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同时又相互对立的。中国共产党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构想。一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二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三要落实严守生态红线、严格生态制度、解决突出问题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指示。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19)
工业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本质,这种文明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可以说,当前社会所面临的生态环境、资源危机这些人类生存危机无不是这种文明理念的结果。所以,对工业文明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思与超越是解决人类生存危机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中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关于"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论述,是表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论述,它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意味深长,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深刻阐述了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以及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揭示了人的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内在关联性,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价值观的深邃理性,指明了生态文明的实践路径,为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建成美丽中国以及建设地球美好家园指明了方向,充分表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涵的丰富而高超的生态哲理。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生态审美观是随着人类自身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程度的提高而不断改变的。在史前时代,人类被动地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关系,其生态审美观是朦胧的;在农耕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是一种有限的利用、改造并破坏的关系,其生态审美观是朴素的;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是一种无以复加的利用、改造并破坏的关系,其生态审美观呈现出无视生态的绝对理念倾向;在现代文明时代,人类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关系,其生态审美观符合生态整体发展的要求,具有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正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是能够解决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要多一些对自身的节制,多一些对自然的尊重。生态文明建设矛盾的类1.哲学层面的思想观念矛盾当从哲学角度分析现今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时,主要有两种观念的对立:第一是"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涉及到是否要肯定人的主体性,特别是当具体讨论到如果人和老虎对峙,人应该维护自己的生命杀死老虎还是自愿被老虎吃掉时,非人类中心主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将使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的文明高度。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时代、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更高一级的文明,它将人类的长久生存建立在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生态文明摒弃了只注重经济效益而不顾人类自身生态需求和自然界进化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强调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实现人、自然共同演进,和谐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但是,这种状态不可能自然地实现,为此,要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社会,必须树立新的生态文明观。首先,生态文明观要求人们树立新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互惠共生,…  相似文献   

7.
一、环境现状对可持续发展提出挑战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和作用的总和。它不仅包括各种自然要素的组合,还包括人类与自然要素之间相互形成的各种生态关系的组合。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发展最主要的前提,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安定的基本条件。一个多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丰富了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然而,也使自然环境遭到了难以承受的干扰和冲击,人口、资源、环境及其发展关系,就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在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的基本现状…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引领,是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思想具有深刻的逻辑意蕴: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立场、观点对人类与自然、个体与整体和发展与保护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详尽的阐释,具有深刻的辩证逻辑;二是通过顶层设计和实践分析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山水林田湖草统筹治理,具有完整的系统逻辑;三是从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出发,总结历史把握人类发展趋势、立足当下满足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展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清晰的史观逻辑。  相似文献   

9.
生态概念伴随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逐渐深入而不断变化,大致包括与人分离的"自然"或"环境",为人所用的"资源"或"能源",与人相关的"时空"或"系统"和与人同一的"文明"或"观念"等。后者并非对前者的否定,而是对前者的跃迁和提升。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且在具体措施中分别从"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及"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个角度展开。而这四个角度分别与生态概念的四重内涵相互对应,充分说明其对生态的理解是人类历史发展至今有关生态研究的智慧结晶,也体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特色,更作为一股思想力量和精神动力推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印度洋大海啸夺走的不仅是数以万计的人的生命,还从某种程度上打击了人类征服大自然的信心。从人类历史上看,每当遇到人类力不可抗的天灾,总会有人彷徨无措,有人疑惧人类自身的能力,有人对自然产生敬畏的心理。人与自然,以谁为本?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该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这是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我认为,应该是以人为本。我绝不反对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但需要弄清楚一个观念,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为了人。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破坏”一下环境、生态,改变一下环境和生态,但也是为了人。这个问题要搞清楚,…  相似文献   

