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来考虑教育与科技问题,将其列为“战略重点”,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显著特点,也是邓小平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贡献。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邓小平在这方面的精辟论述,对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教育与科技的战略重点地位,坚决贯彻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所提出的“解决科技和教育体制上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问题’”’“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育必须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强教育与科技的联系,首先要强调教育与科技发展的一致性,正…  相似文献   

2.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尽管我国的科技、  相似文献   

3.
在国外,大学并不直接创办企业实体。包括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它对“硅谷”高科技产业化的功能仅定位在人才和成果的“辐射源”与“孵化器”上,其产业化的后续环节交由企业来完成,大学并不直接从事生产和经营。那么,我国大学为什么要创办企业?这是不是违背了教育科技发展和现代社会分工的客观规律?对此,需要从分析我国的特殊国情入手,通过考察我国大学科技企业发展历程得到肯定回答。我国大学创办科技企业,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特定条件下中国大学的一大创造。它是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随着我国教育科技体制改革不…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一方面是高素质人才的工作岗位缺失,另一方面又有不少高校毕业生无缘就业。经济体制转型、产业结构失衡、高等教育改革不到位是“知识失业”的主要成因。为了从根本上克服“知识失业”,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引导就业观念的转变和人才市场的发展,同时要加大教育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5.
正确认识和看待全球“一体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认识、科技、生产的大发展,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产生和日益发展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与重视。然而,“一体化”有利也有弊;发达国家主张的“一体化”与发展中国家主张的“一体化”绝不是完全一致的,彼此的目的、手段有着极大的差异。我国在参与“一体化”进程中,要冷静地分辨、慎重地选择。  相似文献   

6.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 ,抓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已经成为摆在各级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面前的头等大事。各级领导干部务必要以邓小平同志的科技理论和人才思想为指导 ,从讲政治的高度 ,从实现“三个代表”要求的高度 ,充分认识实施西部大开发 ,人才是关键的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强化振兴经济人才资源是第一战略资源的观念 ,进一步抓好人才的开发利用工作 ,切实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形成组织部门牵头 ,人事、科技、教育、卫生、农业、经贸等职能部门通力合作 ,齐抓共…  相似文献   

7.
61岁时“空降”安徽 十年“文革”结束时,刚被解放的万里,原是被派往湖北省工作,临行前他去看望邓小平,向老首长辞行。邓小平听万里说要去湖北,迟疑了一下,说:“你不要着急走,再等一两天。”邓小平随即向华国锋、叶剑英建议,安徽这个“老大难”要有个得力的干部去。于是,万里转而来了安徽。  相似文献   

8.
1983年,邓小平同志在北京景山学校成立20周年之际,写下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著名题词。这既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深化改革与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也是新时期干部培训必须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三个面向”着眼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和民族的振兴,关键是要培养建设社会主义跨世纪的合格人才。而在各类人才中,干部是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从当代世界发展和民族历史命运的高度,新时期的干部培训必须始终坚持和贯彻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战略指导方针。  干部培训要“面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的"三农"论述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树平 《理论探索》2006,(2):98-100
邓小平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及其解决思路有诸多论述,对今天的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这主要是:要始终把加强农业放在首位,进一步夯实农业的基础地位;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  相似文献   

10.
干部能上能下,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解决干部能“下”的问题,关键在于确定什么样的干部应该“下”,怎样让他们“下”来,如何安置“下”的干部。要转变“官”念,创造干部能上能下的良好环境。从加强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人手,破除“唯官是尊”、“上荣下辱”:“下必有错”、“不犯错误不下台,不到年龄不退职”等错误思想认识。要正确界定不称职或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具体标准,解决好干部“下”的标准过于笼统、不具体、难以把握的问题,切实做到“上”能服人,“下”有依据。  相似文献   

11.
2004年,普陀区职工优秀人才发展促进会成立以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市、区科技大会精神和要求,围绕区委“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创新指导方针,不断健全组织制度、搭建交流平台、提升服务水平,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快职工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构筑人才高地,为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和实施科教兴区战略贡献智慧和力量。一、凝聚人才…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农村改革思想包括农村改革基础论、“两个飞跃”论、城乡改革协调论、乡镇企业论、“首创精神”论、农村改革性质论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深入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农村改革思想,对于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团结》2002,(4):14-14
深圳大学特区台港澳经济研究所的苏东斌发表文章说,最近,江泽民郑重地提出了建设“政治文明”这一要求。江泽民对这个概念的现实使用,不仅把法治建设提到了政治文明的高度,并且把政治文明作为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并列的重要判断。“政治文明”,说到底,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制度文明”,也就是对邓小平关于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决定的深化提法与理论概括。  相似文献   

14.
关于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关于尊重教师,关于教师队伍建设,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论述,对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意义非凡。一、“关键是教师”——关于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08页)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部贫困地区是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反贫困战略的重点和难点地区。针对以往我国反贫困战略的缺陷与不足和中国西部农村贫困的发生机制,要完成反贫困的战略任务必须进行反贫困的制度创新。西部“教育反贫困”战略实施的内容包括“教育反贫困”战略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阶段、重点和难点、措施等一揽子方案。  相似文献   

16.
赵运锋  云剑 《理论探索》2007,(3):151-154
现代刑事法律思想与制度中的罪刑均衡原则、刑事判例制度、教育刑论和刑法谦抑性说,与我国儒家文化中的法律思想有诸多暗合之处。这主要体现为孔子、荀子的刑罚适中思想与现代罪刑均衡原则的不谋而合,朱熹的“德礼政刑”思想与现代法律教育刑论的相通性,孔子“不为刑辟”思想与现代刑事判例制度的一致性,朱熹罪疑惟轻思想与现代刑法谦抑性说的内在关联,等等。  相似文献   

17.
“三讲”和“三个代表”思想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现实条件基础上提出的,是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党建思想的深化与发展,是对邓小平党建思想的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激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实践证明:人才是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决定性因素,是发展事业的“重头戏”;人才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当前,我们在以科技谋发展上的差距,说到底是人才的差距、是能否用好人才的差距。  相似文献   

19.
倪闽景 《民主》2023,(5):13-14
<正>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教育强国的“强”字是形容词,是号召,是目标,是方向。这个“强”字,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强,则青年强;  相似文献   

20.
理想教育是一项经常性的教育工作,是向人民群众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希望全国人民都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强调:“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有理想”的含义是:“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后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