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南郑州一位下岗厂长逆进城务工的潮流而行,从郑州跑到荥阳市农村种起了红薯,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他竟然种出了令城里人惊奇,甚至连许多农村人都闻所未闻的彩色红薯。他不仅把普通的红薯卖出像水果一样的价钱,自己成了百万富翁,而且把全村带成了全国闻名的“红薯村”,如今他声称要把红薯打进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2.
萧峻 《治安》2003,(1):36-39
2002年3月23日下午3时许,在山东招远的一个小村里,57岁的村会计赵玉令用斧头将午睡的女儿女婿残忍杀害。  相似文献   

3.
邹光友创造的业绩可以简单地表述如下: 用价值0.24元1000克的红薯生产价值6元的2碗光友粉丝。 邹光友为创立这个等式,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当然,这个等式也给他带来了成功、财富和商机,不仅如此,这个等式还给千千万万祖祖辈辈种红薯的农民带来了致富的希望。 说中国农民祖祖辈辈种红薯并不确切。事实上,红薯原产于美洲,大约在明代才经菲律宾传入中国。只是由于红薯的产量极高,是家畜的重要饲料,灾荒年月,也曾被人们当作裹腹保命的粮食,所以长期以来,中国农民广泛种植,并希冀红薯给他们带来好运。 邹光友对红薯的感情,还真是欲说还休、欲理还乱…  相似文献   

4.
“红薯大王”尚春生尚春生,许昌县尚集镇东街村农民、县政协委员。他于1995年秋,培育出高淀粉红薯“868”,单株产量11125公斤。1996年1月26日,他的这项成果载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他因此被誉为“红薯大王”。尚春生1956年12月出生...  相似文献   

5.
我从小生长在莲花县的一个偏僻小山沟,这里既没有高山流水,也没有名胜古迹,有的只是一片片的稻田,一块块的红薯地。当年我和邻居家的铁生大哥一起光荣应征入伍,他当时非要去当兵的直接动力就是不想再吃红薯。后来他退伍回乡了,没呆几天就到外地打工去了,原因还是想逃避红薯。说来也怪,我的胃口就特别欢迎红薯,尽管从老家走出了  相似文献   

6.
<正>组织装车、微信定购苗、检查新建地窑……眼下,唐河县农民企业家冯家昌每天都在围绕着红薯的事忙碌着。正是他,把小小的红薯从唐河推向了全国20多个省市,现日销售红薯100多吨,年销售万吨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薯大王",并且光荣当选南阳市人大代表。回乡创业种红薯。1996年,冯家昌从南阳农校毕业后去了南方打拼,但总觉得自己学的知识用不上。于是,他作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回乡创业!  相似文献   

7.
护林员老杨     
天麻麻亮,老杨就起床了。说是“床”,其实就是山上的石板铺就的。他打开蛇皮袋看了看,能糊口的只有红薯了,他已上山将近两个月时间,干粮哪有不吃光的道理?老伴身体虚弱,不会来背粮给他的,她根本就爬不上这海拔1800米的山。他也想下山,可是,两个多月没下一滴雨了,正是高火险天气,  相似文献   

8.
铬铪香     
小时候,记忆最深的香味就是铬饸(注:hele,一种面食)香。 霜下了,地里白了,红薯收获的季节到了,同时也是吃铬饴的时候了。大人们把红薯制成红薯粉,揉成团,蒸熟,放到木制的铬给床里一轧,一条条如蚯蚓般的铬给便冒着热气、喷着香味出来了,小孩子们的口水也流了下来。  相似文献   

9.
周锋 《人大论坛》2008,(6):37-37
“1997.9.1,刘军,120元(独子户)。” “2000.9.10,吴小琴,(双女户子女)180元”。 这是岑巩县龙田镇人口计生干部杨胜勇的工作日记摘录。这个32开、300多页、牛皮纸封面的本子,记载着他从事人口计生工作的情况。这其中,有支助农村计生特困“两户”子女学费的,有支助生活费的,有买学习用品的,还有给手术对象垫付车费,有的是给计生群众买药打针、购买营养品等等,也有的记载的是老百姓送他二三斤白菜、两斤红薯或者还钱的。  相似文献   

