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许昌 《瞭望》1989,(12)
科威特专电 三月六日晚,巴解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在百忙中接受记者的采访,就中东局势等回答了记者提出的问题。 问:巴勒斯坦人民起义给以色列沉重打击,但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民的镇压并未收敛。以色列的这些行径说明了什么?巴解组织的对  相似文献   

2.
几天来,以色列举4万重兵对巴勒斯坦自治区大事讨伐,攻占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在拉马拉的官邸,对这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政治家形成“逼宫”之势。这一严重事态不但直接威胁到阿拉法特的人身安全,也把巴以和平进程乃至整个中东和平进程推向狂澜即倒的危险关头。  相似文献   

3.
耶路撒冷专电 以色列右翼利库德集团领导人内塔尼亚胡在赢得大选胜利后组成了一个强硬派的新政府,并提出一系列强硬的施政纲领,其核心是拒绝被公认为中东和平进程之基石的“以土地换和平”原则,这给未来的阿以和平谈判设置了巨大障碍,使中东和平的前景蒙上阴影。 新政府的施政纲领中关于阿以和谈的政策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不两要”:不允许分裂耶路撒冷以保证其成为以色列永久的首都;不同意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不放弃以色列对戈兰高地的主权;要扩大在巴勒斯坦自治区内的犹太人定居点;要让以  相似文献   

4.
国际要闻     
《瞭望》1996,(32)
阿拉法特同以色列新外长首次会谈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拉法特7月23日在加沙埃雷兹通道巴方一侧同以色列外长利维举行了会谈。这是利库德集团执政后,阿拉法特同以色列新政府成员举行的首次高级别会谈。会谈后,阿拉法特说,双方就继续推动和平进程、保持各个层次联系的必要性达成一致。利维说,双方对在一些敏感问题上的合作达成一致,以巴之间的障碍能得到消除。  相似文献   

5.
全球要闻     
《瞭望》1998,(52)
美以巴首脑讨论落实和平协议东盟—中日韩领导人举行非正式会晤东盟首脑会议通过宣言等文件美国总统克林顿、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拉法特12月15日在以色列和加沙交界处的埃雷兹检查站举行首脑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如何加速实施以巴临时和平协...  相似文献   

6.
美国总统克林顿在7月25日 结束以巴美戴维营三方首脑 会晤后的第三天便接受以色列电视台采访,全面阐述了戴维营首脑会晤失败的原因和美国对中东和平进程的新政策。令人惊奇的是,他在讲话中公开警告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不要在没有同以色列达成和平协议的情况下单方面于9月13日宣布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扬言如果阿拉法特届时不听劝告一意孤行,美国将对此采取必要的“报复行动”。克林顿威胁并警告说:“我一直希望将美国驻以使馆迁至耶路撒冷,因为美国已经在耶路撒冷选好了馆址。我至今没有下令迁馆,那是因为我不想做任何有损…  相似文献   

7.
《瞭望》1998,(44)
对关注中东和平进程的人来说,5年前的9月13日是令人难忘的。这一天,以色列总理拉宾和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在华盛顿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奥斯陆协议(也称华盛顿原则宣言)。奥斯陆协议为巴以解决争端制定了基本原则,它要求双方在5年的过渡期内,以渐进的方式首...  相似文献   

8.
蒋洪 《瞭望》2003,(27)
一向阴云密布的中东,近来大有多云转晴之势。7月1日,以色列总理沙龙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总理阿巴斯在耶路撒冷举行峰会,双方均表示中东和平时机已经成熟,巴以将抓住机遇通过外交手段实现最终和平。  相似文献   

9.
经过近7个月马拉松式的谈判,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拉宾5月4日在开罗签署了关于实施加沙—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的最后协议(简称自治最后协议)。 埃及与以色列1978年达成《戴维营协议》并于翌年签署和平条约,是在阿以关系史上开创了新篇章。巴解组织与以色列继去年9月签署了《关于被占领土巴勒斯坦临时自治的原则宣言》(简称巴以协议)和今年2月草签开罗协议之后,现在又签署了实施自治的最后协议,从而使阿以冲突的核心——巴勒斯坦问题的政治解决正在变成现实。它标志着中东和平进程已经不可逆转。而巴以自治谈判的成功又留给人们不少启迪。  相似文献   

10.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在美国马里兰州举行首脑会谈,就以色列进一步从约旦河西岸撤军等问题,达成临时和平协议,标志巴以和谈朝着最终解决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这也是中东和平进程的又一重要成果。巴以首脑会谈是在中东和平进程严重受...  相似文献   

11.
自以色列议会1月4日三读通过解散议会和提前举行大选议案后,以色列各党派的竞选筹备工作便紧锣密鼓地展开了。解散议会也导致了利库德集团重新分化组合,使以色列政局更加错综复杂。以色列下次全国大选本应在2000年年底进行,而这次提前大选完全是由执政的联合政府自己一手造成的。去年10月,以总理内塔尼亚胡和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在美国经过9天的艰难谈判签署了以巴临时和平协议。这一协议的关键内容是要求以方在协议实施之日起12周内分三期在约旦河西岸13%巴勒斯坦领土上撤军。临时和平协议不仅打破了中东和平进程陷入长达19个月的…  相似文献   

12.
开罗专电 以色列总理佩雷斯于九月中旬访问埃及,同穆巴拉克总统就进一步改善双边关系以及推动中东和平进程问题举行了三轮会谈。双方同意通过召开中东和平国际会议来解决棘手的巴勒斯坦问题,并同意为此成立一个筹备委员会;双方还宣布,确定一九八七年为谋求中东和平的“谈判年”。  相似文献   

