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文化大观     
蚩尤当与炎黄二帝同尊在山东·阳谷第二届蚩尤文化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普遍认为,蚩尤与炎帝、黄帝具有同等的地位,都是中华民族伟大的人文始祖。据文献记载,蚩尤系九黎之君,是上古时代东方九黎集团的最高首领。蚩尤率部族子民最早进入定居的农耕文明时代,为中华文明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涿鹿大战中,蚩尤战败殉身。贵州省苗学会会长杨光林  相似文献   

2.
陈靖  春坦 《唯实》1996,(Z1)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我们中华民族已经繁衍生息、绵延经历了上百万年的历史。千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后裔们都喜欢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世胄”、“炎黄子孙”,意思是说中华民族是炎黄的后代,炎黄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但是,千百年来,人们却一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和炎黄同时并列行世的,尚有另一位先人,这就是历史上有确凿记载而实际上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了的大名鼎鼎的蚩尤! 一 蚩尤是何许人也?要弄清这一问题,首先必须要弄清炎黄二帝的来历和渊源。 在中国第一部经典性的纪传体历史著作——被誉为“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的《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太皞伏羲我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伏羲立号曰女希氏”,“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蜗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为姓,火德王故日炎帝……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轩辕氏兴焉”。这一段文字明确说明了“三皇”(即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和“炎黄”二帝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3.
正一、有关炎帝、黄帝、蚩尤的具体年代今天,海内外华人大多自诩炎黄子孙,尊奉黄帝为中华民族共同祖先,这一虔诚信念也是维系中华民族巨大凝聚力的坚强纽带。目前,历史学者多认为炎、黄时代距今约5000年,也有称4600多年的,认为这即是我们骄傲的5000年文化。我国的历史纪年起于周历王奔彘后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此前的年份考证,只能靠推断了。2007年,学者蒋华南结合历法和文献的推算方法,  相似文献   

4.
一、炎黄的地望与相应的考古学文化炎黄二族,实为同源。《国语·晋语四》曰:"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上古时族名常与人名通用,少典、有蟜为不可考之古族,当互为婚姻,演化出炎黄二族。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祖先是谁?这似乎是一个很幼稚的问题。谁不知道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祖先当然就是炎帝和黄帝了!那么,炎帝、黄帝的祖先又是谁呢?炎帝、黄帝祖先的祖先又是谁呢?中国人的“开山鼻祖”到底是谁?山顶洞人?北京猿人?蓝田猿人?元谋猿人?还是远在万里之外的“非洲人”?这些就不再是什么幼稚的问题了,就连那些世界级的大科学家们目前也不敢给出一个绝对肯定的答案。  相似文献   

6.
如果由炎帝或蚩尤来统一华夏,也有可能实行与黄帝差不多的策略。蚩尤,也是黄河文明的伟大创建者。这片土地上曾经出现过男耕女织、无刑无战的“神农之世”,这个时代终究被部落间的征战所替代。每个部落为了避免灭亡必然会谋求以氏族血缘为基础的联合,而为了扩大力量又必然发生互相之间的战争。因此,我愿意相信长久对立的黄帝和炎帝有可能是远缘亲族,而蚩尤也有可能是炎帝之后。  相似文献   

7.
大熊山,方圆500里,横亘在娄底市与益阳市之间,为湘中第一大山。大熊山,是蚩尤的故乡。蚩尤是苗族的始祖,史书记载,他曾为黄帝麾下先锋,征伐天下,神勇无比,屡建奇功。后居功自傲,欲与黄帝争天下,且九战九胜。黄帝得九天玄女授兵书,才转败为胜,杀蚩尤于涿鹿之野。黄帝平定天下后,感蚩尤之神勇及战功,为中华民族之团结与和睦,亲往蚩尤故里大熊山祭奠,并于山顶上建娘娘殿,以纪念九天玄女之德。大熊山主峰海拔1622米,是湘中最高峰。登上峰顶,看群峰耸峙,资江奔流,气象万千,壮丽无比。大熊山森林公园的森林覆盖率达…  相似文献   

8.
说华夏     
范震威 《奋斗》2007,(7):62-63
上个世纪疑古派史家便声言,黄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等,都是子虚乌有。不可信云云。然而,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许多新文物的出土和发现.历史的某些真面貌正在一步步地被揭示出来.许多文化遗址的考古结果证明,它们与历史传说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人们有可能以新的目光重新打量历史与历史传说。  相似文献   

9.
《党的建设》2010,(3):49-49
人们对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羿射九日、黄帝大战蚩尤等这些神话故事都耳熟能详,其实这些故事都来自于《山海经》。但是,《山海经》并不仅仅是一部神话故事集,而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文明典籍,也是一部记录中华民族地理发现的伟大著作。它记述了远古时代的大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  相似文献   