10.
红薯的记忆     
说出来不怕人见笑;我是吃红薯长大的。“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得活。”伊呀学语,就从大人嘴里学会了这样的儿歌。红薯作为裹腹、救命之物,伴我度过天真烂漫的童年,伴我发育成五大三粗的汉子。若没有红薯,很难想象我能活到今天。回首往事,许多意象都淡漠了,而红薯留下的苦涩记忆却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11.
从90年代国际贸易新形态论珠江三角洲乡镇企业的发展前景杨平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经济取得奇迹般巨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意识超前,顺国际贸易形势而动,得市场经济风气之先.90年代乃下个世纪初,珠江三角洲经济要再上新台阶,仍应要把握好国际贸易的新形态,以...  相似文献   

12.
《协商论坛》2011,(12):63-63
近日,滑县农民韩红刚在郑州黄河滩区种的80亩萝卜滞销。由于销路不好,他决定免费赠送给市民食用。消息发出后,引来数万人拔萝卜。萝卜被拔光的同时,他种的红薯也被偷了三四万斤,地边上种的两亩菠菜,也被拔得只剩下三分之一,损失惨重。大量同类问题的出现,往往意味着背后有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存在。  相似文献   

13.
正家乡称红薯也叫"萝卜苕",大概就因为和萝卜一样都在土里结果吧,于是名字也自然联系在一起。每到端午时节,就是插红薯的时候,当然红薯秧须在清明时节准备。具体做法是将上年保存的红薯挖出来,再埋在苗圃里,称之为"薯婆"。待其发芽牵藤,才可将这些藤割下,在一个一个蔓藤的分节处剪开,然后一节一节地插到地里。一根藤蔓大概可以插十几蔸红薯,于是保留上年的红薯就有传宗接代的重要意义。我们那里的做法是,在山坎的高处,悬空挖一个洞穴,然  相似文献   

14.
杨凤立 《现代领导》2008,(12):43-43
红薯含百分之八的膳食纤维,大多是可溶性膳食纤维,通便功能很强。李时珍曾说过,“红薯食之使人长寿少疾”、“红薯能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充粮食,延年益寿”。日本东京大学对一百三十种食物抑制胆固醇的功效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视点     
《公民导刊》2013,(1):5-5
免费红薯被疯抢的"不进反退" 河南郑州男子张山因担心下霜后红薯会烂在地里,开放自家农园让市民免费去挖。农园开放当日,因为车辆太多导致拥堵3公里,20万斤红薯1小时就被挖空。晚来的人没有挖到称他是骗子,张山无奈把自己种的十几亩萝卜也贡献出来了,让大家免费拔。(2012年11月26日《河南商报》)  相似文献   

16.
为了鼓励农民扩大红薯夏种的积极性,对于种植红薯较多的地区,在统购中粮食部门除应按过去规定折合比例适当进行收购外,对于群众留作口粮、饲料的红薯折合稻谷的比例,应作如下調整:1.在粮食统购中,凡农业社(户)留作口粮、饲料的红薯折合稻谷的比例,一律由原定四比一(即四斤红薯折抵一斤稻谷)调整为五比一;但对于抵统购任务交售给国家的  相似文献   

17.
<正>重庆秀山自治县梅江镇的杨平,以前对土地承包政策不了解,怕吃亏上当,对土地流转很是排斥。而现在,他却放心大胆的将土地流转出去,安安心心的在承包了他家土地的三磊田甜公司务工,除了土地流转收入外,每月又有了固定的工资收入。之前在秀山自治县,像杨平这样"无知"的农民有很多,由于不懂土地承包政策,排斥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今年初的县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县人大代表糜良政提出的一条建议,让很多原本"无知"的农民变成了"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8.
<正>1938年,16岁的湖南宁乡农民姜景舒一锄头挖出一个世界级的国宝。"我父亲当时在山上的红薯地里锄地,准备下红薯种。"姜景舒的女儿姜运梅回忆,山上石头多,父亲挖土的地方正好有块大石头,他的羊角锄头碰到一块"石头",叮咚一响,"又—锄头挖下去时,正好挖到四羊方尊的沿边,有块东西被挖了出来,捡起一看,  相似文献   

19.
老家的馍     
正老家的馍的味道给我的胃留下的记忆如此根深蒂固,我对那种味道将终生不忘,终生向往。我们老家把馒头叫馍。馍分杂面馍和好面馍,也叫黑馍和白馍。黑馍主要是用红薯片子面做成的,又黑又粘牙,一点儿都不好吃。红薯片子遇雨霉变后  相似文献   

20.
科学战士 公仆风范──记甘薯专家、商丘市政协副主席雷书声陈瑞杰甘薯,一度作为七十年代豫东人民生活的主粮,随着农村改革,农业逐年丰收,那种“红薯干、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的状况已成为历史。由于一年四季人们吃的都是细粮白面,红薯,难吃的粗粮也就慢慢被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