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孔     
梁羽生 一代武侠小说宗师梁羽生于1月22日在澳洲病逝,让原本就逐渐没落的武侠小说界更添了些许凄凉。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梁羽生和金庸号称“金梁并称,一时瑜亮”。自1954年在《新晚报》上连载第一部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起,此后30年间他共有《萍踪侠影录》、《白发魔女传》、《塞外奇侠传》、《七剑下天山》等35部小说作品问世,共计1000万字,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  相似文献   

2.
吴俊逸 《传承》2009,(13):57-59
倪匡在《我看金庸小说》中说:"金庸小说中的武功描写部分当然精妙绝伦,但比起其他精彩部分来,似乎不必专门提出来详细讨论了。"而我这篇文章恰恰要专门讨论金庸笔下的武器和武功。梁羽生认为,武侠小说可以没有武,但不能没有  相似文献   

3.
怀念梁羽生     
曾有学者认为,新派武侠的鼻祖,应该是朱贞木。朱贞木的《七杀碑》是1949年发表的,如果从那个时候算起,新派武侠已经有一个甲子的历史了。不过大多数学者还是倾向于把朱贞木看作旧派武侠小说的最后一名,看作是殿军,而把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创者定位在梁羽生身上。  相似文献   

4.
正10月30日,武侠泰斗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3月10日生于浙江省海宁市,是海宁查家的第二十二代孙,1948年移居香港,当代武侠小说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金庸的武侠小说写作始于1955年,当时他在香港《大公报》上与梁羽生、陈凡开设《三剑楼随笔》专栏。同年首次以"金庸"为笔名写出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随后又写出《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  相似文献   

5.
他的一生,从1924年到2009年,烹文煮字、棋书自乐86载;其间,从1954年到1984年,笔耕不辍30年,因35部小说、160册、1000万字的“剑胆琴心”,而以“梁羽生”一名誉满天下。  相似文献   

6.
宋巍 《前沿》2009,(8):184-186
“江湖”概念的形成,是一个逐渐虚化的过程。从现实中的江湖社会到作品中的江湖世界,从地理的江湖到小说中的江湖,江湖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被大大削弱了,而保留了非主流的边缘人的疏散痕迹,从而为武侠小说的虚构提供了足够的想像空间。唐代武侠小说中创造的江湖世界,为后来武侠小说中的江湖奠定了基本格局,例如,江湖奇遇、江湖道义、江湖恩怨等,都成为后世江湖描写不可或缺的元素或母题。  相似文献   

7.
酸樱桃 《小康》2014,(12):84-87
少年时代看小说跟现在不一样,那个年代没有网络写手们铺天盖地的穿越剧,基本选项就是简单的几类:琼瑶岑凯伦常绢亦舒,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黄易。除开各种古典名著和世界经典名著,非要加上的话,还有故事会。好在旧时代的有限,倒也造就了读透一个作家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金庸先生曾说:武侠小说就是成人世界里的童话。可是武侠、江湖毕竟是小说中的虚拟世界,现实生活中难描难画。有一位西北姑娘,却开了一家“金庸侠客岛”酒吧,以金庸小说中的江湖和大侠作为酒吧的主题,让正在做着童话梦的成年人圆了梦想!  相似文献   

9.
在武侠小说里,金庸先生对"天下"更多地注入了一种伦理的、历史文化的元素。金庸武侠小说的地理历史文化政治语境,使小说有了成为一种新认识的文化的可能性。武侠不是一种情绪,它是一种文化,它最撼动人心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电视传媒对金庸武侠小说的传播和诠释,意味着一个文本被夸大时代的到来,同时也意味着作者与读者第一互动的文学意义的结束。  相似文献   

10.
南岸 《当代广西》2005,(22):44-44
梁羽生,本名陈文统,1922年生于广西蒙山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家中颇有一些产业,他自幼写诗填词,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教育。 1943年,一批学者避难来到蒙山,太平天国史专家简又文和以敦煌学及诗书画著名的饶宗颐都在他家里住过,梁羽生向他们学习历史和文学,很受教益。抗战胜利后,他就读于广州岭南大学,学国际经济,1949年定居香港,供职于《大公报》。 1954年到1984年,30年间35部小说, 160册,从1000万字的刀光剑影中一路走  相似文献   

