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正 《学理论》2008,(13):85-85
在回答凤凰卫视记者提问时,温家宝总理引用了三处古语和古诗句:一处是“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出自《明太祖宝训》朱元璋语。原文为“自古有天下国家者,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故一代之兴衰,必有一代之史以载之”;一处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的名句;  相似文献   

2.
“我以不贪为宝”这句话出自春秋时代宋国大夫子罕之口。《左传》记述了这则故事:“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旱弗受。献工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译为白话,意思是:...  相似文献   

3.
毕飞宇 《党政论坛》2008,(14):10-10
“谑而不虐”一词,出自《诗经·卫风·淇奥》:“善戏谑兮。不为虐矣。”指开玩笑而不伤人。想想古人真是智慧,短短几字就概括出人际交流方面的某些规范。不过,与“谑而不虐”如影随形的还有两个词——“谑而近虐”和“谑而虐”,分别指开玩笑近于伤人和开玩笑伤人。这就生动揭示了三种开玩笑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典故出自《三国演义》。说诸葛亮给刘备当军师不久,三次火攻曹操,大获全胜,既立下了汗马功劳,又展示了军事才能。“三把火”被后人用来比喻新官上任先要干的几件事。  相似文献   

5.
李守森 《民主》2013,(10):59-60
为史作“记”,始于司马迁,那是中国人独创的官方史典。为史留“迹”,芸芸众生皆有可能。而十年不舍,为一方土地山水捋迹成史者,则非有识、有志、有心者莫办。树合、占来两个人编著的《岁月留痕·北戴河传说》颖然托出,当是秦皇岛市云烟史册中的精彩篇章。  相似文献   

6.
在《说文解字》中,“留”是“止”的意思,“余”是“丰饶”的意思,“留余”的本义是“止于丰饶处”,其弓I申含义即凡事都要有度,留有余地,适可而止。它最早出自南宋士人王伯大的《四留铭》:“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因镌刻在河南巩义康百万庄园留余匾上而广为人知。在元明清代仍被世人奉为施政、修身、教子、营商的圭臬,由此足见“留余”思想影响之深。  相似文献   

7.
人淡如菊     
佚名 《党政论坛》2011,(22):39-39
喜欢这样一份从容的淡定,如菊。没有浓郁的芬芳,没有娇媚的身影,却有一份淡定的胸怀。“人淡如菊”出自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的《典雅》,比喻人淡泊得如同菊花一样。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淡”字从“水”从“炎”。水火不容,原本对立的两种事物,能合而为一,也只有中国人才有这样的智慧。  相似文献   

8.
谢志东 《各界》2011,(2):53-54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诗作出自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二首》。短短20个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农民劳作的艰辛,感叹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由于《悯农二首》揭露社会不公平、同情农民疾苦,李绅因此获得了“悯农诗人”的称号。  相似文献   

9.
怪与不怪     
怪与不怪天津阎瑞祥“见怪不怪,其怪自坏”出自《夷坚三老·己·姜士家猪》和《平妖传》,意为发现妖异后不慌,妖异便不会作祟。现在想起此言,并不是感于其中的宽容大度和居高临了之气势,而是想就“怪与不怪”谈点自己的想法。在流言蜚语面前,“见怪不怪”自有其用武...  相似文献   

10.
近读两则随笔式的小文章,分别见诸《参考消息》和《北京青年报》,前者叫做《认清美国的真面目》,是美国人赵景伦在香港“首发”的;后者曰之《我为什么不买日本货》,是国内名作家张贤亮所作,也已几经转载.两篇的“矛头”,都是指向当今世界炙手可热的美国和日本——并及其面目、货色,对于我们这些时常“胸怀九州、放眼世界”的芸芸众生也很有点启迪似的.  相似文献   

11.
慎独,就是在自己一个人独处时也能做到谨慎不苟。语出自《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镇其独也。“古人常说:”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贵君子之有道,人暗室而不欺”。“屋漏”是指居室内西北角,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也相当于所说的*暗室*。印入在独居斗室,别人看不到的情况下,也能洁身自好,问心无愧!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慎独是一种高境界的考验。东汉太守杨震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夜拒黄金十斤,成为千古镇独佳话,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慎微,就是对于细小琐碎之本要警惕、谨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相似文献   

