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耿波 《理论视野》2013,(4):25-28
当代中国城市建设发端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并形成了"经济主导型城市"的城市发展模式。2008年,中国城市从"经济主导型城市"向"社会导向型城市"开始转型,2011年是中国"社会导向型城市"发展的高潮,这主要体现在"城市扩张进入减速通道"等四个方面。面对中国城市转型,应从确认当前中国城市发展的"节点"、强化城市社会管理等方面给予关注和推进。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6,(9)
构建海绵城市是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城市全面发展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它不仅是人本主义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而且是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向的实践和反思。本文在分析海绵城市理念构建的关键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别从明确人在海绵城市构建发展中的核心位置、海绵城市的技术开发与创新应注重绿色可持续性、积极采用大数据管理技术以提升海绵城市信息化控制水平、积极推进与海绵城市发展有关的法治体系构建及注重民主导向的海绵城市决策过程中的公民有序参与五个方面指出了深度发展海绵城市工程的技术及人文策略,以期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系统科学发展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举措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3,(34)
鸡西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鸡西未来的发展要‘高举绿色发展大旗’,努力把鸡西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绿色矿区、生态城市、宜居家园,建设成为黑龙江东部地区中心城市",这是指引鸡西未来发展的"鸡西梦"。把"绿色革命"、"绿色生活模式"等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绿色发展理念,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绿色发展战略,形成了思想上的高度一致性。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对提升鸡西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具有现实和长远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绿色治理体现了新时代治理变革的新趋势,推动传统治理向绿色治理转型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要求。资源型城市绿色治理转型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态压力、发展困境和现实阻力,能否有效激发资源型城市的内生动力已成为决定其绿色治理转型成败的关键。基于实践探索的案例分析发现,资源型城市绿色治理转型的内生动力主要源自政策激励、产业转型和科技驱动三个方面,其中,政策激励启动转型进程并为转型提供规划、激励和指引,产业转型为绿色治理转型提供持久动力,绿色科技则为绿色治理转型提供技术保障。这三重动力均内在于资源型城市绿色治理转型的实践体系。在这一治理体系中,治理主体从政府管理转变为多元共治,治理过程从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变革,治理对象从生态治理转变为“三生融合”,体现了资源型城市绿色治理转型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5.
竞争性城市化背景下,城市经济增长乏力,城市化运行隐藏的危机以及城市病的滋生呼唤城市绿色转型.绿色转型作为切合实际的城市先进转型模式,能及时有效破解城市化运行中的病变.基于城市绿色转型的基准、肯綮及内在机理等理论诠析,通过对城市绿色转型与慢城、竞争性城市化的耦合检视,认为城市经济运行过程中慢城作为低碳宜居城,成为城市绿色转型建构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黄凌 《民主》2012,(5):38-39
在广阔的阿拉伯原野上旅行,无边无际黄沙覆盖的大地上,你会看到叙利亚西北部有一大片布满芬芳果园和茂密森林的绿洲,这就是被人们称作"绿色海滩"的拉塔基亚。拉塔基亚是叙利亚西北部的海港城市,也是从欧洲经土耳其陆路的最后一站。几天的"绿色海滩"旅程,让我深深陶醉在阿拉伯高原的中古迷情之中,回味起来,意韵深长。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3,(36)
11世纪城市广泛出现在中世纪的欧洲大陆上,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各式各样的因素的影响,城市逐渐取得了独立管理城市事务的权利,最终成为自治城市。旨要阐述11—13世纪英格兰自治城市兴起的原因及它的演变过程,它的市政管理机构的组成,从中分析自治城市的局限,并说明这种城市体制对中世纪西欧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建设生态城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题中之意。建设张家界生态旅游城市必须从搞好规划建设、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绿色营销、加强生态建设、培养生态意识入手,系统推进。  相似文献   