13.
刘顺 《瞭望》2002,(27)
备受国际社会关注的美国中东和平计划终于在6月24日出台。透过这一和平计划,人们似乎看出布什这一次下决心要把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排挤出局,建立一个没有阿拉法特的巴勒斯坦国。 布什在讲话中表示,和平需要一个新的、不同的巴勒斯坦领导机构,这样才能产生巴勒斯坦国。美国将支持在未来18个月内建立巴勒  相似文献   

14.
最近两周,美以巴三方围绕中东和平“路线图”方案展开的外交活动明显升温。美国总统布什邀请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总理阿巴斯和以色列总理沙龙先后访问华盛顿,意在敦促巴以双方按照“路线图”安排尽快推动和平进程取得进展。 然而最新一轮的外交努力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以巴双方不仅在释放巴勒斯坦囚犯、解除对阿拉法特行动限制、从约旦河西岸城市撤军以及取缔巴勒斯坦激进组织等问题上分歧依旧,而且就“安全隔离墙”发生的争执似乎大有将“路线图”引导的和平进程隔离出轨之势。 对此,分析人士认为,“隔离墙”不会隔离“路线图”。至少从巴以地区当前形势发展的情况看,双方都不会因为隔离墙的修建而停止为实现“两个国家、两个民族在和平与安全中共存”目标所进行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瞭望》2002,(27)
·事件· 以色列内阁在23日的例行周会上正式批准了在以色列和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自治区之间建立安全隔离墙计划。 美国总统布什24日在白宫发表讲话,宣布了一项中东和平新计划。他表示有条件地支持巴勒斯坦首先建立一个临时性国家,公开扬言必须更换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并敦促以色列结束对巴勒斯坦领土的占领和停止修建犹太人定居点。 美国电信业巨头世界通信公司25日承认,该公司在去年全年和今年第一季度将38亿美元的经营开支记到了资本开支账户上,从而使该公司这一期间的经营业绩从巨额亏损变成了赢利15亿美元。  相似文献   

16.
12月10日下午,以色列总理巴拉克正式向总统卡察夫递交辞呈。当晚,以色列前总理内塔尼亚胡匆匆归国,并立即宣布准备参加未来总理选举,同巴拉克再决雌雄。以色列政坛又解开了一个悬念,但巴以和平进程却又多了一道雾障,让人猜不透。近日,以色列一位专栏作家曾在《国上报》刊登一篇分析巴以和平前景的文章,标题叫做《三人同乘一只正在下沉的船》。显然,谁都知道这三人是巴拉克、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和美国总统克林顿。我想,船是沉不了的,有如铁打的营盘,倒是三名水手没有多少可以同舟共济的日子了。根据以色列法律,总理选举…  相似文献   

17.
安曼专电 在继续争取阿拉伯世界对巴勒斯坦事业的支持、不断同阿拉伯各国就中东国际会议进行协调的同时,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正在努力扩大同以色列左派人士的接触,并公开表达了要同以色列当局打交道的愿望。这一主动行动被认为是巴解策略上的一个变化。 第18次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以后,巴解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就以色列内阁成员魏茨曼提出的有条件地成立以、巴联邦问题,进而提出了组织巴勒斯坦人、犹太人两民族国家的设想。7月初,以色列电台广播说,阿拉法特的一位顾问宣布,巴解愿意在中东国际会议的格局下,同以色列进行直接谈判。 在这之前,以色列《话报》援引以色列工党议员阿卜杜·瓦哈卜的话说,他6月间在美国访问时曾  相似文献   

18.
刘洪 《瞭望》2005,(45)
阿拉法特逝世一周年,以色列撤离加沙,历史性的事件已迅速成为历史。在失望与希望、呐喊和眼泪的快速交替中,中东度过了“后阿拉法特时代”的第一个年头,度过了拉宾遇刺后的第十个年头。撤离加沙,犹太人终于赢得了世界的喝彩,巴勒斯坦人也隐约看到了建国的希望。但一幕文戏后面却可能是又一场武戏的开演。消化“痛苦让步”需要时间,伸出橄榄枝更需要时机,鉴于明年是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美国的“选举年”,沙龙、阿巴斯、布什不可能也不敢作出重大决策。中东局势正在新的僵局中继续,残酷现实催生出新游戏规则。拉宾努力实现的和平、阿拉法特至死都未完成的建国大业,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人士认为,以色列屡次围困阿拉法特,主要目的是希望将冲突责任推到巴勒斯坦一方,转移人们对其占领政策导致暴力加剧的注意,掩盖其拖延和平进程、不惜牺牲和平以争取以色列利益最大化的企图。  相似文献   

20.
在克林顿主持下的巴勒斯 坦和以色列“戴维营和 谈”刚一结束,克林顿就 耐不住性子,表演了他的“公正”三 部曲。 7月25日在和谈结束后不到两小时,克林顿就刻意抬高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和相应贬低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在和谈中所起的作用。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则为克林顿“点睛”说,阿拉法特“一直不愿为和平多走一步”。克林顿的话遭到了美国前总统卡特的批评:“称赞一方,谴责一方一向是政治手段。但这使得将来难以安排需要双方都信任的斡旋者的谈判。”阿拉伯国家的舆论则直截了当地指出,美国已“不再适合做中东和平的调解人”。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