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是围绕“人的解放”这一科学社会主义的主题构建起来的思想体系。“以人为本”是其核心内容,全面、协调、可持续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实现人的解放在当代中国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2.
宋家祥 《求知》2008,(7):30-31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确定的重大方针。天津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更加注重利益协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全面构建和谐天津。劳动保障工作事关民生.是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快推进本地区农民的就业转移和社会保障工作,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是各级政府和劳动保障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东丽区委、区政府结合“创百亿强区”的奋斗目标.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3.
汪淑娟  贺志勇 《学理论》2012,(21):7-8,29
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体现了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发展,就在于提出了科学判定社会主义的本质必须着眼于事关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诸多要素,强调构建和谐社会,尤其要突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4.
陈益群 《民主》2005,(11):24-25
构建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社会认识的深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中共中央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发展的观点,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兼顾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张进蒙 《理论导刊》2005,4(11):50-5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顺应了在当代发展中以人为本的人学价值诉求。从理论层面上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蕴涵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从实践层面上看,要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选择上,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人和为先。人和的关键,是以人为本, 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不断完善,特别是人在文化上的发展和完善。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是养人心志、育人情操、启人智慧的事业。构建和谐社会反映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切实体现着人文关怀。作为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都做了深刻阐述,这是我们党领导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献。近两年来,我们西安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努力探索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道路,使全市人民在发展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谐西安建设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公平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奋斗目标。本文从社会公平的角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0.
安全生产事关人的生命健康,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事关改革开放和稳定大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任务的提出,进一步凸显出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我们要认清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增强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措施,把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抓上去。搞好企业安全生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既是中国共产党人  相似文献   

11.
李坤  程树明 《学理论》2010,(19):62-63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深刻准确地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握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和时代价值,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树立学习观、群众观、改革观,对于增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自觉性和现实性,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同志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这一观点全面深刻地阐明了“三个文明”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谐社会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余金成,赵华灵1·1新世纪“两制”国家关系新态势探析臧秀玲1·5邓小平发展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法论创新———试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殊贡献杨苏1·9科学的国情观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色张传平1·13真、善、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刘志山1·16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路景山1·19制约构建和谐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的对策研究李虹1·21论列宁的“东方”视阈俞良早2·19儒家和谐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王艳华2·2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性思考与…  相似文献   

14.
记者:"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这两个概念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与关系呢?林尚立:"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这两个概念是紧密相联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着眼点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着眼点是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同一历史进程。这不仅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符合人类寻求自我解放的理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互为基础、互为前提。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核心。  相似文献   

16.
王冬梅 《理论探讨》2007,2(2):26-28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构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理性思考,就是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发展的特殊性上解读和谐社会。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路径概括起来就是,科学把握各方面重大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从政策调整转向制度完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以人为本和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突破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7.
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和为了人的发展,社会和谐是人们追求自由幸福和全面发展的结果。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地分析和批判了阶级对立的旧社会对人的束缚和压抑,科学地阐明了未来社会中人的发展规律和前景,为人类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方法论基础。以人为本的理念,创造性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价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人的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笔谈1.1黄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人学内涵。1.3李文成科学人本主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1.5陈新夏以人为本的人学意蕴1.8杨金海“以人为本”与“为人民服务”辨析“东方管理思想”笔谈3.60李萍论东方管理思想研究  相似文献   

19.
何敦培 《学理论》2010,(5):58-60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这就需要宗教和社会和谐共进。在宗教和社会共同发展、进步中,必须树立和强化“以人为本”、“以爱为怀”、“以和为贵”、“以进为重”这四项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构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互为前提。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交互作用,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