11.
既然“我们是被观念而很少被别的东西所统治”,那么——人类社会追求富裕与公平的轨迹人类社会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伟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富裕与公平应是包含于其中的内容,分属于这两个文明。自有文明以来,富裕与公平总是为人相伴以求,人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既有符合生态文明原则的地方,也有违反生态文明原则的地方。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主要体现他在植树造林、节约资源、控制人口、水利建设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尊重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赢。而他的违反生态文明思想与实践主要集中在大跃进和文革这两段特殊历史时期。因此,毛泽东生态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并存,但总体而言毛泽东生态思想进步性是占主导的。他尊重自然的思想与实践已经超越了传统主客二分的人类中心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许多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契合之处,超越了新中国蹒跚起步的工业化脚步,生发出后工业化时代的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13.
生态系统与环境、资源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各有区别,是"一体两用"的关系。生态系统为"体",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环境、资源是人类出于生存发展需要对生态系统的两种用途。生态、环境、资源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由于人类对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不合理,过度开发,导致的生态环境退化,利用粗放、效率不高,不仅加速资源耗竭,还造成资源过早转变为废弃物形成污染源,污染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健康、环境良好、资源可永续利用的目标,关键需要"强体善用",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完善环境污染防治体系,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此外,还离不开完备的制度体系保障和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的牢固树立。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主义视阈下,尊重自然,首先要尊重自然的优先地位,自在自然的优先地位并非已成"历史",人化自然在"铺垫"和"规约"后续活动中体现其优先地位,承认并尊重"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物质前提;其次,要尊重自然的主体地位与内在价值,站在整个"类"发展的高度,承认自然有着不同于人的主体性表达形式,尊重自然的主体地位而不是将自然看作单一的客体,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而不是仅仅注重其工具价值,在主客体的相互体认中寻找人与自然平衡的支点;其三,要尊重自然规律,走出崇尚荒野自然、简单"绿化"自然、休闲中重"自我"轻"自然"的误区,避免将自然规律简单化、狭隘化而误入歧途。  相似文献   

15.
很多生态批评家认为马克思在实践生活和伦理道德领域假设自然条件的无限性,支持技术乐观主义以及人类征服自然的主张,并由此将马克思归类为反生态的思想家。保罗·伯克特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为理论依据,从共同所有制的管理责任、自由时间的扩展以及劳动、需求体系、财富的衡量标准等方面,论证了共产主义基本则所内含的生态关怀和可持续性要求,进而反驳了生态批评家的错误认识。他尊重马克思的设想原则和论证逻辑,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逻辑所造成的生态后果,并揭示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宏观视野。从总体来看,其论证思路、论证依据对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事业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承载了对人类命运的历史思考,也是对当前全球化深入发展的现实回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包括价值共识、制度实践和文化认同三个相互联系的层面。与西方全球主义的模式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价值共识上提倡真正的全人类价值,而不是所谓的普遍化的西方价值;在制度设计上尊重当前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秩序和规则,强调主权平等,反对帝国霸权;在文化上,主张尊重多样性,各文化间和而不同,包容互鉴,反对文明优越论和普世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农业生态思想,在几千年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的合理内核在于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对于当前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以及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以传统文化为指导,充分汲取其合理因素;重视、吸收其认识自然、尊重自然的思想,使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存;使自然环境成为人类的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18.
生态环境是现代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问题,生态环境关系着一个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来源于人类实践对科学的理解,将其生态文明的内涵与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有效结合起来,有利于摆脱生态困境,从而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以及实现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诞生之日起,人类就生活在人为与自然的张力之中。这种张力一直在积攒,原始社会延续最长,积攒得最慢;农业文明积攒得较快,但张力仍远离极限;工业文明在较短时间内就把这种张力推近极限。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缓解人为与自然之间的张力,以谋求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可从三个方面诊断工业文明之不可持续的弊病:一是大量使用矿石燃料,造成污染;二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物质主义生产—生活方式横贯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从而使物质主义发展观成为世界性信仰;三是主流世界观和价值观宣称人类可以征服自然。这一切决定了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向:快速增强人为的力量,即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无止境地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但这一方向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生态文明论为扭转文明发展方向提出了一种要求文明各维度联动变革的整体性方案:以改变世界观、价值观、发展观为根本,以改变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生产—生活方式为关键。只有扭转了文明发展方向,人为与自然之间的张力才可能恢复到无损地球生物圈健康的适度。世界观、价值观、发展观的改变就是哲学范式的改变。生态哲学作为哲学的新范式,是生态文明新时代之时代精神的精华。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人类文明改造自然的深度与广度的急速扩张,始于毫末的生态问题也逐步转化为势不可挡的生态危机。为此,我们需要以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文明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重新反思为理论的第一基点,构建出兼顾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与自然生态维护路向的新的生态哲学。新的生态哲学,即"生态生存论",是在否定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征服自然的取向与"自然中心主义"服从自然的取向后辩证发展而成。生存论生态哲学坚持"从现实出发"的历史研究方法、"人与自然共荣共生"的生态价值核心和"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共赢实践取向,力图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学术构建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