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郭大勇 《求索》2011,(5):194-196
对文学经典的讨论是当下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文学经典在中文语境中主要指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论"的各类文学典籍,而在西文语境中其含义稍显复杂,本文主要探讨艾布拉姆斯和佛克马对文学经典的界定。文学经典的建构是由经典的自律和他律规则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建构过程也离不开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的影响。文学经典之争主要是指本质主义经典观与建构主义经典观之间的论争。本质主义的经典观认为,经典是由于具有内在的本质性特征使其成为经典;建构主义的经典观则关注性别、种族、地域等因素,考察经典形成中的权力因素。  相似文献   

2.
高萍 《创造》2019,(2):65-70
一、审美的特征.国民首先进行审美活动,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能够不断地提高国民的审美素质。国民的审美素质是指国民一切审美活动的内在化。审美与审美素质的主体都是人,只有人才有审美活动和审美素质。国民的审美素质是在审美活动中不断得到提高,审美素质的提高又能够更好地指导国民的审美以及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3.
审美活动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审美娱乐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和审美创新功能.网络文学作为一个新的文学种类,与20世纪兴起的电影文学、电视文学一样,具有迥异于传统文学样式、属于自己的独特审美品位.网络文学不同于传统的文学形式,其审美特性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网络文学通过对直接感觉欲望的表现,审美价值趋向娱乐化;通过通俗、简单的语言表达,实现了审美取向的大众化;读者开始参与网络文学的创作,其审美趣味渗透到文本内部.  相似文献   

4.
<正> 《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一九九一年第一期刊载了《文学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感应》一文,作者郁沅、张皓就“文学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感应”方面的问题作了以下四方面的探讨: 一、文学的审美本质。文学以审美活动的方式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而显示出它的独特本质,即审美本质。从创作与欣赏的整体过程看,文学这种审美实践活动显然不同于其它社会活动、精神活动,它通过主体与客体的审美感应关系,表现出人的审美创造意识。文学艺  相似文献   

5.
从艺术经济学的角度看,艺术欣赏(鉴赏)就是艺术消费.艺术消费是人类特有的以满足精神审美需要为目的,以艺术产品为对象的审美活动.而艺术消费过程可以具体化为感受知觉过程、理解领悟过程、情感体验过程、想象超越过程和内化升华过程,各个过程对艺术消费主体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它们共同带给消费主体深浅不同的精神愉悦和审美享受,程度不同地满足着人们的精神审美需要.  相似文献   

6.
在市场、媒介、文化群落等种种文化因素的作用下,文学的特性正在经历着转变,“再民间化”是文学从经典观念和经典形态中蜕变出来的一种重要趋势,文学的民间性实际上成为当代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非文本化、去作者化、反经典与恶搞是网络时代文学“再民间化”的3个特征。当代文学的再民间化表明,民间文化并未随着文明的成熟而蜕去原始外壳,它其实是一直或隐或显伴随着主流文化生成发展的另外一个文化侧面。  相似文献   

7.
闫俊文  ;刘庭风 《求索》2014,(5):66-69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中的最高审美境界。意境的蕴成,是我国特有的艺术与哲学、古老的人体科学等相结合的产物。意境是艺术创作和接受过程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所创造出来的精神的传播交流场域。意境的形成和接受都是审美场作用的结果。意境的"审美空间"强调意境是生于象外的"艺术空间"、"想象空间",注重意境生成时的心理想象特征,注重中国古代审美心理超越"象外"的艺术趣味,切合中国艺术审美实践的感性经验。  相似文献   

8.
能量理论在杜威的美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杜威赋予了能量以客观的运动过程,把它作为了审美实践中的一个内在因素。杜威认为能量并不是一个纯粹主观性的抽象产物,而是在有机体与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因此能量的产生体现了主体与客体、内在与外在的相互联系与统一性。在审美实践中,能量受到了艺术品节奏的影响,以合理的方式形成的艺术节奏对于能量具有引导作用,与此相反,以机械形式或者片面夸大某些艺术手法所形成的节奏则对能量的组织具有阻碍作用。从整个审美过程而言,审美活动是朝着经验的形成方向发展的,能量对于这个过程具有推动性的作用,因此,能量实际上推动了经验的圆满形成。能量对于审美经验的形成以及审美活动的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审美活动的一个内在因素,它贯穿在整个审美过程的始终。  相似文献   

9.
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有利于提高公安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审美活动以感性的直觉为中心,统摄并调动着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审美中得到凝聚。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审美的感性发挥,对事物进行自由联想和想象,透视事物的本质。审美教育不仅为大学生构筑起意味隽永的精神家园,避免其因意志的薄弱而导致现实悲哀,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大学生由此体悟到做人的价值、人格的尊严和崇高的使命感,从而激发其追寻理想的昂扬激情,使人性在审美状态中得到净化和升华。审美教育还能培养公安院校大学生辨析现实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更好服务于公安实战。  相似文献   

10.
文学经典的定位是一个开放而未完成的话题,是作品内部艺术特质与外部制约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官方意识形态、文学研究权威、传播媒介与读者等,其中官方意识形态和文学研究权威是制约经典生成的外部权力机制,对经典地位的确立发挥着直接而强势的影响;当代新传媒对经典地位的确立具有两面性,既有积极的建构作用,又有消极的解构作用;读者对经典文本的积极参与及与权力机制的互动会影响到经典的地位变革。没有永恒的经典,经典地位的确认要结合时代条件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