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民族传统戏曲历史近千年,只是在近百年——特别是近50年中才同世界其他国家有较多的接触和交流。但从“全球”观点看,其规模、深度仍很小很浅。即以戏曲剧种说,出国交流的很少,就是京剧,比起日本歌舞伎也还远不如。 如今,面对声势浩大的全球化潮流,我们的民族戏曲将何以自处,何从适应,何以发展?我想,我们的任务应是让过去长期闭塞的许多剧种通过各种方式被更多世界观众所见所知,由见知到理解,由理解到喜欢,使这些剧种的艺术成为世界性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瞭望》1991,(2)
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振兴京剧观摩演出与学术研讨等活动,1990年12月21日至1991年1月12日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件盛事。这次历时24大盛况空前的纪念活动,不光是纪念“徽班进京”这一历史事件,更主要的是藉此提高人们对京剧的认识,推动京剧艺术的发展,并带动其他戏曲  相似文献   

3.
京剧是流行于全国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继承和发展了徽剧、汉剧和昆剧的优良传统,并不断吸取梆子、高腔以至地方小戏的优秀剧目、音乐和表演艺术,加以丰富和发展,集中戏曲艺术优秀传统于一身,兼容并包、化而用之,逐渐形成具有很高艺术水平的戏曲艺术形式。作为美仑美奂的国粹,它不仅创作出数以千计的传统剧目,在表演艺术、戏曲音乐以及舞台美术、服装扎扮等方面,也都形成独具特色的一整套完整的艺术体系,享誉国内外。京剧的形成是以徽汉同台、皮黄并用为开端的。1790年,浙闽总督伍拉纳为祝贺清高宗乾隆八十寿辰,带了当时在南方颇负盛名的安庆徽戏班“三庆班”人京,由于当时“都中人士,喜听新声”,盛极一时的秦腔又已被禁五年,加之徽班本身艺术成就很高,既有丰富优美、高亢激昂以二黄为主,吹腔、高拨子等为辅的动  相似文献   

4.
京剧发展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赟 《民主》2010,(5):53-54
京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自徽班进京至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它建立在中华几千年悠久的戏曲文化基础上,兼收并蓄、融汇贯通了大江南北诸多地方戏曲艺术的特长,形成了自己和谐独特的艺术风格及表演技巧.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和感召力。京剧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一个新高峰。  相似文献   

5.
首届中国京剧艺术节11月将在天津举行的消息一传开,立即引起人们的兴趣.凭笔者在天津采访文化艺术界20年的体会,可以确切地讲,缘由在于:曾在京剧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天津,在前几年戏曲面临困境时不但没有搁荒,恰恰相反,成了京剧事业的一片热土.社会公认,天津是过去演员必经的戏曲和曲艺的“码头”,许多著名表演艺术家大都是在天津成长、走红之后享誉海内外的.近年来,天津市在振兴京剧、繁荣文艺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们着力抓好艺术生产,挖掘继承大量优秀传统剧目,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创作演出了一大批具有良好社会效益的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的新剧目,并推出了几台戏曲力作,其中新编历史剧《曹操父子》和《岳云》,作为文化部指定参加纪念梅、周活动的剧目.《曹操父子》还作为被文化部选定的京剧剧目,参加了第4届中国艺术节的演出.天津市文化局还  相似文献   

6.
郑光 《民主》2000,(12)
甘肃剧作家、民进会员钟文农改编创作的京剧《骆驼样子》近日获第六届中国艺术节艺术大奖戏曲第一名。这是京剧《骆驼祥子》第四次获得的大奖。钟文农本人也先后喜捧第六届中国戏剧节优秀编剧奖、’99中国曹禺戏剧奖的剧本奖和文化部第九届文华大奖编剧  相似文献   

7.
凌亢 《瞭望》1993,(12)
上海《文汇报》发表李洁非《死与美——对古典戏曲命运的理性认识为一文,提出“古典戏曲的衰败结局肯定无可挽回”的论点,在上海戏曲界和评论界人士中引起一场讨论。这场讨论把以京剧为主的传统戏曲(此时提“传统戏曲”似较‘古典戏曲”略好一些)的前途及或明  相似文献   

8.
登上西行的飞机,宽大的机舱给人一种舒适和安稳的感觉,但我们这一行人心里却惴惴不安。由艺术顾问吴祖光和团长周仲春率领的北京京剧四团将把一台完整的京剧《三打陶三春》(以下简称《三打》)带到欧洲,西方观众将做出何种反应?信手拿起报架上前一天的《光明日报》,《夕阳也是美的》一文跃然入目。文中称戏曲为“夕阳”艺术,更令人产生不安之感。  相似文献   

9.
中国京剧艺术节已经举办两届了。我忽然想到有关京剧的一个资料:京剧剧目五千三。我们的“国粹”京剧,到底有多少出?精确的数字是很难统计出来的。因为,旧中国没有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也没有艺术统计处。但大体上还是有一个概数:五千三。这是《京剧剧目辞典》认可了的...  相似文献   

