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推广应用,探讨如何掌握编题要领,是其应用性研究。它将理论与实战紧密结合,深化着技术侦讯的理性探索。  相似文献   

2.
无论在大陆法国家还是英美法国家,从侦讯运作情况和具体环节来看,侦讯者都居于主导性和支配性地位,而应讯者尽管享有沉默权、律师帮助权等基本权利,也拥有相应的权利保障措施,但其仍处于被动和受支配的地位。在刑事侦讯中,两者不同的地位决定了两者不均衡与不对称的关系:第一,侦讯者与应讯者主体地位的不均衡;第二,侦讯者与应讯者权利(权力)和义务关系的不对称;第三,应讯者对刑事侦讯的心理服从;第四,侦讯者的角色所具有的道德优势。西方刑事侦讯两方组合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特征对我国刑事侦讯制度及侦查程序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侦讯系统     
陈闻高 《政法学刊》2004,21(6):62-65
侦讯是一种法律概念,通过讯问等相关概念的比较,凸现出其区别特征。侦讯系统由活动、法律、对策三要素构成第一层次。由主体、对象、环境构其讯活动要素;由涉嫌证据、侦讯记录、证据体系构成其侦讯法律要素;由谋略、方式、手段、技巧、气氛构成其对策要素。而每一子系统内又有其系统。如活动环境,则由案侦背景、人物关系、讯问场地、侦讯时间构成;用谋方式,由起点、方向、步骤、突破点和各种步骤方式构成;侦讯手段由利用矛盾、使用证据、说服规劝、心理测试构成等等。  相似文献   

4.
侦讯突破论     
侦讯突破是侦讯对策用谋方式里的一要素.突破点是侦讯目标能否实现口供的突破之处.突破口是案侦关键的最先攻破而有连锁反应的缺口,表现为从拒供伪供到真实供述的转折.其特点是扩散性,只能在实战中形成.侦讯突破的类型有:中心突破和外围突破,正面突破和侧面突破,重点突破和散点突破,用证突破和其它突破,局部突破和全局突破.侦讯突破点的选择,有同案犯、案件事实及其证据、案犯个性及其心理、侦讯目标等主客观条件.在寻点选点中,对矛盾点,要攻其不备;虚实点,要避实就虚;刺激点,要促其交待;闪光点,要拉其转化.最后,对侦讯突破进行了实例分析.阐明其规律性与艺术性.  相似文献   

5.
刑事侦讯:一种权力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牟军 《法学研究》2010,(5):146-163
从本体论的角度对刑事侦讯的认识,实际上是对刑事侦讯作为一种行为的认识。由这一行为的法律因素和主体因素所决定,刑事侦讯可归类为一种权力行为,确切地说是一种具有权力属性的行为。然而,刑事侦讯的权力属性,并非意味着刑事侦讯属于侦讯者的一种权力,将其称为一种权力的表达可能更为贴切。就刑事侦讯的特性来看,这一权力表达的符号系统可以分为三类:侦讯者的权力表达系统、侦讯环境的权力表达系统和侦讯规范的权力表达系统。刑事侦讯的体系建构须将可能影响和决定刑事侦讯权力表达方式和目标的侦讯自身要素和外部因素纳入考量范畴。  相似文献   

6.
心理测试仪也就是通常人称的测谎仪,英文名称是“POLYGRAPH”,它在西方国家有关行业使用较早,但在我国还是一项新兴技术,正在使用开发阶段,对它的研究和使用,从理论上说,与犯罪学、犯罪人类学、犯罪生物学、犯罪心理学等均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使用心理测试仪虽时间短暂,却在刑案侦讯中发挥了较明显的作用,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为刑案侦讯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1 测谎技术及其使用原理 心理测试仪(测谎仪)并不是测定被测人是否在说谎,而是根据实际案件情况,用我们事先编好的题目,向被测人提问,使其  相似文献   

7.
侦讯情境论     
《政法学刊》2015,(5):57-63
情境是人和环境两大系统的交汇点,侦讯情境是对话双方作用于讯问环境的信息交流地。侦讯情境中的情景、背景与其人物,有共性和个性、规律性与典型性问题。侦讯情境的基本特性,有氛围性和临时性、封闭性和局限性、情境的延伸与超越等现象。侦讯的内外语境,也有情境互动性。他们双方的心理互动,与讯问内外的情境相关联。侦讯的对策性情境具有谋略性,它们需要运作环境形成一些暗示性语境,其证据暗示也就具有心证效果。探讨模拟讯问与角色扮演中的对策情境,它们需解决其真实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侦讯角色论     
侦讯角色是一种法律身份,也是双方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犯罪嫌疑人很难有角色认同感.对策角色是一种心理角色,具有不确定性,需随侦讯态势调整.侦查员的角色塑造,除了常规角色,重要的是对策角色.侦讯角色的情境性,在特定的案侦背景和话题情景中形成.侦讯角色的互动性,表现出话语主动权,体现在话题情境的动态中.它们都需用讯问记录固定之.侦讯对抗性,会造成角色的冲突、偏移,甚至在刑讯逼供中转化.侦讯对策需要一些小伎俩,但更需要大真诚.如何对待嫌疑人,侦查员能否守住自己的职业操守,侦讯活动便是一块试金石.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的侦讯制度与侦讯实务偏重侦讯效率,对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障不足。理论界提出的侦讯改革方案偏重权利保障,有失侦讯效率的提高。合理规制侦查讯问,需要更新理念,正确处理犯罪嫌疑人的侦讯程序主体与证据来源的关系,有效化解犯罪嫌疑人与被追诉人在侦讯中的目标冲突,适当矫正侦讯人员与犯罪嫌疑人力量严重失衡的状况。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监督和事后制裁相结合的综合机制,为侦讯制度提供配套制度保障,以利于实现侦讯制度兼顾讯问效率与保障犯罪嫌疑人权利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0.
侦讯天然具有强制性,其产生机制包括行为和情境两个方面。从比较法的角度看,基于人权保障和发现真实的需要,各国均在讯问行为和讯问情境上设置诸如沉默权、禁止非法讯问等强制性的削弱机制。我国侦讯强制性的削弱机制存在制度缺位和实效性差的问题,应立足中国特定的制度背景和实践样态选择较为契合的削弱机制。长期来看,赋予被追诉人沉默权是削弱侦讯强制性、实现侦讯法治化的治本之道。  相似文献   

