性农业部门。在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定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政府职能是政府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功能、任务和所负的责任。政府职能由国体、政体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决定 ,不同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各不相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政府职能主要体现着市场的要求和特征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府职能又体现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的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两个最鲜明的特点 :第一 ,它是社会主义的 ,而我国当前又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它所构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基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符合初级阶段的国情和要达到的…  相似文献   

7.
经济社会要发展,领导班子是关键。领导班子担负着领导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当前,按照党中央的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国上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热情高涨,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相似文献   

8.
市县党委是我国市县两级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核心,担负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职责。当前,随着地方党委换届基本完成和领导班子配备改革逐步到位,市县党委领  相似文献   

9.
"党代会常任制"与"公推直选”是当前党内基层民主实践与探索的两种重要模式.这两种实践模式是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加速分化、人们的民主意识逐渐增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已成为人们共识的大背景下出现的.作为发展党内基层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它们都试图探寻党内基层民主实现的有效途径,都突出了党员民主权利这一党内民主的根本;同...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是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和重大举措,是中国发展模式的新探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将会极大促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中越两党都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由于同属马克思主义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又面临着大致相同的历史任务和社会发展阶段,因而中越两党在忧患意识方面共性颇多。但党情、国情、社会复杂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又使中越两党的忧患意识具有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奇 《中国发展》2001,(1):28-32
本文认为,人类文明的演替与社会进步从来都是与产业结构的创新密切相连与互动的.传统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是在强调对自然的索取以增加经济总量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这种产业结构一方面推动着人类文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诸多的如资源与环境等发展危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源于对过去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因此它要求重新审视传统的产业结构.作者认为,面向可持续发展,应补充以维护与改善环境为目的的第零产业,和以减少废物排放为目的的第四产业,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产业结构体系.与传统产业的形成比较,现阶段第零产业与第四产业的培育更需要观念创新与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3.
两岸社会融合的核心在于认同.长期以来,两岸不但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制度上存在重大差异,而且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也相当明显,两岸按照各自的运转逻辑,分别发展出适合自身特色的社会发展模式.在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时期,随着两岸在人员、物质、技术及信息等领域的流通加速,两岸民间社会的融合进程也不断加强,建构一个具有鲜明两岸特色的两岸民间社会融合模式被提上议事日程.本文借用跨境主义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在分析两岸社会融合现状的基础上,分别就两岸社会融合的困境、特征以及基本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4.
王琪 《青年论坛》2014,(6):22-26
社会转型不可避免地带来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部门等各种社会群体关系的不协调与矛盾。转型期社会矛盾与冲突的测量有两大方法:客观测量和主观测量。客观测量法分为两种:一为社会结构测量法;二为经济差异测量法。主观测量分为三种方法:满意度测量方法;主观幸福感测量方法;社会意识与社会态度测量。  相似文献   

15.
张家寿 《桂海论丛》2009,25(4):52-57
我国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受到金融组织机构体系不健全、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立法和法制建设滞后、金融创新不足等问题的制约.要加快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构建与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6.
张家寿 《桂海论丛》2009,25(3):53-58
我国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受到金融组织机构体系不健全、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立法和法制建设滞后、金融创新不足等问题的制约.要加快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构建与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7.
贫富差距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辉 《思想战线》2005,31(6):1-6
贫富差距的程度与社会和谐稳定状况呈负相关关系。近年来,中国急剧扩大的贫富差距,已经开始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大公平优先的二、三次分配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社会安全阀”,疏通社会各阶层之间流动的通道,降低因“寻租”和“共谋”等滥用权力的行为造成的贫富差距对弱势群体带来的消极影响,不仅是缩小贫富差距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的利益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各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不断涌现和发展,这些矛盾都将在利益上形成相应的意志要求,并谋求相应的表达渠道。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是与新的经济形式及新的社会阶层的不断壮大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党的各级统战部门要积极引导非政府组织健康发展,拓展统战工作新领域。  相似文献   

19.
张跃 《思想战线》2001,27(4):39-43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资本主义精神文明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不同社会形态下不同性质的精神文明产生的基础各异,所体现的指导思想、服务对象、社会道德风尚、文化建设亦不同.两种精神文明除本质差异外,也反映着当代人类文明进步的某些共性.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指导思想,也需要吸取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当代人类精神文明发展中的积极成果,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20.
The composition of Greater China among the PRC, Hong Kong and Taiwan entails an emerging form of micro governance where an ecological evolution of sub-group interaction and crossover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ctivities has been generating a dynamic of change within the East Asian region. The constitution of Greater China by social, economic, political, business and even daily commuting creates some soul searching questions about the possible outcomes of their intense interaction. To what extent has integration been made within Greater China through these interactions? Is China the economic linchpin or does China need to cooperate in one way or another to facilitate the mod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What are the attitudes and strategies used by Hong Kong or Taiwan when confronted with such an economic cum social entity? More importantly, where, and, under what conditions, will the interactions among the PRC, Taiwan and Hong Kong lead to? In this paper, I am going to use a conceptual model which includes four interactions: integration, interdependence, identity and independence (Four Is) to capture the catalyst of change that collectively entails these intermingled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elements. People who live in the vast context of this geographical region experience the change. Through daily interaction, they help write the context of change through business activities, investment, migration, trade, culture, academic exchange, polit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long the Four 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