10.
刘曾复 《民主》2009,(2):42-42
陈申的《中国京剧戏衣图谱》即将出版,我向他表示祝贺。陈申不仅是一个从事出版的专家,而且是研究摄影史的学者。尽管戏曲研究不是本行.可他凭借自幼对京剧艺术的喜爱与热情,在中国戏曲服饰的研究上有了一技之长。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他以特邀编辑的身份.介入了京剧服装方面书籍的编辑出版工作,从而引发了对传统戏曲服饰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王春棠 《侨园》2023,(3):27-29
<正>“作为京剧梅派艺术第三代传人,多年来我始终在继承梅派传统艺术精髓的基础之上,不断地创新发展,寻求突破。我常常想起恩师梅葆玖先生对我说过的话:在这个时代,梅派艺术要想不断地传承发展,必须依靠年轻人的力量。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时代,京剧艺术走多元化道路就会产生多种可能性,这些可能性会让更多的年轻人对京剧产生兴趣,从而喜欢上京剧艺术……”近日,  相似文献   

12.
面对戏曲艺术目前的艰难处境,为了深入研究戏曲与时代生活的关系;探讨戏曲在新时代的发展与走向,新年伊始,中国艺术研究院启动了一个重要的科研课题“当代戏曲表演艺术家系列研究工程”,这个工程的第一个项目“韩再芬表演艺术研讨会”于2月14日在北京举行。 据悉,启动这个研究工程的目的就是要对目前全国最优秀、最活跃、最有代表性的演员及其代表性作品,邀  相似文献   

13.
在日本东京国立剧场,西藏高原上独特的“牦牛”,自观众席间腾跃而起,彬彬有礼地向全场致意。随后“牦牛”在观众的喝彩声中,以其独特的舞姿蹒跚登上舞台。这是中国西藏藏戏面具艺术团在今年九月下旬参加第一届亚太地区国际艺术节活动时,演出的“牦牛舞”的开场。 中国西藏藏戏面具艺术团这次带给国际艺术节的《扎西雪巴》、《甲鲁温巴》、《苏吉尼玛》、《楼台惊观》、《老夫老妻》、《阿杂日》、《牦牛舞》等传统面具藏戏共三组十一个节目。演出的主要地点是东京和札幌。艺术团除单独演出,还和斐济、泰国、日本等国的艺术团体同台演出了四场。 日本人民对古老面具藏戏的热情,远远超出了艺术团的预想。艺术节期间,凡有西藏面具戏演出的场  相似文献   

14.
整个80年代我是在中国京剧院度过的。这10年中,京剧有过上演传统戏和流派戏的热潮,但相继而来的则是无法抑制的不景气。在这10年间,没有新的京剧政策出台,而只是以17年中有过积极作用的戏曲政策,“三并举”——指传统戏、历史剧和新编现代戏同时并举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一年七月,号称欧洲最大的艺术节——“比利牛斯民间音乐舞蹈艺术节”在西班牙山城哈卡举行。来自世界五大洲二十几个国家的艺术团体,身着艳丽的服装,在街道上载歌载舞,将本民族优美的艺术呈献给这个能歌善舞城市的观众。在这支五彩缤纷的艺术长河中,尤以中国的民族舞蹈令人陶醉、忘情。中国艺术团几乎举步难行,  相似文献   

16.
昨天午睡上床,从耳机里听到的戏曲,是花脸与须生这两种唱腔的交织。你的一句似乎尚没有唱完,我的一句就接了上去。觉得好像这两个人正在争论甚至是在争吵,尽管我听不清楚双方争论什么。彼此的唱腔都有明显的形式美,符合而不失行家们所说的“程式”化特征。 中国的其他艺术和戏曲一样,都有一种共通的矛盾;表现什么生活或情感内容与怎样表现的程式的美。包括动人的中国绘画,它那动人的作用基于内容的独特性与程式化特征的对立统一。墨竹画叶讲究符合“个”字,“介”字成“人”字等结  相似文献   

17.
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支流,全国三百七十多个剧种,仅陕西就占了36个之多,其中秦腔最具有代表性,是我国戏曲艺术的瑰宝,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娱乐形式的丰富,这种过于传统的戏曲已逐渐不被大众的审美心理所接受,如何继承、创新成为戏曲艺术工作者要解决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陈滨滨 《民主》2014,(2):61-63
<正>齐如山是我国近现代戏曲史上一位杰出的理论家、剧作家和活动家,是20世纪中国民俗学领域的一位文学大家,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位杰出大师、京剧巨擘。他出生于1877年,是河北高阳人,早年留学欧洲,曾涉猎外国戏剧,归国后致力于戏曲工作。1914年,他与梅兰芳见面,为其创作并导演了一大批富有代表性的京剧剧目,奠定了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9.
刘云仪 《民主》2008,(5):29-31
中国戏曲是我国古老又美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在国务院批准并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518项中,传统戏曲占有92项,为各类遗产名录之首。精品折子戏是传统戏曲的精华所在,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历史价值。但这些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戏曲文化因种种因素正在逐年消亡,因此抢救、整理、传承“中国地方戏曲精品折子戏”的工作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宏图 《瞭望》1990,(53)
《上海滩》话说《张君秋不了上海情》,提及“张派艺术经过40年的提炼,终于形成海内外‘无旦不张’的巨大影响,她也是中国的骄傲。……”对张派艺术,岂敢置喙;唯“无旦不张”,犹如“十净九裘(盛戎)”,似无益于京剧表演艺术的发扬光大。道理是不难言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