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涛 《探索》2012,(6):62-66
市场化改革使中国社会焕发出惊人的活力,但利益的高度分化也带来了更多的社会冲突。在社会稳定维护中片面强调国家权力的运用,割裂社会稳定与政治稳定的辩证关系,偏离制度建设的根本任务,不利于实现社会的韧性稳定。政治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但转型时期的政治稳定取决于政治体系自身,取决于其能否对社会要求作出有效回应,从而化解社会冲突。因此,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政治稳定与社会稳定步入良性循环,才是实现社会稳定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社会的稳定,是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社会稳定是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中国国情的动态的稳定。分析影响我国的社会稳定五大因素。维护和确保社会稳定,应注意从维护党和政府的权威等六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社会稳定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和巩固中央权威,保证统一领导;加强法制建设与教育,规范社会行为;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这是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的重要内容。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对当前如何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管理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党建思想与社会稳定构建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联性。深挖毛泽东党建思想中的社会稳定意蕴,有助于当下将社会稳定因子有机融入到党建实践中,不断拓展党的建设的社会视野。总体看来,剖析毛泽东党建思想中的社会稳定意蕴,应主要关注毛泽东党建工程论与社会稳定构建、毛泽东推崇思想建党与社会稳定构建、毛泽东党的作风建设思想与社会稳定构建、毛泽东民主集中制思想与社会稳定构建、毛泽东党的领导思想与社会稳定构建、毛泽东党际关系思想与社会稳定构建等基本面。  相似文献   

5.
思想稳定是基础,政治稳定是核心,社会秩序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体现。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稳定,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在维护稳定中的核心作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维护社会稳定。第三代领导集体稳定观的主要特征是:时代性、科学性、实践性和乐观性。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民主三种演变形式与社会稳定关系的分析,认为民主的涵义和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不同发展阶段的民主与社会稳定的关系也不是单一的.因此提出,在民主诉求日益热切之际,当代民主发展与社会稳定的理论与实践值得我们在谋求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深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稳定思想蕴含着政治、经济、社会秩序、思想情绪“四位一体”稳定的丰富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稳定思想,前者指明了社会稳定的三大基础,后者明确了新时期的稳定机制。当前,要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相结合,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党建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稳定因子。对这些社会稳定因子的提取可以通过透视以下关系范畴来展开,即"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思想与社会稳定构建,"腐败不除,亡党亡国"思想与社会稳定构建,"与时俱进"思想与社会稳定构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思想与社会稳定构建,"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思想与社会稳定构建。  相似文献   

9.
被社会各界寄予厚望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在实践中陷入了象征性执行困境,一些地方政府采取做表面文章、走过场、制作虚伪文本材料等"仪式化策略",使稳评成为一个"制造同意"的过程。地方政府自身存在的"发展与稳定"双重任务之间的"张力说"虽具有很强解释力,但这种解释框架建立在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张力不可调和的假设基础之上。"国家-社会"模式的建构可以达到发展与稳定的有效融合,"国家-社会"模式本身具有可能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自1989年担任总书记以来,对保持和实现社会政治稳定始终给予极大的关注,作过许多重要论述,多方面拓展和深化了邓小平的稳定思想.江泽民的稳定思想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革和建设需要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二是要确定改革、发展、稳定三位一体的辩证观;三是提出了实现社会政治稳定的方针与对策.  相似文献   

11.
社会亚稳定是指介于稳定与动乱之间的一种由显性的抑或隐性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所造成的社会紊乱状态.它往往体现为一种隐性的存在,充斥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方面,因其具有不可预见性,且具有较长的潜伏期,容易被人忽视或低估.这种隐性存在意味着两面性--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变奏.破坏性一面占极大比重,假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很可能使社会整体处于危险的边缘.社会亚稳定的制度性根源,在于经济、政治与文化体制的时代变迁,以及与之配套的各种机制的结构性互动关系之中.对于社会亚稳定的理性审视,以理论的前瞻性引领社会实践的复杂性,有助于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矛盾,主动加快或深入各项改革,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对于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风险社会理论认为社会风险与重大决策密切相关。作为对社会资源和价值所做的权威性分配,重大决策会产生正负两方面的社会影响,既是改革发展的推进载体,又是社会风险源。以社会风险源为标准,重大决策的社会风险可以分为经济风险、安全风险、环境风险、社会稳定风险四种类型,而社会稳定风险居于最高层次。重大决策之所以蕴含社会稳定风险,与决策本身的利益冲突、决策机制不科学、政策缝隙以及利益相关者的风险感知等因素相关。为化解重大决策的社会稳定风险,需要大力开展“稳评”,并针对“稳评”在制度设计和实践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推进“稳评”的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3.
社会稳定是古今中外的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秩序。社会稳定取决于各种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本文试图从政治学理论的角度对社会稳定进行一次全方位、立体式的分析。文章主要从政治权力、政治文化、政治参与、政治发展4个方面阐释了其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党建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稳定意蕴,并集中体现在其具体思想论述与社会稳定构建的互动上.这种互动的基本面主要包括:“关键在党”思想与社会稳定构建,“制度建党”思想与社会稳定构建,“党风关系生死存亡”思想与社会稳定构建,“关键在人”思想与社会稳定构建,“警惕右、重防左”思想与社会稳定构建.  相似文献   

15.
黄燕芬 《新视野》2004,(4):56-58
金融安全与社会稳定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本文既分析中国金融安全现状及其对社会稳定的潜在影响,同时也强调,必须警惕社会不稳定的某些因素对金融安全的影响。要保持我国的金融安全与社会稳定,必须双管齐下,不但从改革金融业、金融市场方面寻找对策,同时也要重视从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的角度来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在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发展难免会造成社会不稳定。然而,中国的经验显示,经济持续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可以并行不悖,互相促进。本文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基本事实和长期趋势为背景,以中国政府所倡导和推动的“社会治理”为研究视角,解析中国社会长期稳定何以可能。文章认为,中国政府不断推进的“社会管理”创新和“社会治理”改革对于保持社会基本稳定具有重要贡献:一方面化解了社会矛盾,消减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倒逼政府改革,提升政府回应性。中国的实践表明,一种基于需求-回应框架的社会稳定性分析模型是富有解释力的。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的社会稳定是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内蒙古社会稳定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诸多不利因素。维护内蒙古社会稳定要从经济发展、思想认识、社会建设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改革与稳定一直是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两个重要命题。邓小平在阐述其社会协调发展理论时认为,社会的改革和稳定是社会进行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他系统而又辩证地剖析了社会的改革和稳定关系,指出我们在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时,必须妥善协调好改革和稳定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最终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产阶级的成长壮大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稳定,但是中产阶级并不必然促进社会稳定.实际上,中产阶级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中产阶级与生俱来的一些特性,使得它之于社会稳定表现出双向效应:它既可能成为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也有可能成为不稳定基因.中产阶级社会稳定效应的功能关键取决于中产阶级的成长途径、角色承担、诉求满足等要素.  相似文献   

20.
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相辅相成,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已经形成的良好发展局面亦会丧失。庄河市高度重视打基础、抓民生工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