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中华文明特质多重维度研究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对于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有着重要意义。中华文明“讲仁爱”的特质滋养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胸怀天下”的道德实践;中华文明“重民本”的传统夯实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民至上”政治实践的文化土壤;中华文明“守诚信”的特质为建立“重信守诺”的社会制度贡献了重要的中国方案;中华文明“崇正义”的特质为践行“公平正义”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奠定了重要的文化根基;中华文明“尚和合”的智慧为人类文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贡献了重要的中国方案;中华文明“求大同”的追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重要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2.
“文明型国家”是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历史“规定性”条件,中国现代国家建设应延续“以文化代宗教”的中华文明秩序机理.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在于中华文明的复兴,而中华文明的复兴关键则在于其文明精髓的复兴;考虑到“以文化代宗教”是中华文明秩序的精核所在,中国的文明精髓只能在自己丰富的文化资源中寻找.作为“全涉型”社会组织,中国共产党建立了跨阶层、跨地区、跨行业的国家组织体系,实现了“后帝制—后儒家”时代的行政整合;但能否有效实现文化整合,关键在于能否在新时期形成国民认同、社会认许和国际认可的核心价值体系.只有推进“文化执政”,执政党才能有效地进行文化整合,进而在现代国家建设中促进中华文明的复兴.  相似文献   

3.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伟大的中华文明培育了坚定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华文明连绵发展的价值根基。同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下,还对社会普遍的道德标准和精神追求提供了具有学习价值和约束功能的准绳,当出现与之相悖的行为时,群众会自发进行谴责,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督促当事人及时纠正,以维系社会的良好运转,对尚不完全具备辨别是非能力的当代大学生而言,及早培养其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将本质上同为思想教育的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对其未来的发展成长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也成为新时代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为什么会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其原因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分析,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来找寻答案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中华文明孕育发展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有助于形成具有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主体文化。中华民族长期高度发达的文化,有助于形成强大文化定力和文化自信。正是由于这种文化主体性和文化自信,让包容性成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增强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艺精品为载体,宣传社会主义优秀文化;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丰富基层百姓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6.
《党建》2010,(1):F0003-F0003
榆林地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陕北文化的摇蓝,不仅有博大浓厚的黄土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积淀,更有陕北革命文化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7.
张冷习 《实践》2010,(10):52-52
<正>丰富的考古资料和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北方草原也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北方广大地区的游牧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草原文化。他们随着气候、人口等的变化而迁移,也带动了草原文化及游牧文化的转移以及与农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草原作为一个地理概念,一旦形成了文化,就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地理概念、人文概念,经济概念等的重合。在对草原文化的挖掘与梳理上,应该从大视角出发,从多重角度对草原文化进行解读,从而为草原文化的繁荣与当代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同价值观群体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当中,政客用术、弄权、中庸;士大夫重义、用忍、依附政治并多富有忧患意识;隐士看中自由独立的人格、崇尚为真、为善的行为方式,有强烈的立言、立德情结;农民求福、务实、推崇和合文化;工商业者爱国、重官、以义生利.彼此之间有融合或冲突,但两年多年的历史演变中基本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类型,构成了传统文化中的不同价值观的典型群体.  相似文献   

9.
<正>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由“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的文明史。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明史上最耀眼的光芒之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经过沉淀和熏陶,使得全民族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个人品质、思维方式等逐渐趋同,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气度与风骨,成为中华文明赖以延续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习近平同志在其系列讲话中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精神基因",源远流长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1.
熊若愚 《先锋》2020,(2):12-15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今年第三期《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为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欧阳旺 《理论建设》2012,(2):108-109
纵观中西管理思想史,因社会发展阶段不同,文化背景各异,中西管理思想的表现形式和研究目的也不尽相同,差异甚大。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经济的沃土之中,上下五千年沿袭传承,形成了自省感悟式管理文化,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这对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更好地深化认识、传承弘扬中华文明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将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特性概括为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全面贯通了中华文明的历史、现代与未来,充分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伟大塑造,深刻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对于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拥有14亿多人口而又精神上文化上高度团结统一的国家,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将“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作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  相似文献   

16.
纪志耿  黄维 《前线》2023,(2):21-24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密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必须提炼展示好中华文明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精神标识。必须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个性与共性相融洽、历史与现实相贯通、当前与长远相统筹,提炼展示好中华文明中蕴藏的天下为公的思想智慧和革故鼎新的重要方法,增加交流互鉴,增进自信自强,让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7.
庄春梅 《学习月刊》2014,(16):13-14
文化是维系人类共同体的精神支柱,是灵魂和脊梁。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是一种多元复合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荆楚文化魅力独具,堪称一朵奇葩,它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张力,为促进中华文明繁荣、推动湖北社会变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孕育了数不尽的传统美德。旗中,清正廉洁文化历久弥新,既是中华传统文明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郭培筠 《实践》2010,(8):51-52
草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它的文化资源——历史资源、思想资源和精神资源。从历史资源来说,内蒙古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相似文献   

20.
<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深刻阐述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