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曼 《行政论坛》2006,(5):80-82
节约型社会是创建社会和谐的前提。中国目前仍是非节约型社会,突出表现在:行政高消费和行政日常开支庞大;生产建设中的资源浪费;政绩工程、官僚腐败浪费巨大;商业服务业及公民日常行为的浪费;再循环产业落后造成资源浪费等。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从生产建设的源头把关;出台节能法,使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制度化、法制化;充分利用传媒优势;积极开发社区功能;将节约纳入行政管理;列为全民教育的必要内容;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强交流合作。由此节约的资金、资源可用于缩小两极分化、投资教育、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对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深层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都有着至深至远的重大意义。因而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资源节约型社会及其历史作用进行探析。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际上就是要取代目前的资源浪费型社会,严格遵循节约原则,体现节约精神,倡导和推行新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这不仅是克服资源危机与环境危机的有效途径,也是回归人类精神家园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凤龙  张淑芳 《求知》2005,(12):29-30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这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靳文志 《求知》2007,(12):44-45
一、我市水资源的现状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水是生命之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水资源是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张钦朋 《党政论坛》2011,(15):27-29
党和政府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资源短缺和资源浪费现象,适时。发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主张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经济社会效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刻不容缓,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也不能置身事外。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税收政策应该改革转型,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税收政策体系.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环境污染愈演愈烈的趋势需要资源节约型税收政策体系来重点遏制;发展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需要有资源节约型税收政策体系作主流导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有资源节约型税收政策体系作刚性约束;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资源节约型税收政策体系来大力推动.  相似文献   

7.
耿学志 《学理论》2008,(11):60-6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我国人均资源不足,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储量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  相似文献   

8.
李继文 《求知》2005,(11):9-1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党和政府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资源短缺和资源浪费现象,适时发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主张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经济社会效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刻不容缓,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也不能置身事外。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政府不但应成为倡导者,更应扮演起节约型社会的践行者、示范  相似文献   

10.
刘新春  赵隆君 《学理论》2012,(31):97-98,12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约束问题越发明显,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鉴于此实情,党和政府提出"两型"社会建设构想,即"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个构想将有利于我国全方位发展并有可能使我国面貌焕然一新。但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的确产生了许多新的矛盾。从对"两型"社会建设中产生的各种新的矛盾进行分析、归纳并试图找到其矛盾产生的根源,然后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提出化解各种矛盾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1.
构建长株潭"两型产业群",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我们应充分利用构建长株潭"两型产业群"的现有条件和基础,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两型产业"为定位,大力构建长株潭"两型产业群"。  相似文献   

12.
由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省经济学学会、陕西省弘扬汉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的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题的理论研讨会,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主题,结合国情、省情相关重点问题,专家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研讨,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和新对策。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和实践背景针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发展要求,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副校长李向国教授指出,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是一个资源消…  相似文献   

13.
周奎英 《民主》2006,(7):14-16
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节约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必须,浪费几乎没有立锥之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正逐渐被人们淡忘。从宏观上讲,“拉动内需求发展”的口号被一部分人曲解或误解,他们似乎找到了浪费资源和能源的“理论依据”,以为消费、浪费越大,就是贡献越大,以至于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大量的资源、能源被无端耗费。节约,成了可持续发展所不能绕过的一个主题。社会越是进步,节约教育越是要“跟进”。对于我们国家而言,厉行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在当前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在学校教育中,我…  相似文献   

14.
牛文元 《团结》2007,(4):29-32
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也就是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种优选模式,它强调以循环生产模式替代传统的线性增长模式,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和"生产—消费—再循环"的模式去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从而实现"投入最小化、废物资源化、环境无害化",最终达到以最小发展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5.
两型社会建设的环境法实施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赋予湖南人民的一项光荣任务.顺利推进两型社会建设,需要认真贯彻和实施环境法.要从多方角度探讨环境法在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的最佳发展路径,展现环境法在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循环经济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关系,阐明走循环经济道路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7.
资源型城市发展初期依靠资源开采积累起来的财富大大促进了当地民生状况的改善与社会建设,但若不尽早实现转型,将会使城市社会建设与发展面临一系列困境,必须重新思考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相协调的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等著作中,有关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思想极为丰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合理配置资源,既包括提高宏观资源配置效率,也包括提高微观资源配置效率,即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低环境污染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目标则是人实现了自然主义,自然界实现了人道主义,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杨秋宝 《求知》2006,(2):3-5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3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他又指出,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上真正体现建设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社会的原则。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明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其重要方面就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显然,建设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是我国新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至上半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在“十一五”期间必须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20.
金昌市是全国资源综合利用三大基地之一,也是甘肃省循环经济试点市。近年来,我市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科学处理资源、环境和发展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求,依托“一区三园”(金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