10.
袁北星 《学习月刊》2014,(21):55-55
作为中华民族儿女,我们常讲自己是炎黄子孙。炎黄二帝并称为中华民族始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炎帝,也称神农氏,传说他生于烈山,也就是今天的湖北随州。民间至今仍有许多关于炎帝的故事和传说,尽管真实性有待考证,但其中所体现的崇尚勤劳、廉洁、仁爱、俭约的思想,依然具有值得深入发掘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党的建设》2014,(9):41-41
黄帝。在古代传说中娃姬,号轩辕氏、有熊氏,为少典之子:黄帝部落发祥地原在陕西北部,后来不断向东迁徙,到达今山西南部黄河之滨,定居于河北涿鹿附近..黄帝以自己的聪明才智,组织和训练部落里的人们习武为战,保卫自己的住所:黄帝的这些做法使其周围的部落也极为钦佩,有的部落开始归顺他,推举他为部落联盟的首领、于是,黄帝的势力越来越大,渐渐与附近的蚩尤、炎帝等部落发生冲突,结果黄帝战胜了他们,统一了黄河流域。后来黄帝的后代不断南迁,到了江汉流域,与其他部落融合。  相似文献   

12.
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和黄帝时代,部落间经常进行兼并战争。在黄河流域,当时集中着几个势力较大的部落,有黄帝族、炎帝族、夷族和九黎族等。他们之间经过多年的征战和融合,最后形成了以黄帝族为主、炎帝族为辅的部落联盟,共同战胜了九黎族。其中黄、炎、夷三个部落的联盟,是由大约  相似文献   

13.
人文历史     
《支部生活》2013,(7):50
"黎民百姓"的来历几千年前,在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和黄帝时代,部落间经常进行兼并战争。在黄河流域,当时集中着几个势力较大的部落,有黄帝族、炎帝族、夷族和九黎族等。他们之间经过多年的征战和融合,最后形成了以黄帝族为主、炎帝族为辅的部落联盟,共同战胜了九黎族。其中黄、炎、夷三个部落的联盟,是南大约一百个氏族构成的。因此,属于这一百个氏族的人统称"百姓",而在战争中抓到的九黎族俘虏就称作"黎民"。百姓与黎民,意味着奴隶主与奴隶的区别。到了西周奴隶制时期,百姓成为贵族的通称,属  相似文献   

14.
李涛 《前线》2017,(5):98-100
<正>黄帝在古人心目中有两种身份:其一是远古帝王,高居五帝之首;其二是中央天帝,中国神话里的最高天神,总管宇宙秩序。黄帝通过一系列战争,击败了炎帝和蚩尤,一统氏族部落,天下来归,奠定了华夏国家制度。随后,黄帝及其大臣进行了一系列文化创造,全面建立了华夏文明。黄帝与阪泉之战、蚩尤之战神农氏末年,少典氏的妻子叫附宝,是有蟜氏的后代。附宝在野外遇到闪电,当时正是半夜,耀眼的闪电围绕着北斗七星之中的天权星旋转,同  相似文献   

15.
娄勤俭 《学习导报》2011,(20):35-35
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历经五千年风雨沧桑,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近代以来,虽屡经磨难,但自强不息和勇于进取的民族精神却始终如一。作为中华文化根脉所系的黄帝文化,伴随着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也得以不断发扬光大而历久弥新。今年恰逢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我们围绕”黄帝旗帜·辛亥革命·民族复兴”的主题召开了学术研讨会,就作为民族旗帜的黄帝文化在近代中国发展历程中的作用、意义,做了深入的研讨。此研讨会是陕西省清明公祭轩辕黄帝系列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宗旨是弘扬黄帝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6.
炎帝神农氏是我国上古传说时期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他姓姜,氏伊耆,名轨,一名石年,或曰石耳。  相似文献   

17.
2014年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120年前的甲午,中华民族国力孱弱,在这场震惊世界的战争中中国战败,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极为惨痛的一页。以史为鉴,可以知未来。本刊特刊登著名党史专家邵维正教授《日本军国主义的前世今生——通过甲午战争透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的文章,旨在帮助广大官兵从对黄海海面弥漫的历史硝烟的深刻反思中获得感悟、得到启示,进一步激发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强军梦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18.
2006年3月31日,农历三月初三。在全球炎黄子孙的殷切关注下,“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古都新郑大礼告成。近万名华夏子孙从四面八方来到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来到黄帝的出生地、创业地和建都地,参加了丙戌年拜祖大典,共同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规模空前的盛典充满同根同源的血脉深情。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生下来,对生产关系是不能自由选择的。看来,对他们的故乡,对他们的祖国,对文化,也是不能自由选择的。中华民族的祖先,从北京猿人到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再到夏、商、周,对哺育他们成长的  相似文献   

20.
苗族是个历史悠久、迁徙频繁、人口众多、居住分散的民族,其历史可追溯到"三苗"、"九黎"、"蚩尤"时代.史学界一般公认,早在先秦时期,苗族先民就已生活在长江中游一带,史称"三苗",或"三苗国".<战国策·魏策>记载:"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据历史学家考证,苗族是个由北向南、由东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