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简军波 《党政论坛》2014,(18):32-33
2013年下半年,学术界提出的中国外交“西进”战略引发了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它不仅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外部延伸,也体现了新一代中国领导人有所作为、更趋进取的外交风格。和中国的中亚政策、丝绸之路经济带等新政一起,“西进”战略宣告了中国外交未来一个阶段的政策重心,即以中亚为核心,辐射南亚、独联体、中东的“大周边外交”。  相似文献   

2.
平悦 《党政论坛》2014,(6):29-29
“微外交”,顾名思义是微博时代的外交,而且是特定针对中国网民的,因为在世界网民人数最多的中国,微博是最活跃、影响最大的网络媒体,主要是西方国家在中国展开了“微外交”。  相似文献   

3.
王小鲁 《党政论坛》2013,(22):12-12
介绍新思路。王毅在美期间会见的各国代表团来自五湖四海,这与中国外交“以大国为首要、周边为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总体布局保持一致,同时也折射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积极主动风格。通过向各国官员全面阐释中国外交思路和理念、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呈现出新的变化,中国外交在新的机遇和挑战中面临着新的调整与转变。多边外交的兴起成为这一阶段国际关系领域中的一个显著的特点,能否恰当运用多边外交,既是衡量大国外交风范的标志,也是中国走向“合作性崛起”的关键。本文试从多边外交的概念入手,在概要分析新世纪中国多边外交发展背景基础上,  相似文献   

5.
马荣久 《学理论》2009,(27):45-47
本文从理解外交关系的“转型”、外交战略和理念的探讨、外交政策分析以及外交决策研究等四个维度,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研究议程。文章最后指出,有关研究的不断突破和更大进步,将继续有赖于开放的学术环境以及源源不断被“解密”的档案材料的支持;雨当前的研究应着手在与理论的结合以及方法运用等方面迎头赶上。  相似文献   

6.
高小升 《党政论坛》2013,(23):26-29
十八大是中国在实现小康社会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它为新时期中国的内政与外交作出了全面的战略部署。十八大后中国外交呈现出新的变化,不仅表现在外交理念的进一步丰富和创新,而且在实践中也体现出外交布局更加全方位、  相似文献   

7.
陈须隆 《瞭望》2016,(29):8-8
2016上半年,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与困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仍乘势而为,迎难而上,积极而稳妥,成绩突出首先,元首外交取得圆满成功,是最大亮点.习近平主席成功对沙特阿拉伯、埃及、伊朗、捷克、基尔维亚、波兰和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一是提升了双边关系,二是完善了外交战略布局,三是推进了“一带一路”建设,四是提升了中国国际话语权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赵启正 《民主》2008,(12):31-33
在200年前,我们中国人可以不知道欧洲也不知道美国.照样生活得挺好。但现在不知道欧洲、不知道美国,可就不行了。那么,我们说一下“公共外交”的概念。外交,传统认为是政府之间的事情,外交部对外交部.或国家领导人对国家领导人,这叫“政府外交”。无外乎解决双边关系,如果到了联合国就是解决多边关系。“公共外交”也可以翻译成“公众外交”.是一种面对外国公众的不一定是政府间的内容.如果说我们的国际广播电台是国语的,  相似文献   

9.
陈先奎 《党政论坛》2012,(12):24-25
美国高调重返亚洲,在中国与周边以及亚洲大国之间挑拨离间、分化瓦解,给中国周边外交以及亚洲大国外交构成了严重挑战。中国周边外交迫切需要从运筹全局的高度,进行与时俱进的重大战略调整,其中一条就是把印尼作为中国周边外交的一个重要战略环节,即把印尼作为中国周边外交和亚洲大国外交的重要战略支点国家。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外交经历了革命外交、经济外交、和谐世界外交到命运共同体外交等不同时期,这一过程同时也显示了从道义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区域发展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铺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新旗帜、新任务和新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对前几任领导人外交思想的传承和延续,更是新一代领导人奋发有为的开拓与创新:开启了大国外交新时代,开垦了全域外交新空间,开发了主场外交新形式,开辟了“一带一路”外交新平台,标志着中国外交的跨越性升华,彰显了新时代大国外交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11.
郭晓东 《学理论》2012,(27):34-35
2009年,在中国不断崛起而美国相对衰微的背景之下,美国高调“重返亚洲”.基于现实层面分析,美国“重返亚洲”对中国外交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外部战略空间被压缩、经济命脉被威胁、外交资源被占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特色外交可圈可点,中国关于“构建和谐世界”与“合作共赢”的理念和相关政策,以及关于“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的呼吁与倡议,已经日益深入人心,在国际上受到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6,(10)
中国民间外交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成效显著,在新时期呈现主体多元、形式灵活、新生力量踊跃参与等新特点。同时,现行民间外交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相对滞后,对传统民间外交机构缺乏政策引领和规划协调,对新兴民间外交力量认识和引导不够,对民间外交的能力建设重视和投入不足。加强和改进民间外交工作正当其时。国家和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建立统筹协调机制,研究制定管理制度,依法规范管理,重视并加强民间外交能力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民间外交模式。  相似文献   

14.
《党政论坛》2013,(14):58-58
胡锦涛访俄:展现开放务实的外交形象 进入2l世纪以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化莫测,中国外交面临着新的挑战。美国新上仟的小布什总统,一一度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者”。2001年4月1日的中美撞机事件使得两国关系更蒙上阴影。但接着而来的“9·11”事件又给国际安全形势造成巨人冲山。  相似文献   

15.
晓岸 《党政论坛》2014,(22):29-29
“远端外交” 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以来,对外交工作倾注了大量精力,迄今己出访八次,足迹遍及五大洲23国,开启了首脑外交新时代。在行程设计上,将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多边外交有机结合起来,强烈体现全方向布局的意识和能力。其中,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占据了习近平最多的出访时间。  相似文献   

16.
应当重视对中国外交的哲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外交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有许多问题需要从哲学上认真研究。这些问题包括中国外交的时代观、全球发展观、价值观、主体观、方法论、思维观、人权观和前进观等。作为泱泱大国,中国应当特别重视对外交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大国外交、周边外交、经济外交、公众外交、危机外交、救援外交等,中国外交上半年表现精彩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中国越来越成为国际舆论的关注焦点,中国外交也进入了非常活跃时期。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在世界聚焦中国之时,好事坏事都会被放大。而中国外交在刚过去的上半年的表现令人瞩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在网络外交领域面临诸多国际压力与挑战,也存在创新意识不足、运行机制滞后和技术操作生疏等内在问题和局限。要大力构建和提升中国网络外交战略,通过更新思维、创新体制、开发技术增强网络外交的软实力,积极倡导世界互联网良性治理结构,为国家和平发展和整体外交工作注入活力和动力。  相似文献   

19.
亓成章 《求知》2009,(12):20-22
新中国外交已经走过了60年光辉的历程,不论在外交理论还是在外交实践方面,均取得了引入瞩目的辉煌成就。一、新中国外交理论体系已臻完善 新中国外交经过60年风风雨雨发展到今天,其理论体系框架已成型并日臻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中国对外战略思想、实现途径和方法,中国对外政策基本原则、目标,中国对外工作指导方针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赵宗博 《学理论》2010,(27):97-99
近年来,中国更加强调外交工作"服务于国内经济建设的大局",在外交战略观念更新、制度改进、决策多元和形式多样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外交战略框架。针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形势,探究中国经济外交的内在动因、原则方针、运作机制和实践路径,并据此完善中国经济外交战略,有必要成为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