11.
崔守忠 《法制与社会》2013,(19):119-120
在侦讯活动中,讯问谋略已被许多国家的司法界采用,并在侦讯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确侦讯问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在讯问谋略中,我国法律将欺骗、威胁、引诱等行为确定为非法讯问方式,其获得的证词将会被排除。本文认为,必须掌握讯问谋略的使用界限,才能最终确保司法的公正性原则。  相似文献   

12.
艾明 《证据科学》2014,(4):414-424
借助司法裁判的方式,德国对何为刑事诉讼法禁止的欺骗性讯问发展出了一些判断标准。这些判断标准对解决禁止“欺骗取证”规定在我国侦讯中的适用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已确立不得强迫自证己罪原则,增强对犯罪嫌疑人口供自愿性保护的背景下,我国司法实务界应借鉴德国经验的合理内核,确立判明禁止的欺骗性讯问的基准,以指引侦查人员以合法的方式开展侦讯活动。  相似文献   

13.
<正> 司法实践中常发现一些起诉书在交待案件来源时使用“侦讯终结”、“预审终结”、“调查落实”等词语。例如:“上列被告盗窃一案,已由××县公安局侦讯终结,一九八三年二月五日移送本院起诉……”;“被告王德胜杀人一案业经××县公安局预审终结,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日移送本院起诉……”;“上列被告贪污一案,经我院调查落实,查明犯罪事实如下。”笔者认为上述用语是欠准确的。 1.“侦讯”不是汉语固有词汇,翻遍《法学词典》及《现代汉语词典》均查不到“侦讯”的词条,显然系生造之词。根据它的词意形式,笔者推测大概是“侦查”、  相似文献   

14.
每个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都必须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后果.领导者更莫能外.陈水扁必须认真面对司法侦讯,因为未来"国务机要费"案和疑似"海外洗钱"案的真相都必将大白,最终无论是怎样的结果,他也都只有学习去接受.%刘启程,高级心理咨询师……  相似文献   

15.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询问证人必须二人以上。二人以上的侦讯人只有具有共同的犯意并且共同实施了刑讯逼供或暴力取证行为才构成共犯,并根据其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6.
刑讯逼供事实上在我国目前的状态可谓"久禁未绝"。这其中,固然存在着刑事司法传统的强大刑讯惯性以及破案压力、侦查技术水平低下等实际困难,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国侦讯程序正当性的缺失,即根本原因在于制度设计的失衡、缺位。本文认为克服这一现象关键之处在于完善侦讯程序。  相似文献   

17.
殷来 《政府法制》2009,(8):48-50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多地从媒体中看到的是美国司法公正、文明的一面,而本文作者——一个曾经相信美国民主自由的中国人,却在美国被FBI(美国联邦调查局)、联邦监狱以“贩卖人体器官”的罪名错误侦讯、关押长达两年之久。在与强势的美国FBI及狱警、律师抗争的同时,作者把这两年的遭遇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如实记录下来,写进《我在美国坐牢——揭露美国联邦监狱》一书。本文选自该书,它向我们展示了美国司法黑暗、丑陋的一面,读后让人触目惊心。  相似文献   

18.
韩森茂  任铿 《法制与社会》2011,(18):110-111
我国法律将欺骗、威胁、引诱规定为非法讯问方式,新出台的两个证据规定更是对由此取得的言词证据进行排除。但一刀切的做法明显不符合侦讯活动的本质,理应区别对待。本文考虑由五个原则性要求来区分讯问谋略的界限。以期规范讯问手段。  相似文献   

19.
孙焕荣 《法制与社会》2010,(28):133-134
检察机关直侦案件具有与一般案件不同的特点,需要在侦讯过程中正确运用侦查谋略。在反贪工作中运用侦查谋略具有必然性,本文论述了侦查谋略的特征及主要分类,并阐述了八种具体运用侦查谋略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二、中国监狱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发展趋势关于我国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发展趋势,从总体上看,可以预见,它在监管改造工作中的地位将不断得到提高。在今后的监狱工作中,各级监狱领导机关将更加重视心理矫治工作,其组织化程度将不断得到提高。具体而言,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我国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程度将不断得到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的颁布施行,使我国监狱工作在法制化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近年来,在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过程中,我国监狱的现代化、科学化、文明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