11.
据说邓小平在闲暇时,也爱翻看武侠小说。因为翻来看去总是港台武侠小说,便问秘书,有没有内地作家写武侠小说呀?回答是肯定的。这样,张宝瑞的武侠小说就放到了邓小平的案头。看了张宝瑞的作品,邓公连声说好。毕竟,祖国大陆是武侠小说的发源地,不乏承袭渊源并发扬光大的武侠小说作家!张宝瑞,1952年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武侠文学学会理事,现任新华社北京分社采编室主任,高级记者。初次接触地的人,凭第一印象会觉得他是个高高大大、谈吐斯文、学识渊博的小伙子,但绝不会想到46岁的他已是著作累累的人物!如果你留心去打听…  相似文献   

12.
金庸三题     
武侠小说和侦探小说,为高雅人士所不屑。我却小时候大读还珠楼主、柯南道尔,中年以后大读金庸、阿加莎,所以不能成器。金庸小说吸引我的是它的世故人情,那些匪夷所思的武功倒在其次。  相似文献   

13.
在封建社会、半封建社会里。武侠小说对封建制度是基本认同的。对明君、贤相、清官等“健康力量”是热情歌颂的。武侠小说所谴责的只是贪官污吏、豪绅、恶霸。武侠小说未曾主张造反。更未曾鼓吹革命。但是封建统治者却并不领情。正统的主流文化鄙视武侠小说。排拆武侠小说。甚至查禁武侠小说。因此。武侠小说只能在边缘化状态中生存。  相似文献   

14.
严峻 《前沿》2013,(14):132-133
爱看武侠小说的读者对于金庸以及他的部部经典作品都是非常熟悉的。金庸的每部小说中都有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本文从金庸笔下各种典型女性人物入手,通过其对爱情的表达,对爱情的追求来获知当代女性对爱情婚姻的新理念,即做自己爱情世界里的统治者。  相似文献   

15.
“你想学功夫吗?”、“三拳打死一头猪”的广告语和李小龙的英武形象,出现在某武馆门外的宣传海报上,吸引了街旁一批少年的驻足观看,交头接耳地商议着“功夫”。而各种冠以“少林”之名的武校开遍了大江南北。在音乐秀场,周杰伦靠《双截棍》和《龙拳》叱咤风云,在电影院,武侠片如李安的《卧虎藏龙》、张艺谋的《英雄》票房惊人。而当代的武侠小说,以古龙、金庸和梁羽生等作家为代表,也持续吸引着一代代的年轻人乐此不疲。“体育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在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往往是创造产值最多的前三甲行业之一,而功夫的商业化,是中国特色的体育…  相似文献   

16.
张欢 《传承》2011,(17):62-63
武侠小说与骑士小说,二者分别作为中西方世界所特有的文化产物,其间存在众多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这两部作品的不同,反映在这两部作品中,可表现为内容、人物、语言、风格以及结构等这几个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观察与思考》2006,(24):12-13
要超越金庸,革掉金庸们的武侠命,突破传统武侠小说堡垒,创作出新时代的武侠小说。 ——日前,在第三届今古传奇武侠文学奖暨黄易武侠文学特别奖颁奖仪式上,新生代武侠女作家、北大硕士步非烟放言。  相似文献   

18.
金庸与读者对金庸小说的影视改编基本予以否定,其原因在于:文学向影视的转换本身有难度;武侠小说的传奇性转换成具体、确定的画面有难度;影视创作者的再创作要让熟悉原作的读者接受有难度。金庸小说的改编拍摄却始终不曾终止,这主要是源于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关于“侠”的文化心理,源于影视创作者对金庸小说丰厚文化内涵的认同与宣扬。  相似文献   

19.
媒体广场     
《人民公安》2009,(3):6-6
中国冬考;台湾:不一样的2009之春;新春听心声,老百姓愿望很实在;侠者 梁羽生  相似文献   

20.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武侠小说成型于清代.这个阶段的长篇武侠小说流行较广,影响也比较大,奠定中国古代武侠小说的基础,形成了中国武侠小说的第一次高潮.民国武侠小说成为民国文学园地上的一朵奇葩,也是中国武侠小说的第二个高潮.上世纪80年代中期,港台武侠小说进入大陆,形成中国第三次武侠小说的高潮.在温世仁等一批武侠小说家的推动下,大陆与台湾武侠文学交流逐渐融为一体.大陆与台湾的武侠小说新一代作者已经崛起,中国传统文化的武侠小说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