9.
鲍梦远 《各界》2010,(9):95-96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心自己的生存环境,城市居住小区作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空间,其环境设计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没有绿色环境,就没有人类居住赖以生存的氧气。怎样创造一个优美安静和舒适的居住环境,这是每个规划设计者应该认真探索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引进组团绿化概念,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学习国外规模绿化概念。  相似文献   

10.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倡导低碳消费也成为各国实现城市生态化的必然选择。2011年西安世园会倡导“绿色引领时尚”理念,这正是低碳视角下城市生态化的充分体现。揭示低碳经济的内涵、特点及对构建生态城市的意义,从园区规划建设入手全方位解读西安世园会。对构建生态文明。实现城市生态化有一定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谢国权 《党政论坛》2008,(13):54-56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人口大规模迁移,城市基础设施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众多城市的旧城区必须进行市政、交通与居住条件的更新改造,城市更新已经成为各级城市政府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沈鸿烈就任青岛市长期间,提出了城乡并重、物质建设与文化建设全面发展的战略思想,并采取多种措施推动乡村进步,改善城市中下层人民生活,加强城市文化建设,纠正了以往城市发展中的弊端,将青岛的城市建设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水平。  相似文献   

13.
《瞭望》2015,(15):12-14
曾经,我们观察和思考城市的时候,只有经济和社会两个维度,后来,有了环境这个维度。今天,绿色城市作为一个新的理念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不过,如何定量地衡量绿色城市。  相似文献   

14.
陈柳钦 《学理论》2008,(16):16-19
健康城市从概念的提出,到指标质量体系的确认,以及健康城市建设的过程无不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体现出城市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现。健康城市:城市发展的新追求。健康城市的内涵是丰富的、动态的。建设健康城市,需要从实际出发,不断发现、认识和控制健康影响因素。持续开展健康促进行动,从而不断提升市民健康素质和整个城市的健康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面对京津冀城市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人口过度密集、环境污染、垃圾围城、城市内涝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河北省提出建设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规划主打绿色生态牌。廊坊作为经济圈规划中的一个区市,要基于这个平台,利用自身的区位、生态优势,在十八大明确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指导下,确立建设生态城市的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升级,打造生态廊坊,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6.
吴楠 《学理论》2013,(22):93-94
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程,将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演变过程以20世纪80年代为界分成两个阶段,分别是之前的行政型供给机制和之后的多元化供给机制。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须处理的问题。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对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改革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中世纪后期欧洲城市的扩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促进了文化的世俗化。文艺复兴运动使知识世俗化成为事实。知识精英进入政治权力结构,促成了知识的政治化。14、15世纪,欧洲大学逐渐丧失了它的国际性特点,走向了民族化。之后,宗教改革运动也体现出民族化的取向。而这些均与城市复兴有着密切关联,近代国家的兴起,亦为城市复兴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从城乡关系出发把握人类历史,是马克思历史观的重要视角.马克思认为,现代社会的历史就是城市主导农村的历史,就是人类活动以现代城市网络为骨架来展开的历史;考察现代城市,至少要从城市与农村、城市与自然、城市与人口、城市的资本经营性与人民性、城市与城市这五方面的关系来入手.马克思的现代城市思想对当代中国城镇化实践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它提示我们走文明的城镇化道路,走绿色城市的发展道路,走人口与城市协调发展的道路,走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建设道路,走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包容式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是事关上海发展全局和长远的一项根本战略,是城市发展的底蕴和根基。城市软实力的基本内涵包括制度体系、价值文化、生活服务、市民素养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可以从制度、文化、生活和主体四个方面着力推进城市软实力建设。  相似文献   

20.
穆廷云 《学理论》2012,(10):84-85
城市不仅有外在的形式,还有其内在的精神气质。城市建设应该包括两个层面,即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城市精神的凝练是城市发展的自觉,城市精神具有时代性,伴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城市发展与城市精神要形成良性互动,以城市精神促进城市发展,在发展中塑造和培育城市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