12.
龙敏飞 《党政论坛》2014,(11):61-61
黑洞不存在?开玩笑的吧。不过,这话出自黑洞理论创始人之一史蒂芬·霍金之口的时候,那就得认真听了。据《自然》杂志1月24日报道,霍金发表论文,质疑黑洞的存在。霍金说:“在经典理论中,黑洞不会放过任何东西;但量子理论允许能量和信息逃离黑洞。”他同时表示,科学家需要结合重力和其他自然力构建新的理论才能明确解释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3.
何谓“变味”?查辞书释义──《汉语大词典》云:请事物因变化而通达。台《三国志·魏志·吕布传》:“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通”;《辞海》云:谓灵活运用,不拘常规。如《易·系辞下》:“变通者,趣时者也。”趣时,即趋时;《现代汉语词典》云:谓依据不同情况作非原则性的变动。如唐代刘长卿《赠别于群投笔赴安西》诗:“且欲图变通,安能守拘束!”看来,凡事变通得有一个前提,即通过灵活运用,能使事物“通达”,却不能有原则性的变动,换言之,灵活而不拘常规,趋时而不变原则。时下,“变通”一词变味了,成了某些蜕化变质的党…  相似文献   

14.
热词     
《党政论坛》2013,(6):64-64
◎躺着也中枪“躺着也中枪”最早出自电影《逃学威龙》里的一句台词。这旬调侃词中包含了无奈与调侃,躺着中枪的人多为无辜者。如某女模特的一张广告成了网上的“最美死刑犯”,她将网站告上法庭索赔,维护自己的权益。“躺着也中枪”提醒人们,在信息面前要大胆质疑,更要小心求证,形成独立思考的网民特质。“躺着也中枪”还被简化为“躺枪”。  相似文献   

15.
1980年,《中国青年》杂志曾就潘晓文章《人生的路呵,为什么越走越窄》,开展了一场青年人生观的讨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些青年在讨论中提出“只有自我才是绝对的”,“按照人的本性来说,自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进而得出了“人都是自私的”,只能“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消极结论。这些话出自青年之口,出自未来国家主人之口,引起了一些人对当代青年和民族前途的忧虑,个别同志甚至私下里发出了“世风日下,国将不国”,“青年思想复杂”、“垮掉的一代”的感叹。  相似文献   

16.
编读往来     
《各界》2010,(7):31-31
远村总编:您好!我是《各界》的一位读者,近读《各界》2010年第二期“商鞅:史上最惊心动魄的改革”一文时,发现将“商於”的“於”字,写成了。“于”,虽然“於”、“于”二字可以通用,  相似文献   

17.
凌河 《党政论坛》2009,(6):33-33
中国人的“出去”,总要“回来”的。虽然古诗中有豪壮之言,曰“何必马革裹尸还”,然而“叶落归根”,却也堪称人之常情。有成就的人“回来”,叫做“衣锦还乡”,芸芸众生们,则称为“常回家看看”。难怪这一首歌,可以风靡南北。  相似文献   

18.
《各界》2014,(9):20-20
1922年沈从文从湘西“漂”到了北京,这是沈从文一生中最困难的一段时光,读书无咱投亲无亲,最后只好以“休芸芸”为笔名,将写成的文章向各处投去,赚些零星稿费糊口。此间沈从文认识了文学青年胡也频和丁玲,三个人非常要好。  相似文献   

19.
日本参议院最近继众议院之后通过了正式立法,把“日之丸”旗和《君之代》歌定为日本的国旗和国歌,从而使百余年来的日本国旗、国歌最终实现法制化。此举反映了日本政局日益右转的政治倾向,并引起亚洲国家的普遍不安和担心。人们知道,“日之丸”旗早在100多年前的明治时期被官方允许悬挂在商船和战船上,以用于表明船籍的标识。1870年大政官(相当于内阁)在《商船规则》中还详细规定了“日之丸”旗的尺寸等。后来,不仅在船舶上,而且在驻外使馆和通商港口所在地等处也悬挂“日之丸”旗。再说,《君之代》的曲子作于1880年,其歌词出自…  相似文献   

20.
“舍己”与“正己”之说出自《黄石公三略·下略》:“舍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乱之招,顺者治之要。”意思是说,教育者如果把自己排除在受教育者之外而去教育别人,这种教育必然行不通,行不通就会导致教育结果的混乱。与此相反,只有先端正自己的言行而后去教育别人,才顺乎常理,教育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也才符合教育的规律。由此反思当代教育效果不明显,甚至适得其反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不说与道德教育者多“舍己”、少“正己”有直接联系。道德教育不仅要使受教育者人耳、人脑,更要使其落实到日常生活行为中,逐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