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我国中部地区进入到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新时期,各类建设用地需求量大,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以湖南省常德市为典型案例,研究中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十二五"期间的土地集约化利用问题,有助于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
金融危机冲击下中部资源型经济的转型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中部资源型经济受到较大冲击,表现为资源性产品价量齐跌、资源型企业效益大幅度下降、资源型经济增速明显回落。但同时,金融危机也给中部各省带来了国家宏观政策支持、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历史性的转型发展机遇。中部各省要敢于迎接挑战,善于抓住机遇,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建设服务型政府,以实现资源型经济的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3.
国际石油涨价与山西煤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际石油价格持续走高的趋势下,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应以煤炭为主体。山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担负着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对煤炭需求的特殊使命。面对山西煤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要确定如下发展思路:整合煤炭资源,提高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开发煤层气资源,发展煤炭下游产业。  相似文献   

4.
刘新春  赵隆君 《学理论》2012,(31):97-98,12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约束问题越发明显,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鉴于此实情,党和政府提出"两型"社会建设构想,即"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个构想将有利于我国全方位发展并有可能使我国面貌焕然一新。但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的确产生了许多新的矛盾。从对"两型"社会建设中产生的各种新的矛盾进行分析、归纳并试图找到其矛盾产生的根源,然后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提出化解各种矛盾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产业融合: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健鹏 《理论探索》2012,(2):103-105
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的关键是突破资源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重要途径是推进产业融合。在产业转型的渐进过程中,要全方位导入产业融合的理念和方式,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新型工业化进程,促使资源产业在融合中得到优化,新兴产业在融合中发展壮大,三次产业在融合中结构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6.
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山西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大多数县(市)均可归入资源型县域行列。面对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今后各县(市)应当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步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工业园区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7.
赵芝华 《学理论》2014,(9):52-53
建设两型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党在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的重大创新和贡献。"两型"产业中的文化产业对"两型"社会的发展又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促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由依靠物质,环境等不可再生性资源向依靠智力,知识,技术等可再生性资源的转变;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环境损耗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方面转变;开拓了文化资源,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并且有利于发展和扩大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提升,加大就业渠道的扩展,利于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所谓优化产业结构,意味着各产业的比例协调、技术先进、发展层次较高,能够实现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带来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考察,发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既有不合理化现象,也存在产业结构不够高级化的问题。针对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要从四个方面着手改进和优化: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确保农业的基础地位;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抢占未来发展先机;发展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9.
耿学志 《学理论》2008,(11):60-6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我国人均资源不足,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储量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  相似文献   

10.
构建长株潭"两型产业群",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我们应充分利用构建长株潭"两型产业群"的现有条件和基础,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两型产业"为定位,大力构建长株潭"两型产业群"。  相似文献   

11.
张怀西 《民主》2006,(3):1-1
积极建设生态城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很好地体现了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和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惩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  相似文献   

12.
由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省经济学学会、陕西省弘扬汉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的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题的理论研讨会,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主题,结合国情、省情相关重点问题,专家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研讨,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和新对策。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和实践背景针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发展要求,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副校长李向国教授指出,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是一个资源消…  相似文献   

13.
改善民生与利益共享是实现利益均衡的重要途径,民主作为一种利益均衡机制,是民生建设的制度保障。资源型地区由于在资源开发、利益分配等方面缺乏民生意识和民主机制,导致利益失衡,引发生态破坏、贫富分化、价值扭曲等社会问题。因此,确立民生目标、加强民主建设是资源型地区实现利益均衡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生态消费是一种平衡人类生存环境里各种构成关系的消费方式,它使人类的需求不因向自然界或社会的索取、消耗而破坏生态环境。从根本意义上说,生态消费模式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终极支撑。目前我国的产业类型及产业结构还不能满足生态消费理念的要求,通过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来维护、建设生态化的产业环境势在必行。在生态消费需求的视角下,分析了生态产业发展应有的要素条件和我国产业结构现状,提出通过生态消费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生态消费、以自主创新推动生态发展以及建立生态消费的保障机制等措施,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拥有矿产资源优势的资源型村庄因资源的开发成为当地的富裕村庄,但同时也由于资源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形成了村民上访频发、民主参与程度不高、村干部贪腐严重等恶性村庄政治生态,尤其村庄内部的干群关系紧张成为制约资源型村庄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提出资源型村庄政治生态优化路径: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民主法治意识的建设;加强资源型村庄基层党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16.
曲丽秋 《学理论》2009,(26):58-59
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资源型城市因地区资源萎缩,替代产业尚未形成,使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面临着双重困难。本文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特点入手,对我国现有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式进行分析,探讨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以新基建推动资源型地区高质量转型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基建带动资源型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资源型地区顺应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举措。一是可以利用新基建改善资源型地区创新要素禀赋,提升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创新要素活力,以加快资源型地区创新驱动发展;二是可以利用新基建变革资源型地区传统产业生产方式,并通过新基建带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推动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可以利用新基建提升资源型地区政府治理能力和市场配置作用以深化市场机制改革,促使资源型地区尽快融入开放统一、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为地区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8.
税收政策应该改革转型,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税收政策体系.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环境污染愈演愈烈的趋势需要资源节约型税收政策体系来重点遏制;发展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需要有资源节约型税收政策体系作主流导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有资源节约型税收政策体系作刚性约束;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资源节约型税收政策体系来大力推动.  相似文献   

19.
要促进经济顺利运行,提高经济效益,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必须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根据我国产业结构的现实,今后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点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基础产业建设;加强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20.
基于我国工业化不断推进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借鉴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低碳转型的成功经验,以构建推进当下我国产业结构低碳转型的路径。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低碳转型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生态环境破坏导致我国国内资源环境红利不断递减;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我国碳排放的产业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碳排放影响力的产业差异及地区差异增加了我国产业结构低碳转型的难度。为此,要根据碳排放量制定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健全碳排放的监督机制;另外,在强化低碳技术政策扶持的基础上,坚持市场化改革导向,建立新常态下低碳产业发展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